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其负性情绪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樊肖冲 徐富兴 +6 位作者 邢飞 任欢 马乐天 孔存龙 温媛媛 王涛 张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和12个月(T5)记录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结果:与T0时比较,患者在T1~T5时BNI-P评分、HAD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3.3%、95.5%、95.5%、94.4%和91.0%。本组患者有6例(6.7%)术后1 d疼痛未明显缓解,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2周时疼痛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有4例(4.5%)疼痛复发。结论:PMC具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且可明显改善TN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可能是治疗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病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应翔 沈煜豪 +2 位作者 王昊 孙承龙 俞文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病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3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压迫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临床对比分析
4
作者 苏复海 陈云鹏 +3 位作者 梁有明 闭水清 徐鹏 蓝胜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475,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有机器人辅助和DSA引导PB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机器人组28例,DSA组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3%vs.84.21%)、VAS评分改善率[88.89%(77.78%,100.00%)vs.88.89%(55.56%,100.00%)]、临床有效率(92.86%vs.94.74%)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5.71%vs.42.1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8.50(35.00,48.00)min]显著高于DSA组[19.00(15.00,25.50)min],机器人组透视时间[13.00(12.00,15.75)s]显著低于DSA组[194.00(152.50,259.50)s],两组平均手术及透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手术在患者量大,追求效率的中心更有优势;而机器人辅助手术穿刺过程安全可控,患者射线暴露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穿刺压迫 三叉神经痛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中球囊反复爆裂病人1例
5
作者 靳子娟 李云 +2 位作者 朱军 赵然 杨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78,共2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程度,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因其微创、重复性好而备受欢迎。PMC是由Mullan等[1]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根据病人情况及病情程度,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因其微创、重复性好而备受欢迎。PMC是由Mullan等[1]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通过充盈球囊压迫半月节造成神经的机械性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术中球囊充盈容积一般在0.4~1 ml,压迫时间为1.5~2.5 min。球囊呈“梨形”提示手术预后良好[2,3]。颅底卵圆孔为该术式的必经之路,对于颅底解剖结构正常者采用该术式通常术程顺利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颅底解剖结构异常者则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压迫时间 压迫 神经系统疾病 机械性损伤 病情程度 预后 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在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静 汪小海 陈建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在三叉神经痛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PMC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7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在三叉神经痛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PMC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7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23)插管后5min泵注0.9%异丙肾上腺素0.6μg·kg^(-1)·h^(-1)使HR增快至80次/分后开始手术穿刺;对照组(n=22)在HR慢于6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静注。记录患者麻醉前(T0)、插管后5min(T_1)、穿刺开始时(T_2)、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时(T_3)、解除球囊压迫后5min时(T4)的SBP、DBP和HR。计算两组患者SBP、DBP、HR在T_2、T_3时差值的绝对值,分别记为△SBP、△DBP、△HR。记录术中窦性停搏和高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T0、T_1时两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2、T_3时研究组HR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BP、△DBP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有2例窦性停博。研究组术中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4.8%)vs 14(63.4%),P<0.05]。结论 PMC术中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泵注,与使用阿托品比较,患者BP变化幅度更小,HR增快的幅度更大,为球囊压迫时的HR骤降提供了更加安全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压迫 异丙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大小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后疼痛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传胜 杨婕 +6 位作者 韩凤伟 呼铁民 张继伟 刘兵 闫丽娜 刘文霞 王昆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2-690,共9页
