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提取表征骨健康状况的力学指标
1
作者 卢笙 刘盼 +5 位作者 白旭锋 李震子 李浩 张作启 朱晓彬 祝少博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目的基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手术环境,提出一种表征松质骨健康状态的力学方法和指标,并验证其可行性和一致性。方法通过弹性力学理论推导给出力学指标K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然后利用临床影像腰椎L4开展... 目的基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手术环境,提出一种表征松质骨健康状态的力学方法和指标,并验证其可行性和一致性。方法通过弹性力学理论推导给出力学指标K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然后利用临床影像腰椎L4开展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理论结果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球囊形状和手术路径验证该方法和指标的一致性。结果注入液体体积与球囊内压之间呈线性关系,力学指标K与剪切模量密切相关,而且和骨质疏松程度线性负相关。球囊形状对指标K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小,椭球形和圆柱形对比相对差别小于2%。手术入路路径对指标K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小,经椎弓根入路和椎弓根外侧缘路径对比相对差别在0.5%以内。结论该临床在体力学测试方法和指标K能够表征患者骨的健康状态,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对于指导PKP手术方案优化和术后康复、收集在体松质骨力学性能数据以及改进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经皮后凸成形术 力学评估 检测 有限元分析 理论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影响
2
作者 潘辉龙 张国如 +1 位作者 谢行思 韦永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8-836,共9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201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KP术后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AVCF将患者分为AVCF组(n=44)和非AVCF组(n=15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VCF组和非AVCF组术后3个月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PKP术后AVCF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预测价值。结果:AVCF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显著性高于非AVCF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性降低,非AVCF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低于AVCF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AVCF组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的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及PT无显著性差异(P>0.05),SVA、PI、TPA、LL、SS及TK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非AVCF组SVA与TPA、TK、TLK、LL、PT相关,TPA与TK、TLK、LL、PI、SS、PT相关,TK与TLK、PT、SS相关,TLK与LL、PI、PT相关,LL与PT、SS相关,PT与SS相关(P<0.05);AVCF组SVA与TPA相关,TPA与LL、PI、PT、SS相关,PT与PI、SS相关(P<0.05);TK、SVA、PI、SS、TPA及LL与OVCF患者PKP术后AVCF显著相关(P<0.05)。调整年龄、初始骨折部位、椎体高度恢复率、糖尿病、术前骨折椎体数、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后,SVA(OR=2.633,95%CI:1.857~3.732)、TPA(OR=2.497,95%CI:1.684~3.702)、TK(OR=3.184,95%CI:2.699~3.755)、LL(OR=0.526,95%CI:0.438~0.631)、PI(OR=0.478,95%CI:0.320~0.715)及SS(OR=0.592,95%CI:0.500~0.701)仍与AVCF显著性相关(P<0.001);SVA、TPA、TK、LL、PI、SS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50],其中SVA预测AVCF的AUC值(0.826)高于其他参数,其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757,准确性为0.792。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AVCF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存在显著相关性,SVA、TPA、TK、LL、SS、PI对PKP术后AVCF的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术后3个月SVA、TPA、TK较小及LL、SS、PI较大的OVCF患者PKP术后AVCF发生的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经皮后凸成形术 邻近继发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合并假关节形成:2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张恒岩 穆雪萌 +1 位作者 李梅 张嘉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Kummell病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不愈合的表现,其关键特征为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可取得良好疗效。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PKP手术治... Kummell病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不愈合的表现,其关键特征为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可取得良好疗效。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PKP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不佳,此类患者多合并椎体假关节形成。本文报道2例Kümmell病合并椎体假关节形成后接受PKP手术但获得不同疗效的2例病例,并结合文献对PKP手术治疗Kümmell病的操作技巧及预后因素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假关节形成 内真空裂隙征 经皮后凸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240
4
作者 杨丰建 林伟龙 +4 位作者 朱炯 黄东辉 沈海敏 张琪 朱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骨折 经皮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邓忠良 柯珍勇 +2 位作者 陈富 冉金伟 邓清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v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脊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隋福革 李恒 +3 位作者 赵丛然 汪群 周继辉 何晓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4-988,共5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9月~2009年6月,采用PKP治疗OV...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9月~2009年6月,采用PKP治疗OVCFs患者115例,男24例,女91例,年龄52~83岁,平均68岁;单椎体83例,双椎体24例,3椎体5例,4椎体2例,5椎体1例;术前均由MRI STIR序列确定伤椎节段,T6 1个,T7 2个,T8 2个,T9 8个,T10 9个,T11 24个,T12 44个,L1 41个,L2 18个,L3 5个,L4 3个,L5 2个。回顾总结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115例患者中21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其中骨水泥渗漏13例(11.3%),术中球囊破裂3例(2.6%),穿刺入椎管2例(1.7%),取出球囊病椎高度丢失2例(1.7%),术后病椎塌陷1例(0.9%),均无严重神经损害,未出现感染、硬膜外血肿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KP治疗OVCFs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球囊破裂、穿刺入椎管、术中病椎高度丢失、术后病椎再塌陷等,术中及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并发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54
