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经皮氧分压血气分析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欢欢 赵卓宇 +8 位作者 韩彤妍 张谦慎 武辉 容志惠 李丽玲 邓英 王瑞 曹云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血也容易导致医源性失血、穿刺部位损伤感染、血流动力学波动、疼痛不适增加和人机对抗等不良后果。无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及经皮氧分压(TcPO_(2))监测技术能对新生儿PCO_(2)/PO_(2)进行连续监测,减少患儿抽血次数,在危重新生儿监护中具有一定的优势[1],尤其有益于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管理。TcPCO_(2)/TcPO_(2)监测的主要临床问题:①TcPCO_(2)/TcPO_(2)监测结果能否代替有创血气分析的结果;②监测探头的温度和连续监测时长与早产儿皮肤灼伤的关系。针对上述2个临床问题依据WHO指南制定方法,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国内3家医院新生儿血气分析专家,邀请复旦大学GRADE中心作为指南方法学指导,制作新生儿TcPCO_(2)/TcPO_(2)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皮氧分压 人机对抗 危重新生儿 末梢血 穿刺部位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氧方式高压氧治疗对手术治疗后卒中患者经皮氧分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任梓齐 王勤芳 +2 位作者 刘亚玲 王丛 于秋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8-1154,共7页
目的评估不同供氧方式的高压氧治疗下,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imetry,TcPO_(2))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1月1日—2024年6月20日在高压氧科接受治疗的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根据气道情况分为正常气... 目的评估不同供氧方式的高压氧治疗下,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imetry,TcPO_(2))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1月1日—2024年6月20日在高压氧科接受治疗的发病30 d内卒中术后患者,根据气道情况分为正常气道面罩加储气囊供氧(面罩组)和人工气道头罩供氧(头罩组)。高压氧治疗期间实时监测TcPO_(2),比较两种供氧方式下TcPO_(2)变化。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6例患者,面罩组和头罩组各13例。面罩组升压开始时TcPO_(2)为(55.92±9.58)mmHg(1 mmHg=0.133 kPa),稳压吸氧阶段TcP O_(2)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79.30±186.80)mmHg和(881.40±208.20)mmHg,减压结束TcPO_(2)为(83.71±21.54)mmHg。头罩组升压开始时TcPO_(2)为(62.92±14.84)mmHg,稳压吸氧阶段TcPO_(2)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69.50±163.00)mmHg和(487.90±212.10)mmHg,减压结束TcPO_(2)为(84.25±19.95)mmHg。面罩组稳压吸氧阶段TcPO_(2)的平均值和最大值高于头罩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罩组和头罩组稳压吸氧10 min TcPO_(2)开始升高,面罩组吸氧30 min TcPO_(2)达到饱和,头罩组随吸氧时间延长TcPO_(2)动态上升直至吸氧结束。结论高压氧治疗期间,面罩供氧和头罩供氧均能提升卒中术后患者的TcPO_(2)水平,面罩吸氧效果应该优于头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经皮氧分压 卒中 面罩吸氧 头罩吸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运动训练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高真真 潘思京 +1 位作者 季鹏 王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2周平板运动及踏车运动,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小腿经皮氧分压、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WIQ)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基线、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运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各项评估较治疗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板运动组与踏车运动组相比,两组间经皮氧分压基线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踏车运动组(P<0.05),而在行走受损问卷评估中踏车运动组表现出更好的爬梯能力,但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下肢运动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微循环情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平板及踏车运动有着相似受益程度,对于不能安全行走及运动耐力较低的患者而言,踏车运动可能更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 踏车运动 外周动脉疾病 经皮氧分压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硬膜外阻滞时经皮氧分压的变化
4
作者 安刚 刘克约 顾振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3-215,共3页
