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1
作者 尚毓淳 赵永轩 张业森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和3个月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复发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即刻、3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9.64±4.62)d]短于对照组[(18.62±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9%)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45.76%)、咀嚼肌无力发生率(25.42%)均高于对照组(2.38%、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复发率(15.25%)高于对照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重度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术后面部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较低,适合年轻患者;PBC与MVD疗效相当,且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更适合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术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应翔 陈景南 +3 位作者 陈可安 房阳亮 俞文华 王昊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9期1751-1753,共3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外科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三叉神经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等方法。Mullan在1983年首先报道经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外科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三叉神经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等方法。Mullan在1983年首先报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外科治疗 半月节 射频热凝毁损术 血管减压 部分切断术 三叉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蕾 罗伟 +1 位作者 尹涛 李崇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4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125例,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压迫术组63例、减压术组62例。压迫术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减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炎症、氧化应激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125例,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压迫术组63例、减压术组62例。压迫术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减压术组行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结果压迫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减压术组,住院费用少于减压术组,术后总缓解率高于减压术组(P<0.05)。术后4和6 h,两组血清CRP、TNF-α、IL-1β、MDA水平均高于术前,SOD、GSH-Px水平低于术前,且压迫术组血清CRP、TNF-α、IL-1β、MDA水平低于减压术组,SOD、GSH-Px水平高于减压术组(P<0.05)。术后1和3个月,两组GQOL-74评分高于较术前(P<0.05)。压迫术组术后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减压术组(P<0.05)。结论应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提升疗效,促进患者恢复,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但需注意防范术后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并发症 炎症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监测囊内压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闫先侠 张三鹏 +4 位作者 权俊杰 张熙 任鹏宇 屈建强 周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中进行囊内压力监测以减少手术对个人经验依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入住我院拟接受PBC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术中将测压计与球囊导管连通,当球囊形状扩张到术者满意的"梨形... 目的探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中进行囊内压力监测以减少手术对个人经验依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入住我院拟接受PBC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例。术中将测压计与球囊导管连通,当球囊形状扩张到术者满意的"梨形"形状时,开始记录囊内压力,持续压迫并记录满3 min后,释放球囊压力并撤出球囊导管。所有手术操作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囊内压力的监测由同一助手完成并对术者施盲。于术后第一天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面部麻木和咀嚼肌无力症状,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 11例球囊扩张到满意"梨形"形状时的压力(初压)为(123.5±13.0) kPa(99.8-140.2 kPa),持续压迫满3 min后,压力(末压)逐渐降至(107.3±12.6) kPa(89.9-125.4 kPa),初末压差(16.2±4.7)kPa(5.8-20.8 kPa)。除外1例疼痛控制不佳和2例麻木感难以耐受的患者,其余8位患者的初始压力在(125.4±10.4) kPa。术后3月随访,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完全消失,麻木和咀嚼无力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PBC术中,不同球囊在扩张到理想的"梨形"形状时产生的实际压力并不相同。在本研究的手术条件下,初始囊内压力控制在(125.4±10.4) kPa时,术后早期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术中监测球囊压力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客观的指标,有利于减少该手术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内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C臂透视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梁上男 叶原森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4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讨双C臂透视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术后疗效情况分为有效组(n=48)和无效组(n=10),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 目的 探讨双C臂透视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术后疗效情况分为有效组(n=48)和无效组(n=10),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痊愈患者30例(51.72%),有效患者18例(31.03%),总有效率为82.76%(48/58);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性别、年龄、疼痛持续时间、患侧、疼痛涉及分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在球囊容积、压迫时间、球囊形状方面优于无效组(P<0.05),且球囊形态和容积无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容积、压迫时间、球囊形状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双C臂透视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疗可受球囊压迫时间、球囊容积、球囊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球囊形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双C臂透视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 疼痛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焦绪华 王美玉 孙许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疼痛程度、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角色评分为(13.25±3.67)分、躯体评分为(12.11±2.49)分、情感评分为(11.03±2.92)分、认知评分为(12.00±2.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16±2.06)、(10.08±2.15)、(9.25±2.99)、(9.81±2.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手术前,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2.68±0.90)分低于对照组的(4.32±1.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3.45±4.13)min、住院时间(4.55±0.84)d短于对照组的(102.25±15.23)min、(11.63±2.23)d,住院费用(2.16±0.5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2.81±0.6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大明 黄琛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3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收治的145例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经皮穿刺...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收治的145例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血清炎性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h,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口唇疱疹、耳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C治疗TN的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及炎性反应,但术后可能出现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培慧 祝秋实 +4 位作者 孙晓红 丁姗 延娟 唐辰义 马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神经节压迫技术 三叉神经半月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