7
作者 李雪松 聂浩雄 +2 位作者 张丽梅 庞尊中 李应龙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PVP组和PKP组,PVP组7例单椎体,5例2个椎体、2例3个椎体、1例4个椎体,共27个椎体接受治疗;...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成PVP组和PKP组,PVP组7例单椎体,5例2个椎体、2例3个椎体、1例4个椎体,共27个椎体接受治疗;PKP组9例单椎体、5例2个椎体、1例3个椎体,共22个椎体接受治疗。结果30例患者手术操作全部成功。PVP组8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PKP组10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术后PKP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改善(P<0.05)。结论PVP和PKP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显著止痛效果,PKP较PVP在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任虎 申勇 +5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杨大龙 徐佳欣 刘法敬 赵金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及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3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及有无腰椎侧凸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剂量及手术途径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22、-0.283、0.131。结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高度恢复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辐射防护距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建儒 张奎渤 +6 位作者 刘辉 王华 杨豪 李泽民 李秉学 李思贝 郑召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7-421,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防护距离对X线辐射防护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工作中适用的辐射防护方式。方法:将45例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辐射防护:A组,术者手术全程处于手术台旁;B组,...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防护距离对X线辐射防护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工作中适用的辐射防护方式。方法:将45例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辐射防护:A组,术者手术全程处于手术台旁;B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1.5m(手术室内);C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4m(手术室外)。三组患者均接受由同一术者进行的PKP手术治疗,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并使用PRM-1200辐射仪监测记录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与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手术时间与C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术中辐射时间及骨水泥注射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的手术前及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得出,与手术前相比,各组患者的手术后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A组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362±0.087mSv,0.435±0.064mSv,0.494±0.106mSv,1.542±0.179mSv;B组分别为0.138±0.055mSv,0.156±0.031mSv,0.158±0.075mSv,0.204±0.121mSv;C组分别为0.112±0.039mSv,0.129±0.052mSv,0.120±0.083mSv,0.292±0.046mSv。各部位B、C两组的辐射值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各个部位辐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病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肺栓塞等术后并发症。结论:PKP术中透视时远离放射源是较好的辐射防护方式;距离放射源1.5m既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量,又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是较适用于临床且简便易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防护 距离 放射源 经皮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1
10
作者 尹加林 张勇 +3 位作者 吕云落 王晓亮 史宏伟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局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镇痛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PKP手术老年患者80例,年龄61~82岁,随机均分为两组。D组于手术开始前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0μg/kg,10min泵完,后以0.5μg...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局麻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镇痛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PKP手术老年患者80例,年龄61~82岁,随机均分为两组。D组于手术开始前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0μg/kg,10min泵完,后以0.5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用1.0%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总量为30~40ml。观察患者给药后即刻(T0)、注入局麻药时(T1)、穿刺针到达椎体时(T2)、骨水泥注入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MAP、HR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T1~T4时D组VAS评分、MA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D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而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清醒镇痛可为PKP提供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降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镇痛 经皮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嵩 朱旭 +7 位作者 张宏志 郭建海 陈辉 王晓东 曹广 徐海峰 刘鹏 杨仁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透视和C臂CT保证椎体穿刺及活检准确性;术后立即使用C臂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3—5d根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评估PKP镇痛疗效。对VAS评分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SPSSl9统计学软件)。结果①共对154个骨转移椎体进行治疗,穿刺均获成功。