对用1%利多卡因作颈胸硬膜外阻滞患者进行持续经皮氧分压(PtcO_2)监测。结果表明,PtcO_2与PaO_2是高度相关性;约50%的患者硬膜外给药后25min,PtcO_2出现显著的一过性下降,且PtcO_2和PaO_2下降时,并不都有呼吸困难的主诉。提示颈胸硬... 对用1%利多卡因作颈胸硬膜外阻滞患者进行持续经皮氧分压(PtcO_2)监测。结果表明,PtcO_2与PaO_2是高度相关性;约50%的患者硬膜外给药后25min,PtcO_2出现显著的一过性下降,且PtcO_2和PaO_2下降时,并不都有呼吸困难的主诉。提示颈胸硬膜外阻滞,即使应用低浓度局麻药,对呼吸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给药后25min这一时间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带 经皮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平板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苗 毛立伟 +2 位作者 赵梦飞 胡树罡 王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84-1289,共6页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运动训练(UWTT)和普通平板运动训练(LTT)对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轻、中度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普通平板运动组(20例)及水中平板运动组(2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运动训练(UWTT)和普通平板运动训练(LTT)对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轻、中度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普通平板运动组(20例)及水中平板运动组(20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普通平板运动组和水中平板运动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普通平板运动训练和水中平板运动训练。训练频率均为每天1次,每周5天,持续12周。观察以下指数在治疗前后的评估结果:踝肱指数(ABI);PAD运动能力相关指标:运动平板测试、小腿经皮氧分压(TcPO_2)、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DT)及行走受损问卷(WIQ);骨骼肌力量及平衡能力相关指标:肌肉力量测试、富尔顿高级平衡量表平衡评分(FAB-scale)。结果:所有测试指标,对照组治疗前后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普通平板运动及水中平板运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BI、诱发跛行疼痛时间及达到跛行严重疼痛时间、TcPO_2、6MWDT、WIQ、肌肉力量、FAB量表评分值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普通平板运动及水中平板运动诱发跛行疼痛时间及达到跛行严重疼痛时间均明显延长(P<0.001),TcPO_2、6MWDT、WIQ、肌肉力量、FAB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水中平板运动与普通平板运动相比,诱发跛行疼痛时间及达到跛行严重疼痛时间、6MWDT、肌肉力量、FAB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普通平板运动组与水中平板运动组均可以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且水中平板运动效果优于普通平板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平板运动 外周动脉疾病 经皮氧分压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觉知”的正念训练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病人经皮氧分压、痛苦体验、正念注意觉知及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葛艳红 於丽红 +4 位作者 张玥 李璇 张力辉 康烁 高俊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7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元觉知”的正念训练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病人足背经皮氧分压(TcPO2)、糖尿病痛苦量表(DDS)评分、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分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LEAD病人按照... [目的]探讨基于“元觉知”的正念训练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病人足背经皮氧分压(TcPO2)、糖尿病痛苦量表(DDS)评分、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评分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LEAD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降糖、降压、降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空气波压力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元觉知”的正念训练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病人足背TcPO2的变化、DDS评分、MAAS评分、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干预2周、12周后研究组TcPO2分别为48.0(12.0)mmHg、53.0(18.5)mmHg,对照组TcPO2分别为32.0(16.0)mmHg、35.0(17.2)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研究组DDS得分为(1.60±0.27)分,对照组DDS得分为(2.15±0.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研究组MAAS评分为(73.23±8.23)分,对照组MAAS评分为(65.23±6.2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研究组FBG、PBG、HbA1c分别为(6.46±2.82)mmol/L、(8.70±4.13)mmol/L、(6.38±1.42)%,对照组FBG、PBG、HbA1c分别为(8.15±2.52)mmol/L、(10.81±4.04)mmol/L、(8.43±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元觉知”的正念训练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可有效引导病人进入正念训练,改变行为模式,提高糖尿病LEAD病人足背TcPO2,减轻病人的痛苦体验,控制血糖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正念训练 元觉知 空气波压力治疗 下肢动脉病变 经皮氧分压 糖尿病痛苦 正念注意觉知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经皮氧分压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常松 莫朝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大转子及转子内骨密度。根据T-Score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2.5)、骨量减低组(-2.5<T<-1.0)和骨量正常组(T≥-1.0)。Perimed PeriFlux System 5000检测双侧膝下及足背经皮氧分压水平,经皮氧分压是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比较3组间的一般特征,应用Pearson分析骨密度与经皮氧分压之间的关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TcPO_(2)、ABI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40.09 vs.47.89,1.06 vs.1.17,P<0.05)。TcPO_(2)与腰1至腰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转子内、总髋及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215、0.226、0.217、0.213、0.226。校正年龄、病程、BMI、绝经年限后,TcPO_(2)与腰椎骨密度仍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TcPO_(2)、BMI和年龄是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TcPO_(2)、BMI、Ca和绝经年限是股骨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TcPO_(2)、ABI降低,TcPO_(2)下降可能是糖尿病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经皮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氧分压监测在血液稀释时的应用
