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9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容和局部止痛对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后拔管反应的观察
1
作者 于心亚 卢才义 +3 位作者 刘朝中 毛树森 罗惠兰 魏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4期230-230,共1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保留鞘管6~7小时后拔除,拔管时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称之为拔管反应,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国内曾有射频消触术后拔管反应的报道,但我们...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保留鞘管6~7小时后拔除,拔管时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称之为拔管反应,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国内曾有射频消触术后拔管反应的报道,但我们尚未检索到PTCA术后拔管反应的文献.本临床观察目的在于,经充分扩容及穿刺部位局部止痛后拔管对减少拔管反应产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容 局部止痛 预防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术后 拔管反应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
2
作者 马亚飞 冯毅 +2 位作者 郭仲辉 魏利娟 陈小莉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首次行CABG的患者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46~74岁,BMI 20~33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 目的探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首次行CABG的患者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46~74岁,BMI 20~33 kg/m^(2),ASA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aVNS组(T组,n=48)和对照组(C组,n=47)。T组术前1 d和术后3 d接受双耳taVNS治疗,手术当日术前2 h治疗1次,术中两耳交替刺激至术毕。C组操作同T组但不予以刺激。记录术中和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术后72 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于术前1 d、术后入ICU后、术后24和72 h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记录当日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记录术后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后72 h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和房性或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中兰地洛尔和利多卡因、术后胺碘酮和西地兰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和72 h血清CK-MB、cTnI、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VIS以及术后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VNS可显著降低非心肺转流CABG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律失常 炎症反应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科护理门诊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的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欣源 陈素珲 +3 位作者 文红 赵嘉祺 杨惠云 王蓉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评价在专科护理门诊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为专科护理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23年6月开设心脏康复专科护理门诊,提供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建立、... 目的:评价在专科护理门诊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为专科护理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23年6月开设心脏康复专科护理门诊,提供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建立、模拟运动实践指导、门诊多学科诊疗、家庭参与的多元健康教育、随访与居家运动监管等服务内容。比较门诊开设前后PCI术后患者康复运动知信行得分、运动能力和满意度的变化。结果:专科护理门诊开设后PCI术后患者运动知信行得分、Peak VO2、Peak METs、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开设前(P<0.05)。结论:在专科护理门诊开展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可以提高PCI术后患者对康复运动的知信行水平,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理门诊 心脏运动康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就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微循环障碍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国辉 张羽宣 +10 位作者 阿不都吾甫尔·依迪力斯 郑艺越 陈德龙 方佳成 陈子宁 季睿 陈嘉木 牛铁生 卜军 王建安 蒋峻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92-897,共6页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对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分别来自于三家三甲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对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分别来自于三家三甲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29例。根据术后Angio-IMR是否大于40分为两组,Angio-IMR>40组(n=508)与Angio-IMR≤40组(n=1121)。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心原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复合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Angio-IMR的中位数为32.4(22.3,42.6)。Angio-IMR>40组患者的早期MACE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Angio-IMR≤40组(5.5%vs.2.3%,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ngioIMR>40是早期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HR=2.07,95%CI:1.20~3.58,P=0.009)。Angio-IMR的加入能增加临床风险模型预测早期MACE的能力(AUC:0.820 vs.0.794,P=0.043)。结论:Angio-I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MACE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与临床模型相比,Angio-IMR的加入能提高模型预测早期MACE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微循环阻力指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脱氢酶与白蛋白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干 邓毅凡 +1 位作者 何胜虎 张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78-1883,1890,共7页
背景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虽已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接受了规范的二级预防用药,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乳酸脱氢酶(LDH)与白蛋白(ALB)比值(LAR)作为预后标志物,在肿瘤及脓毒血症患者的预... 背景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虽已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接受了规范的二级预防用药,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乳酸脱氢酶(LDH)与白蛋白(ALB)比值(LAR)作为预后标志物,在肿瘤及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预测中具有良好效能,但LAR与STEMI相关的研究尚少,且对急性STEMI行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s的预测价值有待研究。目的探讨LAR与STEMI行急诊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3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和入院时首次空腹的生化检验数据,通过电话、门诊、问卷调查、再入院等方式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限为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出现MACEs。随访结束后依据是否发生MACEs将患者分为MACEs组(n=76)和非MACEs组(n=29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s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AR预测患者发生MACEs的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患者随访过程中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MACEs组和非MACEs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MACEs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DH、LAR、Gensini评分高于非MACE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MACEs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升高(HR=1.001,95%CI=1.000~1.002,P=0.007)、Gensini评分升高(HR=1.014,95%CI=1.006~1.022,P<0.001)、LAR升高(HR=1.067,95%CI=1.045~1.090,P<0.001)为患者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LAR预测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后发生MACEs的AUC为0.804(95%CI=0.747~0.861,P=0.001),最佳截断值为22.58。