②对50例患者的93个椎体行椎体穿刺活检,59个椎体获得阳性病理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63.4%。③术后C臂CT检查共发现6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3.5%。④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6.8%;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9±1.6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3.0±2.3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臂CT在PKP前可指导制订椎体转移瘤穿刺计划,术中可引导准确穿刺及活检,术后可及时、可靠地评估骨水泥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CT 经皮后凸成形术 转移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晓庆 吴学元 +1 位作者 靳占奎 常彦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77-980,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88例行PKP的老年OVCF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88例行PKP的老年OVCF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对比手术前后病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和骨折椎体高度。观察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情况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出现骨水泥渗漏11例,其中椎弓根内2例,椎前静脉丛3例,椎间隙渗漏3例,椎体后缘渗漏3例;有神经压迫症状1例,予行椎体后缘减压。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t〉29.518,P〈0.001),椎体平均高度显著高于术前(t〉35.173,P〈0.001)。结论 PKP治疗老年OVCF安全、有效,能够即刻并长期减少疼痛,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原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6
13
作者 陈吉 陈勇 +5 位作者 张征石 钱红兵 汤国庆 承彬 王勇 王卓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原因。方法对昆山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接受PKP治疗的311例OVC...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骨水泥渗漏的原因。方法对昆山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接受PKP治疗的311例OVCF患者370个椎体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造成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 370个椎体中有77个出现骨水泥渗漏,68个椎体为单处渗漏,9个椎体为两处渗漏,Yeom分型C型52个、B型9个、S型5个,另有20个椎体出现椎弓根内(针道)渗漏,未出现远隔器官栓塞,骨水泥渗漏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同时手术椎体数与骨水泥渗漏无相关性(P>0.05),而穿刺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渗漏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渗漏相关(P<0.05),而受伤至手术时间、穿刺方式与骨水泥渗漏无相关性(P>0.05)。结论 PKP是治疗OVCF的安全,有效方法,骨水泥渗漏与骨水泥注入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y骨扩张器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郑召民 邝冠明 +4 位作者 李佛保 卢振和 梁德 陈文贵 肖立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8例共9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7个椎体,脊柱转移瘤1例(T7),椎体血管瘤1例(L1... 目的:探讨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8例共9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7个椎体,脊柱转移瘤1例(T7),椎体血管瘤1例(L1)。术前术后行VAS评分,测量手术前后各病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42min;失血量平均每例约为20ml;平均每个椎体注入PMMA3.2ml,术前的VAS评分平均为7.8分,术后第1天平均为3.1分,术后1周为2.6分,术后1个月平均2.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为18.21mm,术后为20.52mm(P<0.01);术前骨折椎体中线的平均高度为14.23mm,术后为19.43mm(P<0.01);术前骨折椎体后缘的平均高度为23.98mm,术后为24.59mm(P>0.05)。术后CT检查发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和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1例,均无临床症状;1例患者出现椎体后缘渗漏,术后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5d大便功能恢复,术后1周小便功能改善。结论: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鹏 程傲雄 +4 位作者 范宁 袁硕 杨立辉 薛伟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讨Kümmell病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Kümmell病患者共7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 目的:探讨Kümmell病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Kümmell病患者共7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与非渗漏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Kümmell病分期(Ⅰ/Ⅱ期)、症状持续时间、骨折部位(胸椎/腰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分布形态(团块样/海绵样)、椎体前壁高度丢失值、椎体前壁压缩程度、椎体楔形角、椎体前壁高度、椎体后壁高度和骨水泥体积分数。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骨水泥渗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骨水泥体积分数对骨水泥渗漏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患者中出现骨水泥渗漏32例,渗漏率为45.7%。单因素分析显示,Kümmell病分期、椎体前壁压缩程度、椎体楔形角及骨水泥体积分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前壁压缩程度(P=0.021)及骨水泥体积分数(P=0.032)是PKP治疗Kümmell病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骨水泥体积分数预测骨水泥渗漏最佳临界值为31.28%。结论:骨水泥体积分数及椎体前壁压缩程度是PKP治疗Kümmell病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保持骨水泥体积分数在31.28%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Kümmell病 骨水泥渗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预防 被引量:10
16
作者 隆元昌 王学志 +4 位作者 付勇 罗公瑾 徐涛 郑崇明 张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boaycompression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boaycompression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6.5m1,平均4.304-0.66ml。术后1和3个月随访。采用患者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ratingscales,VRS)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RS疼痛评分术前3.564-0.43分,术后1月下降为1.224-0.17分,术后3月下降为1.194-0.15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伤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3椎,椎体前缘渗漏3椎,椎体侧方渗漏3椎,椎体后方渗漏2椎。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手术技巧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所有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无医源性椎管狭窄。结论:PKP治疗OVCF安全、疗效满意,但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须严格掌握适应征,把握骨水泥的合适粘度、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精确的术中定位等技能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压缩骨折 骨水泥 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17