8
作者 安则 邓晓明 顾振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7-38,共2页
血液稀释具有减少输血,改善微循环等优点。但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氧含量降低,也潜在着组织器官缺氧的威胁。经皮氧分压(PtcO_2)是反映组织氧张力的指标。本文报道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时 PtcO_2的变化。方法择期整形手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 血液稀释具有减少输血,改善微循环等优点。但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氧含量降低,也潜在着组织器官缺氧的威胁。经皮氧分压(PtcO_2)是反映组织氧张力的指标。本文报道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时 PtcO_2的变化。方法择期整形手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43岁,体重平均56.3±5.8kg,心肺功能正常。麻醉采用静脉滴入普鲁卡因复合吸入安氟醚-N_2O:O_2(3L:2L)维持。麻醉后抽静脉血400~600ml,然后快速输入中分子右旋糖酐400ml 及乳酸林格氏液1500ml 使血液成份稀释。术中保持患者血压、脉膊、呼吸平稳,出血量用纱布称重法测定。经皮氧分压(PtcO_2)(Lifespan 100 tcpo 监测仪)电极置于患者胸骨旁2、3肋间正常皮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经皮氧分压 组织氧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氧分压监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莫蓓蓉 龚惠 +2 位作者 刘岩松 卢君强 安宇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9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氧分压(PtcO2)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了解其在ARD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对49例ARDS患者实施连续动态监测PtcO2,记录通气前和通气后4、8、16、24 hPtcO2值,同期抽取动脉血检测PaO2... 目的观察经皮氧分压(PtcO2)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了解其在ARD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对49例ARDS患者实施连续动态监测PtcO2,记录通气前和通气后4、8、16、24 hPtcO2值,同期抽取动脉血检测PaO2、SaO2,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不同时间PtcO2的差异。结果SaO2、HR、MAP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不明显(均P>0.05),PtcO2和PaO2随时间变化显著(均P<0.05);存活组(35例)与死亡组(14例)Pt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tcO2监测对ARDS治疗能提供连续、可靠的指导作用,PtcO2早期的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皮氧分压监测 无创氧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氧分压监测仪的研制
10
作者 喻国亮 阎述池 霍纪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经皮血氧分压监测仪的研制喻国亮,阎述池,霍纪文(基础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关键词监测仪,经皮血氧分压血氧分压的变化是临床诊治和监护过程中不可少的出量项目。现在常用的动脉血管取血法是损伤性的检查方法,不便于连续观察... 经皮血氧分压监测仪的研制喻国亮,阎述池,霍纪文(基础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关键词监测仪,经皮血氧分压血氧分压的变化是临床诊治和监护过程中不可少的出量项目。现在常用的动脉血管取血法是损伤性的检查方法,不便于连续观察。经皮测定血氧分压是近十年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仪 经皮氧分压 微机 医疗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无创血气监测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林林 符跃强 刘成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血循环状态下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PctO_2)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ctCO_2)与血二氧化碳分... 目的:分析不同血循环状态下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PctO_2)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ctCO_2)与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CO_2)的相关性及差异性,从而了解PctO_2及PctCO_2在微循环障碍时的监测意义。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56例患儿进行PctO_2/PctCO_2监测,因病情需要,部分患儿不同时段予动态监测,共采集110份数据。分析微循环正常组(n=75)、轻度障碍组(n=20)及重度障碍组(n=15)间PctO_2与PaO_2及PctCO_2与PaCO_2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 curve)评价PctO_2、PctCO_2诊断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相关性分析:在微循环正常组(n=75),PctO_2与PaO_2、PctCO_2与PaCO_2均有良好相关性(r=0.937、0.569,均P<0.05);在微循环轻度障碍组(n=20)及重度障碍组(n=15),患儿PctCO_2与PaCO_2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8、0.679,均P<0.05),而PctO_2与PaO_2无相关性(P=0.175、0.074)。