将研究人群以ROC曲线计算所取得的最佳截断值为界,分为高LAR组和低LAR组,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低LAR组累积生存率高于高LAR组(P=0.01)。结论LAR水平与急性STEMI行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s具有相关性,LAR值越高,其发生MACEs的风险越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乳酸脱氢酶/白蛋白比值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1 位作者 张晶 朱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84-1890,共7页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术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圣博 冯玲 +3 位作者 陈贝贝 姚芳 邢永生 刘艳宾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2)进行PCI术+rhBNP,研究组(n=34)PCI术+rhBN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检测对比两组血压、乳酸水平及机械并发症、心室重构、炎性因子、心肌酶学、ox-LDL水平。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乳酸、舒张压、收缩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乳酸、LVESD、LVEDD、LVPWT、LVRI、Hcy、IL-6、c TnT、LDH、CK-MB、ox-LDL水平降低,且研究组较低,舒张压、收缩压、LVEF水平上升,且研究组较高(P<0.05)。治疗前后两组机械并发症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rhBNP治疗,可缓解患者心室重构、心肌损伤,减轻炎性损伤,改善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球囊反搏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瑞青 韩超 +3 位作者 安雯 杨成昊 刘宗军 郜俊清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5-742,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成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急诊PCI术治疗,术后伊伐布雷定组给予伊伐布雷定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心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伊伐布雷定组术后1周、3个月及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伊伐布雷定组术后1周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伊伐布雷定组术后第2天和第3天的脑钠肽水平降低(P<0.05),术后第5天的肌钙蛋白I水平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伊伐布雷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伊伐布雷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及两者联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沁瑜 邓毅凡 +1 位作者 何胜虎 张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91-1897,共7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究NLR、MHR及两者联合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2年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的43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IN,分成CIN组(65例)和非CIN组(3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NLR和MHR的数值,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MHR及两者联合对CIN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CIN组患者2型糖尿病史、利尿剂使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空腹血糖、NLR、MHR水平高于非CIN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低于非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史(OR=1.997,95%CI=1.063~3.751,P=0.032)、单核细胞计数(OR=2.372,95%CI=1.060~5.310,P=0.036)、NLR(OR=1.311,95%CI=1.171~1.468,P<0.001)、MHR(OR=7.075,95%CI=1.893~26.439,P=0.004)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AUC分别为0.733(95%CI=0.669~0.796,P<0.001)、0.706(95%CI=0.633~0.779,P<0.001)、0.796(95%CI=0.740~0.852,P<0.001);灵敏度分别为66.2%、60.0%、69.2%;特异度分别为71.8%、75.3%、73.1%。结论2型糖尿病史、单核细胞计数、NLR、MHR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NLR、MHR及两者联合均可作为有效识别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造影剂肾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影像学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永辉 李姮 温尚煜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 随着腔内影像学领域诸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发表,腔内影像技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干预策略制定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优化管理等方面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腔内影像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赵洋 康梦阳 +5 位作者 马强 孟燕 秦皓 田红燕 殷倩 张军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接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的TRAS患...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接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的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参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年的术后随访。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TRAS患者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5例接受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TRAS患者,经过3年的随访,发现10例(22.2%)患者出现远期预后不良。其中包括3例(6.7%)全因死亡患者,1例(2.2%)患者发生移植肾动脉夹层,6例(13.3%)患者发生移植肾动脉再狭窄;共1例(2.2%)患者出现移植物丢失并再次返回透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性别(HR=4.915,95%CI:1.036~23.328,P=0.045)和单纯球囊治疗(HR=8.594,95%CI:2.191~33.710,P=0.002)是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性别和单纯球囊治疗是TRAS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后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 经皮动脉成形术 预后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一过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刘致强 赵志坤 +2 位作者 米伟 王刚 李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25-2032,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术的48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术的48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分为建构组336例与验证组144例,建构组数据用于构建模型,验证组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将建构组患者分为发生组84例与未发生组252例,验证组分为发生组36例与未发生组108例。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采用ROC实验分析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建构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AUC为0.865,95%CI:0.804~0.927,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方面表现良好,其C-index为0.858(0.753~0.865),当其风险阈值介于0.10~0.96时,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提供标准化净收益。验证组ROC曲线和校准曲线结果良好,AUC为0.846,C-index为0.840(0.737~0.85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外部预测效能。验证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险阈值介于0.06~0.94时,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提供标准化净收益。结论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过性心律失常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共病随访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
