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
作者 来冰玉 巩志超 +3 位作者 吕菲菲 韩珍珍 邱银兰 孙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7月,纳入LA、EA和GA用于PEID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患者842例,其中LA组384例、EA组166例、GA组292例。累计排序概率曲线(SUCRA)显示,LA组在降低硬膜或神经根损伤(DNRI)发生率(80.0%)、术后感觉障碍(POD)发生率(82.2%)、失败复发率(73.5%)及改善功能障碍(69.3%)方面效果最优,但麻醉满意率低(11.0%);EA组在缩短手术时间(93.1%)和提高麻醉满意率(76.5%)方面效果最优,但POD发生率较高(0.4%);GA组在降低疼痛(62.1%)方面最优,但手术时间长(9.6%),且功能障碍(28.4%)及DNRI(17.9%)发生率较高。结论PEID中LA可减少并发症并提高功能恢复,但麻醉满意率低;EA适用于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满意率,但POD风险高;GA在疼痛控制上表现最佳,但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相关并发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局部麻醉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孙玛骥 杲春玖 +3 位作者 潘彬 程琳 孙阳 袁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探讨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1例患者的病历资... 目的:探讨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可视化工作通道的使用情况分为可视组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8.0±15.9岁),在PTED中应用透明可视化工作通道;传统组73例(男性46例,女性27例,年龄47.6±16.9岁),在PTED中应用传统金属工作通道。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痛的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可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71.06±8.97min vs 75.16±9.47min,14.19±2.66mL vs 15.58±2.81mL,2.16±0.96d vs2.54±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较两组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可视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较传统组均有所改善[1.18±0.39分vs 1.27±0.45分,(3.97±1.67)%vs(4.54±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可视组优53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5.6%;传统组优52例、良1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1.8%。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视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传统组术后发生4例神经激惹征,2例术后发生复发;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可视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以及并发症发生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 可视工作通道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德塔 占新华 +3 位作者 圣小平 饶武 顾晶亮 于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0-1695,共6页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_(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与L_(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_(0))、术后1周(T_(1))、术后1、6、12个月(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_(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治疗L_(5)-S_(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 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 髂嵴高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症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25
4
作者 商澜镨 祝斌 刘晓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关于该手术并发症的种类、原因、对策,国内尚缺乏系统与... 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关于该手术并发症的种类、原因、对策,国内尚缺乏系统与全面的总结。我们必须认识到PELD手术并发症对于每位医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故为系统全面的了解、阐述和应对PELD手术并发症,本文将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盘疾病 内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7
5
作者 金丹杰 徐南伟 +4 位作者 赵国辉 陈孜 周栋 农鲁民 张云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90例单节段单侧腰...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90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FD组和PTED组,每组45例。FD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即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以及神经根减压松解。PTED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即在局麻内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并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时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ED组手术时间(82.8±34.3)min,与FD组(75.4±35.6)min无统计学差异(t=1.004,P=0.318);2组切口长度[(0.5±0.2)cm vs.(3.1±0.3)cm,t=-48.374,P=0.000]、住院时间[(7.8±2.3)d vs.(10.1±3.3)d,t=-3.83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VAS、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42/45),FD组优良率88.9%(40/4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结论 F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无差异,但PTED手术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 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6
6
作者 聂鸿飞 曾建成 +5 位作者 宋跃明 王贤帝 陈果 李柱海 蒋虎山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经皮椎板间入路 经皮椎间孔入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树东 李永津 +3 位作者 杜炎鑫 苏国义 侯宇 陈博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8,共4页
自Kambin和Hijikata介绍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以来,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进步,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近年来迅速发展。
关键词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ENDOSCOPIC 经皮椎间盘切除 治疗 LUMBAR 外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引导下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报告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旭 张如意 +1 位作者 张琳 张西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8-679,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椎间盘钙化(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伴发病理变化,在老年人群中尤其多见。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微创手术技术,与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椎间盘钙化(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伴发病理变化,在老年人群中尤其多见。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微创手术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减少椎旁肌的剥离、保留骨性结构及术后恢复迅速的优点,但对于伴有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采用PELD治疗尚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经皮 内窥镜 椎间盘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聂治军 张银刚 +1 位作者 袁启令 常彦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0-773,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6例患者,评价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后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6例患者,评价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0min,术中出血量10~25mL,住院时间4~7d。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脊髓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JO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5例,可1例,总体优良率93.75%。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前提下,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立明 魏欣 +3 位作者 胡鸿 游箭 赵晓伟 胡孔琼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术后不良事件。