氧分压差(△PO2):微循环正常组(n=75)、轻度障碍组(n=20)和重度障碍组(n=15)的△PO2分别为:(0.24±1.08)、(7.99±7.99)和(9.71±5.15)k Pa。ROC曲线分析:微循环正常组(n=75)中,PctO_2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89(95%CI=0.82~0.96,P=0.036),PctO_2=10.25 k Pa时诊断缺氧的敏感度是81.5%,特异度是83.3%。PctCO_2的AUC为0.77(95%CI=0.65~0.88,P=0.000),PctCO_2=5.45 k Pa时诊断二氧化碳潴留的敏感度是81.5%,特异度是66.7%。结论:在微循环正常时,PctO_2/PctCO_2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PaO_2/PaCO_2。在微循环轻度障碍及重度障碍时,PctCO_2监测可预测PaCO_2。PctO_2与PaO_2差别明显时往往提示微循环灌注不良,对于此类危重症患者,可结合PctO_2/PctCO_2监测与血气分析中PaO_2/PaCO_2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氧分压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氧分压 血二氧化碳分压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2
作者 詹昱新 王佩 +3 位作者 万雅莉 李冰 谢文芳 喻姣花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7-112,共6页
目的对运动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干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28日。由... 目的对运动疗法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干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1040例糖尿病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有效率[OR=2.72,95%CI(1.71,4.33)],促进糖尿病足创面面积缩小[MD=5.43,95%CI(2.94,7.92)],改善患者踝肱指数[MD=0.06,95%CI(0.04,0.09)]及经皮氧分压值[MD=5.03,95%CI(3.25,6.81)],但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4,95%CI(0.23,1.31)]。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愈合有效率,缩小创面面积,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经皮氧分压。但需要更多高质量和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运动疗法 伤口愈合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足部溃疡病人溃疡愈合的最佳氧分压预测阈值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希罕 张川林 牟绍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足部溃疡病人溃疡愈合最佳氧分压预测阈值。[方法]对2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足部溃疡病人随访3个月后,利用经皮氧分压仪测量病人足背氧分压值,并根据病人溃疡愈合情况将病人分为溃疡愈合组(A组)、溃疡好转...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足部溃疡病人溃疡愈合最佳氧分压预测阈值。[方法]对2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足部溃疡病人随访3个月后,利用经皮氧分压仪测量病人足背氧分压值,并根据病人溃疡愈合情况将病人分为溃疡愈合组(A组)、溃疡好转组(B组)及溃疡未愈合组(C组),通过ROC曲线分析溃疡愈合的最佳预测值。[结果]3个月后,12例病人溃疡愈合,5例有好转,8例病人未愈合。3组病人足背氧分压值不同(F=15.556,P=0.000)。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界值为22mmHg。[结论]足背氧分压高于28mmHg,有利于溃疡的愈合;而小于10mmHg则溃疡不能愈合。预测阈值为22mmHg是预测溃疡愈合的最佳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氧分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硬化闭塞 足部溃疡 足背氧分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值与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检测值差值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卓宇 王欢欢 +2 位作者 王瑞 曹云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0-423,共14页
背景无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经皮氧分压(TcPO_(2))监测技术能对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分压(PO_(2))进行连续监测,减少采血次数,临床非常关注其安全性和监测值的准确性。目的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反映TcPCO_(2)/TcPO... 背景无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经皮氧分压(TcPO_(2))监测技术能对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分压(PO_(2))进行连续监测,减少采血次数,临床非常关注其安全性和监测值的准确性。目的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反映TcPCO_(2)/TcPO_(2)监测值与PaCO_(2)/PaO_(2)检测值的一致性。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Ovid 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新生儿和TcPCO_(2)/TcPO_(2)监测中英文自由词和主题词构建不同数据库的检索式,去重后的文献由2人背靠背阅读题目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提取发表年份,出生胎龄,监测时胎龄,出生体重,监测时体重,样本量和监测对数,TcPCO_(2)/TcPO_(2)监测组的探头温度,监测部位、时长和设备,参照组(动脉、静脉、末梢和混合)血气PCO_(2)/PO_(2),两组血气差值、相关系数和不良事件。采用STATA 17软件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TcPCO_(2)/TcPO_(2)监测值与PaCO_(2)/PaO_(2)检测值差值。结果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到875篇文献,经去重、初筛和全文筛选40篇文献进入本文分析,中文14篇,英文26篇。