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影像学指导下旋磨联合血管内碎石术治疗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司淦 高大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39,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 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38/7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口唇无发绀,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74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检查示V1-5导联ST-T变化。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 2.46μg/L,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重度钙化狭窄,最重处95%狭窄(图1(1)),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斑块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术 血管内碎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旋磨成形术的护理
2
作者 周叶英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0年第3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斑块 成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在严重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涟 宋杰 +5 位作者 徐标 黄为 王昆 张静梅 高玲 谢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34例患者,共38处严重钙化病变。观察即刻手术成功率,并进行临床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34例患者,共38处严重钙化病变。观察即刻手术成功率,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3±12)岁,急性冠脉综合征占91.2%,合并高血压者占88.2%。29.4%的旋磨病变为器械不能通过或球囊不能扩张。24例(70.6%)患者术中仅使用1.5 mm旋磨头,3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旋磨头与血管直径比为0.5±0.1。旋磨术后成功置入68枚药物洗脱支架。术中2例(5.9%)患者发生慢血流现象,经治疗后造影成功率达100%,无冠脉穿孔及紧急冠脉旁路移植术。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2例患者中补救性旋磨术比例、介入手术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较未检查者有降低趋势。术后平均随访9.7个月,1例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无靶血管重建病例。结论: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钙化病变 斑块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术对不同年龄段老年钙化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宾 周玉杰 +4 位作者 贾德安 秦政 许晓晗 杨士伟 周志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严重钙化患者的年龄对冠状动脉旋磨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旋磨和药物洗脱支...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严重钙化患者的年龄对冠状动脉旋磨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旋磨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的1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65岁组116例和<65岁组82例,比较两组旋磨治疗的基线特征、并发症、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因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结果≥65岁组和<65岁组围术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9%、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两组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结论冠状动脉内旋磨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严重钙化的效果及安全性,不受患者的年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4例
5
作者 郭南山 李广镰 +6 位作者 曾冲 罗义 潘宜智 汪建新 邢植斐 李卓仁 杜丽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8期711-712,共2页
用经皮冠脉腔内旋磨术(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Rotational Ablation PTCRA)共4例属B和C型病变共9支血管13个损害进行旋磨治疗,12个达到早期成功标准,其中例1和例4为LAD和D1分叉严重狭窄,例2和例3RCA距开口1cm处严重狭窄,例... 用经皮冠脉腔内旋磨术(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Rotational Ablation PTCRA)共4例属B和C型病变共9支血管13个损害进行旋磨治疗,12个达到早期成功标准,其中例1和例4为LAD和D1分叉严重狭窄,例2和例3RCA距开口1cm处严重狭窄,例3RCA中段狭窄波及锐缘支开口,例4为多支多处复合性损害。术中例1可能发生LAD损伤和轻度心包填塞,经保中治疗后痊愈。例3术后早期LAD急性闭塞,经溶栓后复通,无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闭塞原因可能系肝素用量不足。 治疗结果显示PTCRA可作为PTCA的补充,尤其适用于复杂和操作难度大的病变的治疗和挽救PTCA后急性血管闭塞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 冠状动脉狭窄 冠脉内溶栓 血管急性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术在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6
作者 饶宠佑 魏钟海 +5 位作者 谢峻 王昆 张静梅 王涟 徐标 宋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4-537,541,共5页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PTCR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重度钙化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12例,依据是否行PTCR...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rotational atherectomy,PTCR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重度钙化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12例,依据是否行PTCRA分为旋磨组及非旋磨组,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9~12个月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心脏射血分数(EF)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9~12个月死亡及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非旋磨组下降(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是治疗复杂性、钙化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有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钙化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旋磨预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司淦 陈天平 +4 位作者 李辉 陈耀 刘进军 史晓俊 高大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99-15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旋磨预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处理的冠脉钙化病变患者,分析IVUS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比较旋磨及切割球囊...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旋磨预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处理的冠脉钙化病变患者,分析IVUS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比较旋磨及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使用前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及最大钙化弧度的变化。结果 27例靶血管中21例使用了IVUS指导(77.78%),包括IVUS+CB 11例(40.74%)、IVUS+非顺应性球囊(non complaint balloon,NCB)10例(37.04%)。旋磨处理前后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及钙化弧度变化无显著差异,斑块表面的钙化结节减轻,钙化环上可见到裂隙或者部分钙化环厚度较前变薄;11例旋磨后进行了CB处理,处理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较旋磨后明显改善(P=0.000,P=0.043,P=0.030),钙化弧度无明显变化,能见到钙化环裂隙更明显、部分病变上能见到切割痕迹。1例术中发生旋磨头嵌顿并发血管破裂,1例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结论旋磨术对钙化斑块、钙化结节有较好的修饰作用,对于管腔的直径及管腔面积的影响较小,联合使用CB可有效增加预处理效果,术中IVUS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特征对PCI术后支架膨胀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司淦 陈天平 +3 位作者 陈耀 李辉 康品方 高大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的影响。方法 271例接受PCI术及IVUS检查患者,根据IVUS检查结果 分为非钙化组(n=101)、钙化组(n=170),钙化组根据临床表型又分为急性冠状动...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的影响。方法 271例接受PCI术及IVUS检查患者,根据IVUS检查结果 分为非钙化组(n=101)、钙化组(n=170),钙化组根据临床表型又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123)、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47)。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血管造影和IVUS检查结果,分析支架膨胀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 钙化组患者当前吸烟、多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非钙化组(均P<0.05)。PCI术中钙化组旋磨术(RA)、切割球囊(CB)应用比例明显高于非钙化组(均P<0.01),非顺应性球囊(NCB)扩张压力高于非钙化组(P<0.01),支架长度明显长于非钙化组(P<0.01)。SAP组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最大钙化弧度指标高于ACS组(均P<0.05)。ACS组血栓性病变比例高于SAP组,且靶血管存在明显正性重构(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浅层钙化弧度(OR=2.093,95%CI:1.144~3.829,P=0.017)和支架长度(OR=5.371,95%CI:1.696~16.534,P=0.023)与支架膨胀不全密切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最大浅层钙化弧度和支架长度与支架膨胀不全密切相关。IVUS对冠脉钙化病变特征判断、PCI术中指导及支架膨胀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吴坚 桂沛君 +3 位作者 张勃 韩淑霞 马国栋 谢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7-959,965,共4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随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ACS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肌坏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疾病,对患者生命及生存质量和机体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被医学界公认是治疗AC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依从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0
作者 王聪霞 贾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支架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支架相关的病理主要表现为支架内再狭窄引起的进行性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导致的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支架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支架相关的病理主要表现为支架内再狭窄引起的进行性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再狭窄是由生物、机械、技术及与患者自身相关的复杂相互作用介导形成的病理性新生内膜增生,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通过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外基质重构、炎症反应以及新生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新生内膜增生 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