方法以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为对照组(115例),以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组为观察组(10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纳入随访资料... 目的比较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术后不良事件。方法以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为对照组(115例),以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组为观察组(10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纳入随访资料完整者共计223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观察108例优良率为85.18%(92/108),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对照组115例优良率为80.00%(92/11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两组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1.038,P=0.308),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3.661,P=0.056);PLD观察组末发生椎间盘感染。结论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为保持椎间盘内长期的减压效果和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是具有互补性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切除 臭氧 胶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向钳夹系统行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金和 滕皋军 +4 位作者 何仕诚 邓钢 朱光宇 方文 卢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索用可转向钳夹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脱垂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试验 :用 2只猪 8个腰椎间盘进行器械的切割实验。临床应用 :选择 12例 (L4 510例、L5 S12例 )经CT或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突出物较大 ,压迫硬膜囊... 目的 探索用可转向钳夹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脱垂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试验 :用 2只猪 8个腰椎间盘进行器械的切割实验。临床应用 :选择 12例 (L4 510例、L5 S12例 )经CT或MRI检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突出物较大 ,压迫硬膜囊均在 4 0 %左右并伴不同程度的脱垂 ,患者症状、体证与影像结果相符 ;采用转向钳夹系统进行突出髓核切除术 ;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cNab标准。结果 体外试验及临床应用均获得成功。临床应用结果 :显效 4例 (33.3% )、有效 5例 (41.7% )、无效 3例 (2 5 .0 % ) ;术后CT复查 :显效、有效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回纳、突出物CT值较术前明显降低 ,范围在 8~ 30之间 ,平均 18± 5 ,无效者CT复查结果无变化。结论 用可转向钳夹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脱垂患者是有效的、安全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钳夹系统 经皮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脱垂 体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张坡 王运涛 +5 位作者 洪鑫 吴小涛 时睿 刘磊 杨城 刘国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再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13
作者 石磊 楚磊 +7 位作者 陈亮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徐洲 程思 晏铮剑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3例,L4/5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游离型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树芳 鲁凯伍 江建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并发症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健 朱文雄 +1 位作者 程立明 肖祥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12-513,51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cervicaldiskectomy ,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993年 7月~ 2 0 0 2年 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0 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 6个月~ 8年 ,平均3 6...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cervicaldiskectomy ,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993年 7月~ 2 0 0 2年 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0 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 6个月~ 8年 ,平均3 6年 ,优 36例 ,良 4 0例 ,无变化 15例 ;优良率 83 5 %。 结论 PCD治疗颈椎病中椎间盘突出所致肩、上肢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激光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后CT,MR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生 肖湘生 王晨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 :评价CT、MR对经皮激光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LDD)后椎间盘的监测作用。材料和方法 :利用半导体激光对8只犬的16个椎间盘进行PLDD ,总能量分别为300J(L3、4)、350J(L4、5) ,于术后4h(A组) ,7天(B组) ,14天(C组) ,30天(D组)做CTMR平扫... 目的 :评价CT、MR对经皮激光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LDD)后椎间盘的监测作用。材料和方法 :利用半导体激光对8只犬的16个椎间盘进行PLDD ,总能量分别为300J(L3、4)、350J(L4、5) ,于术后4h(A组) ,7天(B组) ,14天(C组) ,30天(D组)做CTMR平扫及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7天CT显示在椎间盘内和硬膜外的气体。MR横断面显示气腔和周围高信号 :矢状面显示无信号的部分 ,残余髓核和受到高温度影响的周围结构。大体标本上中央是空腔 ,周围是碳化组织 ,组织学可见残留髓核变性。1个月后可观察到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MR不仅能了解PLDD术后的解剖结构 ,还能反映其病理变化 ,是评价PLDD的有效手段 ,CT检查有一定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激光椎间盘髓核切除 CT MRI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种特殊类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羽 季佳伟 +4 位作者 朱为浩 陈文韬 陈瑞霖 张烽 杨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24-62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种特殊类型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7例单节段特殊类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A型4例,为同侧“双根症状”,B型3例,为双侧“双根症状...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2种特殊类型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7例单节段特殊类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A型4例,为同侧“双根症状”,B型3例,为双侧“双根症状”),术中按照髓核脱垂分型,调整穿刺及椎间孔扩大成形的方向,并利用镜下环锯或动力系统来增大工作套筒头向或尾向角度,处理不同靶点目标。结果手术时间(75±16)min,术后住院时间(3.5±1.5)d。术后7例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9(5,10)、2(1,4)、2(0,3)、2(0,3)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62.1±7.6)%,(19.1±6.2)%,(12.9±8.1)%,(10.3±4.2)%,除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差异无显著性外(P=1.000),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MacNab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特殊类型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18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理平 郑国权 +3 位作者 宋锦程 吴耀刚 沙卫平 王黎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8月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2例,局麻下... 目的探讨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8月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2例,局麻下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完成手术。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穿刺置管时间(13.6±6.1)min,透视次数(6.2±5.1)次,手术时间(53.7±3.7)min。122例随访(17.3±6.1)月(10~25个月)。术后VAS评分和ODI均明显改善(均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101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95.9%(117/122)。4例术后5~18个月复发,复发率3.3%。结论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 内镜监视下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天阳 张郡 刘钦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内镜 微创治疗 钙化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