Meta分析显示,探头温度43℃和44℃亚组、42℃亚组、40℃和41℃亚组及38℃和39℃亚组TcPCO_(2)与PaCO_(2)差值分别为2.37(95%CI:2.17~2.67)、2.48(95%CI:1.17~3.79)、4.47(95%CI:3.03~5.92)和5.96(95%CI:5.27~6.64)mmHg,4个亚组Pearson系数为0.78~0.89;与PaCO_(2)偏差43℃和44℃亚组为5%、40℃和41℃亚组为11.8%~14.8%,38℃和39℃亚组为17%。Meta分析显示,探头温度43℃和44℃亚组、42℃亚组、40℃和41℃亚组、38℃和39℃亚组TcPO_(2)与PaO_(2)差值分别为-7.28(95%CI:-12.92~-1.63)、-5.61(95%CI:-6.61~-4.62)、-28.85(95%CI:-35.12~-22.58)和-31.42(95%CI:-35.97~-26.88)mmHg,4个亚组Pearson系数为0.35~0.91。8篇文献描述了轻微的皮肤发红,未发现皮肤烫伤不良事件。结论在没有控制TcPCO_(2)监测部位、时长、时点、设备和新生儿疾病及其状态下,TcPCO_(2)值与PaCO_(2)值强相关,高于PaCO_(2)约7 mmHg;规范操作下可选择使用TcPCO_(2)代替PaCO_(2)。在TcPCO_(2)监测的临床常用探头温度38℃~44℃的范围内,探头设定的温度越高越能准确反映PaCO_(2),较少发生皮肤发红不良事件。TcPO_(2)与PaO_(2)弱相关,不建议选择使用TcPO_(2)反映Pa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 经皮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肢体肌力及TcPO_(2)构建ICU病人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雅萍 王晨 +2 位作者 李莉 蒋叶伟 张耀文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4-1549,共6页
目的:采用肢体肌力及经皮氧分压(TcPO_(2))联合临床资料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42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按照7∶3比例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299)... 目的:采用肢体肌力及经皮氧分压(TcPO_(2))联合临床资料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42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按照7∶3比例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299)与测试集(n=130)。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299例病人中71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3.7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Braden评分、TcPO_(2)、肢体肌力、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是ICU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随机森林模型中预测因子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TcPO_(2)、APACHE-Ⅱ评分、肌体肌力、Braden评分、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糖尿病。测试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81.4%;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4.2%。结论:ICU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为TcPO_(2)、APACHE-Ⅱ评分、肢体肌力、Braden评分、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糖尿病,且随机森林模型对ICU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的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压力性损伤 肢体肌力 经皮氧分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妍 董道松 +5 位作者 赵林 奚奇 于雪 赵梦楠 王成龙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对下肢缺血性疼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下肢缺血性疼痛病人19例,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比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对下肢缺血性疼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下肢缺血性疼痛病人19例,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比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皮肤温差改变和不良反应。结果:19例病人中17例行脉冲发生器(implantable pulse generator, IPG)植入。电极置入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病人的PSQI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 <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健侧与患侧体表温差显著下降(P <0.05)。所有病人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CS可改善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的疼痛、睡眠情况及下肢微循环,不良反应少,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足 经皮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珏 程英升 +2 位作者 朱悦琦 谭华侨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12例行PTA治疗,12例行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分析并比较疗法的疗效。结果PTA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踝臂指数(ABI)... 目的探讨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12例行PTA治疗,12例行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分析并比较疗法的疗效。结果PTA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踝臂指数(ABI)和经皮氧分压(TcPO_2)明显增高;随访临床症状评分及ABI保持稳定,TcPO_2明显下降;血管造影,11例血管狭窄程度和末梢染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例保持通畅,7例末梢染色较术后变浅。