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通过微创穿刺阻断痛觉传导,已成为治疗PTN的有效术式。然而,... 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通过微创穿刺阻断痛觉传导,已成为治疗PTN的有效术式。然而,PBC术后面部疼痛复发仍是困扰PTN患者的一大问题。术中球囊的形状、压力及压迫时间等因素可影响PBC术后患者的预后。卵圆孔大小对Meckel’s腔内的球囊压力有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卵圆孔大小与PBC术后疼痛复发之间的联系,探讨其对PBC术后疼痛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行PBC治疗的6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的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评分,根据术后第12个月时的BNI疼痛评分分级将患者分为治愈组(BNI疼痛评分分级I~Ⅱ级)和复发组(BNI疼痛评分分级Ⅲ~Ⅴ级),测量2组患者患侧及健侧的卵圆孔长径、横径、面积数据。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2组患者患侧卵圆孔长径、横径、面积及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横径比、面积比与PBC术后疼痛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截止术后随访第12个月,50例(83.3%)患者疼痛缓解(治愈组),10例(16.7%)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复发(复发组),总有效率83.3%。2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愈组患侧卵圆孔长径、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及面积比均明显大于复发组(均P<0.05);2组间患侧卵圆孔横径、面积及患/健侧卵圆孔横径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卵圆孔长径的AUC为0.290(95%CI 0.131~0.449,P=0.073),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的AUC为0.792(95%CI 0.628~0.956,P=0.004),患/健侧卵圆孔面积比的AUC为0.766(95%CI 0.591~0.941,P=0.008),说明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及面积比对PBC术后疼痛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当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小于0.8863或面积比小于0.8694时,术后易出现疼痛复发。结论:PBC术前准确评估患者颅底卵圆孔大小,对预测PBC术后疼痛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压迫 卵圆孔 疼痛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 被引量:20
10
作者 郁华亮 叶林阳 +1 位作者 杨渝 林茂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12-22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25例(27侧);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44.17±13.29岁;单侧狭窄23例,双侧狭窄2例;开放手术后再狭窄12例;尿流改...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25例(27侧);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44.17±13.29岁;单侧狭窄23例,双侧狭窄2例;开放手术后再狭窄12例;尿流改道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7例;炎性狭窄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27例(28侧)。结果试验组随访20例(22侧),治愈10侧,好转7侧,无效5侧,总有效率达77.3%,对照组随访25例(26侧),治愈12侧,好转9侧,无效5侧,总有效率达80.8%,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35.56±8.59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67.41±9.13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平均失血量24.13±8.75ml,对照组手术平均失血量174.07±59.44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39±0.66d,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07±0.92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创伤小、安全,能缩短病人术后住院天数,疗效较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肾造瘘 扩张 良性输尿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马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在经皮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尹姬 刘诤 +2 位作者 师昕翌 马菁 朱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臂CT(Xper-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襄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臂CT程序扫描,并通过X-travision工作站进... 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臂CT(Xper-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襄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臂CT程序扫描,并通过X-travision工作站进行颅骨后处理重建,引导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及球囊到位,确定球囊头端位于Meckel’s腔,充盈球囊。术后记录手术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空气比释动能(cumulative air kerma,CAK)、曝光时间(fluo time,FT),分析辐射剂量。结果40例患者均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引导卵圆孔穿刺成功(其中小卵圆孔2例);40例患者中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确定球囊一次性到位并获得满意梨形21例(52%),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分析后多次调整球囊位置及方向,使球囊头端位于岩骨切迹,并获得满意梨形12例(30%),7例(18%)患者未获得满意梨形。术后40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17例(42%),疼痛满意缓解21例(53%);疼痛缓解不满意2例(5%);总有效率95%。术后伴面部麻木26例(65%),咀嚼肌无力9例(23%)。40例患者DAP、CAK、FT分别为(79.39±23.15)Gycm^(2)、(245.07±84.04)mGy、(5.20±1.30)min。结论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直观准确显示穿刺针、卵圆孔、球囊、岩骨脊的三维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尤其对解剖变异或异常增生的显示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压迫 C臂CT 后处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愈疑难头痛1例
13
作者 张雪丰 汪彬彬 +1 位作者 李静怡 袁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2-714,共3页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形成原因众多而复杂。2018年国际头痛学会将头痛分类为两百多种,其中经典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细分为单纯阵发性疼痛和伴有持续性疼痛。后者则易于与其他头痛相混淆。本文病例回顾了1例辗转多家医院多...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形成原因众多而复杂。2018年国际头痛学会将头痛分类为两百多种,其中经典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细分为单纯阵发性疼痛和伴有持续性疼痛。后者则易于与其他头痛相混淆。本文病例回顾了1例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最终接受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后痊愈的病例,旨在总结其诊治的经验教训,以供同行参考,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疼痛 国际头痛学会 经皮穿刺 常见症状 三叉神经节 头痛分类 压迫 病例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芯穿刺法在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保光 王海峰 +4 位作者 乔保华 吴方方 张雁 苗韶华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Dyna-CT引导下行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充盈“梨”形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和相关并发症(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等指标,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天、1个月、6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术后6月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穿刺次数多于S组(P<0.05),D组手术时间长于S组(P<0.05),两组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NRS评分均小于术后1天(P<0.05)。