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射频热凝术与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林鹏 何龙 +6 位作者 陈嘉芳 莫海兵 谢恬 姚丽熙 姚培森 林章雅 江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而接受治疗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T组(n=29)和PBC组(n=31),并随访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巴罗神经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量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共60例纳入研究。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疼痛侧别、病程、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内的BNI、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BC组在第6个月仍有1例听力减退,2例眼部并发症,1例咀嚼肌肌力减退,ERT组术后6个月无上述并发症出现。面部麻木感发生率在前3个月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第6个月ERT组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两种方式的近期疗效相当,PBC并发症较多,ERT会产生更持久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射频热凝 经皮球囊压迫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 短期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媛婧 王稳 +3 位作者 刘春华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李怡帆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涛 邢梦杨 +3 位作者 陈伟 徐军 徐文虎 李泽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究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DSA引导组,n=20)和B组(3D打印面具组,n=20),A组采取DSA引导行球囊压迫术,B组采取3D打印... 目的探究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DSA引导组,n=20)和B组(3D打印面具组,n=20),A组采取DSA引导行球囊压迫术,B组采取3D打印面具引导行球囊压迫术,记录穿刺所用时间、手术总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对患者术后效果进行总体评价。结果与A组相比,B组在首次穿刺时间、手术总时间、DSA扫描次数等方面显著降低,而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术中球囊呈“梨形”例数、远期疗效等方面明显高于A组。结论3D打印面具引导球囊压迫术有穿刺准确、节省时间、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点,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 经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数字化设计 导航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涛 陈伟 +4 位作者 徐军 徐文虎 吕伟波 李炳伟 李泽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3-916,共4页
目的评价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15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计算视觉模拟评分(VAS),研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 目的评价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15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计算视觉模拟评分(VAS),研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球囊在三维重建下均显示位于Meckel腔内,并根据Meckel腔形状在三维重建下呈现不规则的"三角锥"型,术后疼痛均有所缓解,术后1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明显下降,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100%,93.3%,86.7%,无严重不良作用产生。结论C臂CT能快速、安全、简便地完成卵圆孔穿刺并提供了比经典的"梨形"图像更精细的三维图像。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进行球囊压迫有穿刺准确、节省时间、疗效确切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C臂CT 三维重建 经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轩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以神经血管压迫、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联合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微创手术方面,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微球囊压迫术等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可能。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和分子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针对特定分子通路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为TN治疗带来突破。目前手术治疗是TN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现就经皮微创手术治疗TN的技术手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 甘油神经根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