作者 巩陈 申才良 吴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0-605,共6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OVCFs)伴肋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胸椎OVCFs伴肋间痛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两组,PKP组:采用体位复位后PKP治疗,PVP组:单纯采...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OVCFs)伴肋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胸椎OVCFs伴肋间痛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两组,PKP组:采用体位复位后PKP治疗,PVP组:单纯采用PVP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VAS评分、ODI评分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肋间痛及胸背部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角度方面,PKP组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KP组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凸角方面优于PVP组。结论体位复位后PKP和单纯PVP均能有效治疗胸椎OVCFs伴肋间痛,前者在骨水泥渗漏、伤椎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经皮成形术 肋间痛 骨质疏松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原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卢公标 李咸周 +3 位作者 杜琳 邢宝华 权正学 安洪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损伤、稳定型、原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此类手术28例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损伤、稳定型、原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此类手术28例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测量Beck指数及Cobb角、椎管内骨块占位率,观察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内骨块位置变化。结果术中骨水泥渗漏3例,一过性血压降低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天及3个月VAS从术前8.29±0.56降至2.43±0.49、1.93±0.40(t=12.812,14.292,P均=0.000),Beck指数从0.49±0.06升至0.62±0.07、0.61±0.08(t=2.501,P=0.015,t=2.219,P=0.031),Cobb角从19.14±3.60降至11.49±2.36、11.98±2.30(t=2.693,P=0.009,t=2.538,P=0.014)。术后3个月椎管内骨块占位率从术前17.39%±5.04%降至9.29%±4.87%(t=2.015,P=0.048),ODI评分从78.29%±7.71%降至31.96%±6.75%(t=7.363,P=0.001)。结论通过全面术前评估,合理把握适应证,改进手术操作,该术式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纠正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不会显著增加椎管内骨块占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经皮后凸成形术 胸腰段 爆裂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与凹陷型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俊峰 杨惠林 +1 位作者 王根林 陈广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和凹陷型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楔形骨折18例(A组),凹陷型骨折15例(B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和凹陷型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楔形骨折18例(A组),凹陷型骨折15例(B组),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比及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盘渗漏,B组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沿穿刺针道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A组术前、术后VAS分别为8.1±1.0分、2.3±0.6分,B组分别为8.2±0.8分、1.9±0.6分,每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中央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B组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前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A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为(19.3±11.4)%,与B组的(6.4±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央高度恢复比为(15.9±9.3)%.与B组的(15.1±6.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后凸Cobb角纠正6.7°±2.2°,B组纠正1.4°±1.3°.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8~31个月,平均18.3个月,无患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楔形和凹陷型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维持脊柱序列。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皓宇 黄明 +2 位作者 高明杰 冯磊 方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17-3320,共4页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胸腰椎单、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侧(29例33椎...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胸腰椎单、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侧(29例33椎)与双侧(27例31椎)椎弓根入路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修复伤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Beck值、后凸Cobb角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平均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填充量少于双侧组(P<0.01),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疼痛改善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PKP对OVCF病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单、双侧椎体强化方式疗效相当,单侧具有操作步骤少、手术和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填充量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弓根入路 随机对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