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张崟 吕强 +5 位作者 贾长琪 韩智红 康俊萍 胡荣 姜腾勇 吴学思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6-36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可行性 ,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 6 0岁以上的 6例老年HOCM患者施行心肌声学造影指导下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均...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可行性 ,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 6 0岁以上的 6例老年HOCM患者施行心肌声学造影指导下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均获成功 ,未出现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术后即刻应用心导管测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10 4.33± 19.6 1)mmHg降至 (35± 2 5 .88)mmHg(P <0 .0 0 1)。术后对 6例患者进行了 1~ 18个月的随访 ,经超声心动图测左室流出道压差由术前 (91.83± 2 7.17)mmHg降至 (36 .0 8± 33.6 3)mmHg(P <0 .0 5 ) ,室间隔厚度由术前(2 1.83± 2 .79)mm降至 (16 .0 2± 3.86 )mm (P <0 .0 5 )。术后心功能由术前的 3.4± 0 .5级改善为 1.1± 0 .3级 (P <0 .0 0 1)。结论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老年HOCM患者的即刻和近期效果良好 ,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护理
2
作者 魏芳 宋冬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围手术期并发症 护理体会 肥厚型梗阻型心肌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启财 周志文 石蓓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7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22例,运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对其进行治疗,术后行为期半年的回访,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22例,运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对其进行治疗,术后行为期半年的回访,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术后患者的病症、体征与超声心动图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均变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无重大过失情况下,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万才 曹洪垒 +1 位作者 周国 董兆强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桡动脉途径接受PTSMA治疗的32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桡动脉途径接受PTSMA治疗的32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以及室间隔(IVS)厚度等指标,评估PTSMA的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完成PTSMA。术后LVOTG由术前(75.17±12.70)mmHg降至(32.42±7.62)mmHg,术后IVS厚度由术前(26.87±4.35)mm降至(17.83±3.27)mm,术后LVOT宽度由术前(6.45±2.34)mm增至(11.23±3.28)mm;术后LVOTG、LVOT宽度以及IVS厚度均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1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出现迟发性Ⅲ度AVB的2例患者中,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无桡动脉闭塞、心包填塞、出血或急性肺栓塞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PTSMA是治疗HOCM患者的可行方法,能够显著降低LVOTG及IVS厚度、改善临床症状,并且桡动脉途径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性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6例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颜景涛 杨文灿 游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8期592-59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胛SMA)方法治疗肥厚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1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8+11,O)岁;均在术前接受过13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佳。确定靶...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胛SMA)方法治疗肥厚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1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5.8+11,O)岁;均在术前接受过13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佳。确定靶血管后,向球囊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无水乙醇,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及LVOTG的变化。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16例患者中13例消融第一间隔支,3例消融第二间隔支,2例同时消融第一、二间隔支。无严重并发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术后2例心脏杂音完全消失,9例心脏杂音减轻1~2级。术后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原先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变薄,搏动减弱,LVOTG下降,SAM现象消失。结论PTSMA是通过PTCA技术经导管向供应肥厚室间隔心肌的间隔支动脉内注入无水乙醇引起局灶性心肌梗死以达到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的一种新技术,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远期随访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汉东 朱国英 +4 位作者 苏晞 陈国洪 蔡建华 宋丹 彭剑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梗阻型肥厚性心机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远期疗效。方法对67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PTSMA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6个月、1年,以后每年电话随访一次,最长至8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 目的研究梗阻型肥厚性心机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远期疗效。方法对67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PTSMA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6个月、1年,以后每年电话随访一次,最长至8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和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1年、4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98.5%、95.3%、93.0%。全因死亡率为6.0%,猝死发生率为1.5%,年均猝死发生率为0.2%。4例死亡(6.0%)原因分别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栓塞、猝死。1例(1.5%)术后2d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1.5%)术后3d出现迟发的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5%)术后12个月因心房颤动导致局灶性脑梗死。无PTSMA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病例。其余病例的临床心功能由术前NYHA(3.2±0.6)级改善至术后6个月NYHA(1.4±0.4)级(P<0.01)、术后1年NYHA(1.5±0.5)级(P<0.01)及末次随访时NYHA(1.6±0 7)级(P<0.01)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改善[术前爬(2.7±3.7)层楼vs术后爬(5.1±3.4)层楼,P<0.01]自我评估病情好转比例为91%。结论 PTSMA后远期的心功能改善、生存率高、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低,提示PTSMA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围术期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少见,但提示手术风险大,仅推荐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推广。合并心房颤动者,需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心肌 梗阻性 存活率 手术后并发症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后合并二尖瓣腱索断裂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丁怀玉 魏明丽 +1 位作者 刘金秋 王珂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期20-21,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0岁,以“活动后胸闷气短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为主诉,于2010年11月25日入我院。