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ABI和TcPO_2明显增高;随访临床症状评分、ABI和TcPO_2保持稳定;12例血管狭窄程度和末梢染色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2例保持通畅,末梢染色较术后加深。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的患者之间,术前、术后临床症状评分、ABI和TcPO_2无明显差异,但随访临床症状评分及TcPO_2有明显差异。结论PTA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马来酸桂哌齐特是PTA治疗后有益而且必要的补充。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可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常规治疗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足 踝臂指数 经皮氧分压 马来酸桂哌齐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组织灌注评估及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小晰(综述) 刘暴(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1-725,共5页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现有辅助诊断的成像方式可以确认主要血管是否通畅,但对组织的灌注水平关注不足。一些传统灌注评估方法如激光多普勒成像、经皮氧分压(transpercutaneous oxygen p...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现有辅助诊断的成像方式可以确认主要血管是否通畅,但对组织的灌注水平关注不足。一些传统灌注评估方法如激光多普勒成像、经皮氧分压(transper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 2)测定、吲哚菁绿荧光显像等只能评估浅表组织的灌注,且在疾病早期敏感性较低,无法满足临床的灌注评估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吲哚菁绿 组织灌注 经皮氧分压 ARTERIAL 辅助诊断 浅表组织 成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容积法在下肢动脉容积减少程度判定中的临床应用
19
作者 李佳晶 刘美含 +4 位作者 陈恩琪 石卫东 姜微 王志远 孙若雪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法测定下肢主干动脉容积减少程度,并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期、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三维超声容积法判定动脉容积减少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于本院... 目的: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法测定下肢主干动脉容积减少程度,并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期、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三维超声容积法判定动脉容积减少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于本院超声科检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60例,患肢均为单侧,共60条动脉,患侧髂动脉均无狭窄或闭塞;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法GI3DQ技术测量选定动脉节段的血管容积,计算下肢狭窄动脉整体容积减少程度;设定下肢动脉容积相对减少30%~49%、50%~70%和大于70%为轻、中和重度组,每组20例;将三维超声容积法测定的下肢主干动脉容积减少程度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分期、ABI及TcPO2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显示下肢动脉容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少程度与ASO临床分期有中等相关性(r=0.500,P<0.01);动脉容积减少轻度组患者ABI为0.72~0.90,中度组0.44~0.69,重度组均<0.40;动脉容积减少轻度组患者踝部TcPO2为42~50 mmHg,中度组为24~41mmHg,重度组均<22mmHg;三维超声容积法与ABI和TcPO2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98 7和0.995 7,2组对比数据间线性相关性存在。结论:三维超声测定下肢动脉容积能够评估动脉缺血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下肢动脉缺血程度的全新、立体的无创性影像学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容积 三维超声容积法 临床分期 踝肱指数 经皮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相位空间法在评定身体负荷对运动员皮肤功能状态作用中的应用
20
作者 С.А.巴利塞也维奇 С.И.罗基诺夫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0,共4页
在皮肤炎症反应当中,微循环障碍是最常见的现象。由于其能够揭示身体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对身体负荷的适应性反应的基础性工作机制,因而研究从事运动项目人员的微循环也是肌肉活动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被损坏的细胞结构中被释放... 在皮肤炎症反应当中,微循环障碍是最常见的现象。由于其能够揭示身体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对身体负荷的适应性反应的基础性工作机制,因而研究从事运动项目人员的微循环也是肌肉活动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被损坏的细胞结构中被释放之后,并由于肌肉活动的能量过分消耗,身体负荷的微循环紊乱与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行动紧密相关。本项研究旨在利用多维相位空间法研究身体负荷对运动员的皮肤微循环和经皮氧分压所产生影响的具体特点。根据以往研究,多维相位空间的最大容量出现在男女青年的赛艇和体操项目当中。由此,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比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以及对照组的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具有相对更大的不对称性特征;因此,男女青年运动员的经皮氧分压(背部和前额)具有最为显著的参数,这一参数可用于诊断从事运动时皮肤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负荷 运动项目 微循环通道 经皮氧分压 16~22岁男女青年 多维相位状态空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