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付敏 梁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28-631,共4页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的微创介入疗法。1984年Galibert等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1例C2椎体血管瘤患者。...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的微创介入疗法。1984年Galibert等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1例C2椎体血管瘤患者。此后,该技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并被扩大了应用范围。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通过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达到防止椎体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体压缩性骨折 防治 经皮穿刺注射 椎体血管瘤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智慧 罗葆明 +3 位作者 文艳玲 杨海云 欧冰 马健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治疗原发性小细胞肝癌(SHCC)患者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对127例SHCC进行了RFA和PEIT,其中RFA组81例共97个病灶,PEIT组46例共59个病灶。比较患者RFA及PEIT 1、2、3、4、5年生存率和...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治疗原发性小细胞肝癌(SHCC)患者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对127例SHCC进行了RFA和PEIT,其中RFA组81例共97个病灶,PEIT组46例共59个病灶。比较患者RFA及PEIT 1、2、3、4、5年生存率和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RFA组术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76.4%、62.8%、51.7%和44.4%;PEIT组病患者术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8.0%、60.0%、47.8%、37.5%和33.3%;RFA组患者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PEIT组。结论对于SHCC,RFA疗效优于PEIT;对于位于肝包膜下、大血管分支旁、血供丰富的SHCC,以PEIT为宜;PEIT费用低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疗效 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加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坚 王立 +1 位作者 叶红军 李伏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162,共2页
为研究肝动脉栓塞 (TAE)加经皮穿刺局部无水酒精注射 (PEIT)联合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2 6例 ,TAE术后一周进行两次PEIT术 ,治疗结束后一周CT检查见肿瘤密度明显减低 ,均有大小不等局限性液化改变 ,但是肿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本组 ... 为研究肝动脉栓塞 (TAE)加经皮穿刺局部无水酒精注射 (PEIT)联合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2 6例 ,TAE术后一周进行两次PEIT术 ,治疗结束后一周CT检查见肿瘤密度明显减低 ,均有大小不等局限性液化改变 ,但是肿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本组 2 6例患者经TAE +PEIT联合治疗后平均生存期为 15 4± 5 8月 ,其中有 3例进行“二步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疗效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术 经皮穿刺局部无水酒精注射 TAE PE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评价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兰为顺 胡道予 +5 位作者 李震 李维 王梓 胡杉 胡遥 朴明哲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8期825-828,共4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多b值(300、500、700、900s/mm2)DWI扫描,扫描后第2天在磁共振导引及监视下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分别于PEI治疗后第1、7、10天行磁共振扫描。观察PEI治疗前、后肿瘤信号特点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实质、正常肌肉组织、坏死组织的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PEI治疗前肿瘤组织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相同b值下ADC(肿瘤实质)<ADC(正常肌肉组织)<ADC(坏死组织)(P<0.05);而随着b值的增大,各组织的ADC值减小。PEI治疗后肿瘤组织DWI仍呈高信号,但较PEI治疗前低。PEI治疗后第1、7、10天肿瘤实质的ADC值均较术前增高(P值均<0.05),且治疗后10天的ADC值较治疗后1天的ADC值高(P<0.05)。结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治疗后早期肿瘤实质的ADC值即出现变化。DWI可以用来评价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软组织肿瘤 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淋巴管瘤的十四烷硫酸钠硬化疗法
5
作者 周志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62-762,共1页
关键词 淋巴管瘤 硫酸钠 硬化疗法 经皮穿刺注射 注射硬化剂 计算机断层 术后并发症 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