该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偶有胸痛。9年前于我院行心脏彩超示左室后壁17mm,室间隔29mm,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腱索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汉东 王人彭 +5 位作者 苏唏 万海燕 彭剑 宋丹 陈国洪 朱国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研究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配对分析术前、术后心电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与术前相... 目的研究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对心电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配对分析术前、术后心电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QRS时限[(122.0±24.0)ms对(97.3±15.5)ms,P=0.000]明显延长,QTc[(469.3±32.2)ms对(434.3±41.5)ms,P=0.004]、PR间期[(169±26)ms对(162±24)ms,P=0.044]稍延长。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右束支传导阻滞70%(35/50),左束支传导阻滞8%(4/50),一过性AVB38%(19/50),频发室性早搏24%(12/5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4%(12/50);未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右束支传导阻滞56%(28/50),左束支传导阻滞8%(4/50),交界区性心动过速4%(2/50),频发室性早搏16%(8/5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8%(4/50)。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及死亡病例。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右束支传导阻滞最为常见。严格选择适应证后谨慎地行PTSMA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肥厚梗阻型心肌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洋 马小静 +3 位作者 何亚峰 余正春 袁媛 吴春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对39例HOCM患者行心肌造影(MCE),超声定位及矫正与肥...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对39例HOCM患者行心肌造影(MCE),超声定位及矫正与肥厚梗阻靶区域相匹配的拟消融靶血管,测量心脏PTSMA术前及术后各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2例(5%)HOCM患者未找到匹配的间隔支血管,37例(95%)找到与梗阻区域相匹配的靶血管支并成功行PTSMA。舒张期室间隔厚度术前(2.12±0.32)mm,术后(2.05±0.31)mm;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径术前(1.19±0.39)mm,术后(1.41±0.38)mm;超声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术前(70.01±40.30)mmHg,术后(29.00±16.9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OTPG超声及导管测量术前及术后均有较好相关性,术前r=0.505,术后r=0.501,P〈0.01。37例患者术前均伴不同程度的SAM运动,术后SAM运动均消失。二尖瓣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未发现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室间隔及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大作用,并可实时动态观察消融术中心脏各参数变化,使患者既能获得治疗上的最大收益又能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 术中监测 压力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心肌消融术治疗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10
作者 许文静 刘雨奇 +3 位作者 姚萍 曹海明 吕渭辉 张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8-1500,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在早期没有心肌肥厚时,也可出现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的动态梗阻,这与基因突变导致的二尖瓣结构异常有关,这种梗阻可以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现报道一例隐匿...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在早期没有心肌肥厚时,也可出现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的动态梗阻,这与基因突变导致的二尖瓣结构异常有关,这种梗阻可以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现报道一例隐匿梗阻性HCM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成功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性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体外膜肺氧合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
11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 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 外科间隔心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奇童 肖红艳 +2 位作者 何俊 王亚红 陶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目的 评估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0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 目的 评估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0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27±12.6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未控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94.73±40.88)mmHg,通过各项指标的变化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515 min,平均(228.64±112.63)min;术后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5.75~55.42 h,平均(23.42±3.65)h;术后住院时间2.73~16.96 d,平均(7.62±1.13)d。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OVT-PG)明显下降[(1.82±0.11)cm比(2.27±0.36)cm,P<0.05;(36.00±26.88)mmHg比(94.73±40.88)mmHg,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出院时肌钙蛋白I(cTIn)和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明显降低[(1.88±1.90)ng/L比(40.20±26.38)ng/L,P<0.05;(843.04±496.05)ng/L比(1719.25±1135.92)ng/L,P<0.05]。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出院时IVS变化和LOVT-PG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70±0.12)cm和(1.50±0.09)cm比(1.82±0.11)cm,P>0.05;(24.25±6.48)mmHg和(22.43±5.25)mmHg比(36.00±26.88)mmHg,P>0.05];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cTIn、NT-proBNP及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改善或轻度反流,SAM消失。本组1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创伤小,可有效解除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6
13
作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组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0期3-4,共2页
在消融前,确保球囊在测试过程中没有移位,封堵压力无衰减,临时起搏工作良好.然后,为减轻患者胸痛,消融前10~15 min 静脉注射吗啡5~10 mg.并根据间隔支动脉及其支配供血区域的大小,初步判断无水酒精的用量.经球囊中心腔连续缓慢均速(... 在消融前,确保球囊在测试过程中没有移位,封堵压力无衰减,临时起搏工作良好.然后,为减轻患者胸痛,消融前10~15 min 静脉注射吗啡5~10 mg.并根据间隔支动脉及其支配供血区域的大小,初步判断无水酒精的用量.经球囊中心腔连续缓慢均速(0.5~1.0 ml/min)注入96%~99% 无水酒精1~2 ml(实际注射入间隔支的剂量).若压差无变化,且无AVB 发生,可适度增加酒精注入量,但须注意无水酒精用量越少越安全.注射酒精推力不宜太大,整个过程应在X 线透视下进行,以防充盈的球囊弹出误将酒精注入LAD.推注酒精时应避免回抽动作,以防球囊中心腔凝血.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LVOTG 和心电图变化(心率、心律、ST-T 等)及胸痛的严重程度,注射过程中出现AVB 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应立即暂停注射.……参考文献:[1]Kimmelstiel C,Krishnamurthy B,Weintraub A,et al.Alchohol septal ablation an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Chin J Cardiol,2009,37:1074-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消融术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血液动力学变化 无水酒精 静脉注射 专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
