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马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在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静 汪小海 陈建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在三叉神经痛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PMC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7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在三叉神经痛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PMC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7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23)插管后5min泵注0.9%异丙肾上腺素0.6μg·kg^(-1)·h^(-1)使HR增快至80次/分后开始手术穿刺;对照组(n=22)在HR慢于6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静注。记录患者麻醉前(T0)、插管后5min(T_1)、穿刺开始时(T_2)、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时(T_3)、解除球囊压迫后5min时(T4)的SBP、DBP和HR。计算两组患者SBP、DBP、HR在T_2、T_3时差值的绝对值,分别记为△SBP、△DBP、△HR。记录术中窦性停搏和高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T0、T_1时两组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2、T_3时研究组HR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BP、△DBP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有2例窦性停博。研究组术中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4.8%)vs 14(63.4%),P<0.05]。结论 PMC术中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泵注,与使用阿托品比较,患者BP变化幅度更小,HR增快的幅度更大,为球囊压迫时的HR骤降提供了更加安全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 异丙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及其负性情绪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樊肖冲 徐富兴 +6 位作者 邢飞 任欢 马乐天 孔存龙 温媛媛 王涛 张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MC治疗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9例,于术前(T0)、术后1 d(T1)、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和12个月(T5)记录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BNI-P)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睡眠状态。结果:与T0时比较,患者在T1~T5时BNI-P评分、HAD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3.3%、95.5%、95.5%、94.4%和91.0%。本组患者有6例(6.7%)术后1 d疼痛未明显缓解,其中2例患者在术后2周时疼痛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有4例(4.5%)疼痛复发。结论:PMC具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且可明显改善TN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可能是治疗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压迫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在经皮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尹姬 刘诤 +2 位作者 师昕翌 马菁 朱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臂CT(Xper-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襄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臂CT程序扫描,并通过X-travision工作站进... 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臂CT(Xper-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襄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臂CT程序扫描,并通过X-travision工作站进行颅骨后处理重建,引导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及球囊到位,确定球囊头端位于Meckel’s腔,充盈球囊。术后记录手术剂量面积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空气比释动能(cumulative air kerma,CAK)、曝光时间(fluo time,FT),分析辐射剂量。结果40例患者均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引导卵圆孔穿刺成功(其中小卵圆孔2例);40例患者中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确定球囊一次性到位并获得满意梨形21例(52%),通过C臂CT后处理重建技术分析后多次调整球囊位置及方向,使球囊头端位于岩骨切迹,并获得满意梨形12例(30%),7例(18%)患者未获得满意梨形。术后40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17例(42%),疼痛满意缓解21例(53%);疼痛缓解不满意2例(5%);总有效率95%。术后伴面部麻木26例(65%),咀嚼肌无力9例(23%)。40例患者DAP、CAK、FT分别为(79.39±23.15)Gycm^(2)、(245.07±84.04)mGy、(5.20±1.30)min。结论C臂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直观准确显示穿刺针、卵圆孔、球囊、岩骨脊的三维结构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尤其对解剖变异或异常增生的显示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 C臂CT 后处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病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应翔 沈煜豪 +2 位作者 王昊 孙承龙 俞文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病人 经皮穿刺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术 三叉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