两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和单芯穿刺法疗效及安全性并无差异,但三芯穿刺法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压迫 三芯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旭东 罗波 +2 位作者 刘毅 陈华轩 王潇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6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穿刺手术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徒手定位穿刺... 目的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6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穿刺手术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徒手定位穿刺手术组(对照组)30例。比较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射线量、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第1天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射线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第1天疼痛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随访,两组患者面部麻木、复视、咬肌无力、角膜炎、唇疱疹、血管损伤、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可辅助精准、快捷穿刺卵圆孔以及注入适量造影剂进行压迫,可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减少穿刺、透视次数,降低术中射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licer软件 sina软件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穿刺Fogarty球囊推石治疗胆总管结石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强 尹春辉 +4 位作者 李晓光 游国超 徐化静 集冰 张雪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Fogarty球囊推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入8 F血管鞘,超滑加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内,应用半顺应性球囊扩张十二指...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入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Fogarty球囊推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入8 F血管鞘,超滑加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内,应用半顺应性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扩张2次,每次持续1~2 min;后撤出球囊,应用Fogarty球囊缓慢经结石上方沿导丝,向肠道内推送结石。若结石较大,更换大于原扩张球囊直径2 mm的球囊再次扩张乳头,并再次尝试推送结石,球囊最大直径不超过18 mm。若仍取出困难,停止手术。术后置入8 F外引流管于胆总管内,持续外引流。术后常规禁食、抗炎等治疗。1个月以后复查CT及超声,若无结石残留,拔出引流管,其后1、3和6个月复查彩超。结果13例成功取出,成功率92.6%(13/14),其中1例因结石较大,最大径大于25 mm,未能成功取出。术后1周无感染加重,发热、黄疸、腹痛等症状逐渐消失。合并急性胰腺炎及胆囊炎患者均保守治疗治愈。肝被膜下出血1例,胆道少量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随访期内无结石复发。结论经皮经肝穿刺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球囊推迭治疗胆总管结石,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局麻下即可实施,是胆管结石的有效微创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高龄、基础疾病多、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麻,或者毕Ⅱ(BillrothⅡ)式术后内镜无合适路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皮乳头扩张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董韬 马逸 +1 位作者 曲国辉 冯思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19
作者 江时森 李俭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378-379,共2页
一、概述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又称为经皮穿刺经静脉二尖瓣交界分离术(percutaneous transvenous mitralcommissurotomy,PTMC),是—种把球囊导管插到狭窄的二尖瓣处,利用向球囊内迅速... 一、概述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又称为经皮穿刺经静脉二尖瓣交界分离术(percutaneous transvenous mitralcommissurotomy,PTMC),是—种把球囊导管插到狭窄的二尖瓣处,利用向球囊内迅速充液后产生的向外膨胀力而将粘连融合的二尖瓣交界处裂开的一种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方法。1984年由日本学者Inoue 首次应用,并报道了成功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交界 二尖瓣狭窄 PBMV 房间隔 分离 卵圆窝 经皮穿刺 导管 二尖瓣口 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晓伟 佟小强 +1 位作者 邹英华 蒋学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在布 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7例下腔静脉狭窄同时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布 加综合征患者,在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后,采用 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的方法,实施肝...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在布 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7例下腔静脉狭窄同时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布 加综合征患者,在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后,采用 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的方法,实施肝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结果 7例患者在单独实施下腔静脉成形术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在B超引导下实施肝静脉成形术,2例单纯球囊扩张,5例植入支架,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B超引导下的经皮肝静脉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定位准确,实施快捷,对合并肝静脉狭窄或梗阻的布 加综合征患者症状的缓解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成形 B超引导 经皮穿刺 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成形 肝静脉狭窄 肝静脉穿刺 下腔静脉狭窄 单纯扩张 支架植入 扩张 严重并发症 应用价值 不同程度 下肢水肿 定位准确 患者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