14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9期5-6,共2页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 外科间隔心肌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关怀敏 解金红 +4 位作者 陈玉善 罗明华 王贺 朱明军 胡天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7期490-493,559,共5页
目的探索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PTST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PTMTMA和传统心肌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无水乙醇注入剂量、术后即刻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下降程度、3个月心脏超声... 目的探索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术(PTST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PTMTMA和传统心肌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无水乙醇注入剂量、术后即刻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下降程度、3个月心脏超声参数改变以及临床随访中主要临床症状的转归变化,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LVOTPG均下降≥50%;3个月心脏超声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压力阶差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胸痛、胸闷症状明显减轻,“室早”明显减少,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两组无水乙醇注入量无明显差别,临床疗效也无差别。结论PTSTMA是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一种补充方法,近中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经皮室间隔隧道心肌化学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评价化学消融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房电机械传导参数变化的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淑珍 熊峰 +2 位作者 张丽娟 冯坤 刘春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房电-机械传导异常的严重程度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患者电-机械传导异常改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PTSMA术并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的HOCM组25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测量心动图P波起...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房电-机械传导异常的严重程度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患者电-机械传导异常改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PTSMA术并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的HOCM组25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测量心动图P波起始点至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后间隔及三尖瓣环右室侧壁位点处组织多普勒曲线上a波起始点的时间(P-LA、P-IVS、P-RA),计算左心房内不同步性(P-LA与P-IVS差值T1)、左右心房间不同步性(P-LA与P-RA的差值T2)。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CM患者手术前、后P-LA、P-IVS、P-RA均明显延长(P<0.05),T1、T2值明显增大(P<0.05);与HOCM患者术前相比,术后P-LA、P-IVS、P-RA均显著缩短(P<0.05),T1、T2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HOCM患者存在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延长、左心房内及左右心房间不同步运动,而PTSMA术使患者这种心房电-机械活动异常及心房不同步运动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成像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化学消融术 心房电机械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红明 陈丽星 +1 位作者 王钰 潘家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5例HOCM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导管测压证实存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选择靶间隔支注人无水乙醇消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 目的探讨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5例HOCM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导管测压证实存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选择靶间隔支注人无水乙醇消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5例中消融第一间隔支11例,消融第二间隔支2例,同时消融第一、二间隔支2例。l例术后4h死亡,其余14例度过围术期并出院随访(其中1例术后5d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术后即刻导管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55.90±31.08)mmHg比(92.62±43.75)mmHg,P〈0.01],出院时与术前相比,LVOTG和二尖瓣收缩期前移(SAN)幅度较术前明显改善[(45.83±27.92)mmHg比(84.02±35.59)mmHg,(2.3±1.28)mm比(4.2±1.35)mm,P〈0.01];出院后1个月、3个月超声测量LVOTG、左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厚度和SAM幅度较术前及出院时明显改善(P〈0.01)。结论化学消融是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但属于破坏性手术,需严格进行手术风险控制,防止“过犹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肥厚型 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心内膜肥厚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临临床床应应用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玉和 华伟 +1 位作者 姚焰 张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针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它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将真正的梗阻区描记出来,同时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将心脏传导束,包括HIS束、左束支及其分支等标记... 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针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它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将真正的梗阻区描记出来,同时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将心脏传导束,包括HIS束、左束支及其分支等标记出来,然后利用目前通用的盐水灌注压力感知导管对梗阻区进行射频消融,造成急性期梗阻区心肌顿抑,中期(1~3个月)瘢痕形成,远期消融区心肌萎缩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出道梗阻程度,又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心脏传导束。本文欲对其应用现状和体会作一简短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射频消融术 心腔内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丹 司春婴 +4 位作者 王贺 罗明华 解金红 陈玉善 关怀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3期38-40,44,共4页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点的遗传性心血管病,易致晕厥甚至猝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例如安装起搏器,安装心脏除颤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以及其他...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点的遗传性心血管病,易致晕厥甚至猝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例如安装起搏器,安装心脏除颤器,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以及其他新技术,临床应用各有特点,本文主要对肥厚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 介入治疗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介入治疗进展
20
作者 李占全 金元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 介入治疗 进展 HOCM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 双腔起搏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