13
作者 宋洪娜 许洪梅 +3 位作者 刘玉环 王青龙 汤云昭 于翔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37-1743,共7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因普遍缺乏疾病自我管理意识而影响预后,同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更差。建立慢病随访系统,对两种疾病进行协同管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目的基于慢病自我管理理论和CICARE沟通模式,构建冠心...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因普遍缺乏疾病自我管理意识而影响预后,同时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更差。建立慢病随访系统,对两种疾病进行协同管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目的基于慢病自我管理理论和CICARE沟通模式,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模式,并探索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1—4月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构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选取2022年5—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患者接受常规随访,试验组(78例)患者接受共病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6个月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得分和其余结局指标。结果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7,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和0.334(均P<0.001)。构建的共病随访模式共3个维度,11个模块和30项内容。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患者各64例。组别与时间对患者CSMS得分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50.504,P交互<0.001),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CSMS得分较出院前均升高(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BM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的PCI术后共病随访模式科学有效,能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降低B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自我管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明辉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99,共5页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用于治疗冠心病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全面推广,一度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PCI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用于治疗冠心病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全面推广,一度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PCI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在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中,PCI的获益却一直存疑。同时,药物、介入器械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SCAD患者的PCI理念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回顾分析了自PCI技术开展以来SCAD患者中PCI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梳理了SCAD患者中PCI理念的变迁,并对SCAD患者中PCI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循证医学 治疗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和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娜 钟洪涛 +1 位作者 徐苗 张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和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心肌重构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南阳医学高...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和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心肌重构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AMI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尼可地尔组39例、替罗非班组37例和联合组42例。比较3组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微血管功能、心肌重构构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及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7 d LVEF及血清vWF、TF、SOD水平显著高于尼可地尔组和替罗非班组,IMR、LVESV、LVEDV及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尼可地尔组和替罗非班组(P<0.05)。联合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显著低于尼可地尔组和替罗非班组(2.38%vs 16.22%,15.38%,P<0.05;2.38%vs 18.92%,15.38%,P<0.05;2.38%vs 16.22%,17.95%,P<0.05)。结论将尼可地尔和替罗非班联合用于AMI行PCI术的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冠状动脉微循环,促进心肌重构,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和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还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替罗非班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靳博远 王婷婷 +2 位作者 华成俊 韩心怡 陈玉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9-1282,共4页
由于具有安全、微创和高效等显著优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心肌血供的重要治疗手段[1]。尽管PCI在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再发心绞痛的困扰。研究表明,... 由于具有安全、微创和高效等显著优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心肌血供的重要治疗手段[1]。尽管PCI在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再发心绞痛的困扰。研究表明,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概率高达18%~34%,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2]。再发心绞痛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1]。氧化应激作为PCI术后CMD的核心病理机制,通过介导内皮功能障碍、炎性反应和微血管损伤,在CMD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研究重点探讨了氧化应激在PCI术后CMD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针对氧化应激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本综述能够为未来研究PCI术后CM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并为临床实践中CMD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循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氧化性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与血肌酐比值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刘梅梅 乔鹏宇 +4 位作者 向佳瑶 刘思荷 马玉霞 韩琳 燕芳红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4-911,共8页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与血肌酐比值(hemoglobin to serum creatinine ratio,Hb/SC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与血肌酐比值(hemoglobin to serum creatinine ratio,Hb/SC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首次PCI的STEMI患者687例,根据术后3年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Cox回归分析STEMI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SCr对STEMI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水平Hb/SCr的STEMI患者随访过程中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663例(96.51%)成功完成随访,中位随访37(25,50)个月期间,41例(6.18%)发生全因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86,95%CI:1.037~1.137,P=0.000),体重指数(HR=1.195,95%CI:1.128~1.266,P=0.000),空腹血糖(HR=1.069,95%CI:1.007~1.135,P=0.030),纤维蛋白原(HR=1.418,95%CI:1.120~1.795,P=0.004),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1级(HR=4.968,95%CI:1.194~20.667,P=0.028)、2级(HR=3.861,95%CI:1.336~11.156,P=0.013),Hb/SCr(HR=0.858,95%CI:0.766~0.961,P=0.008)为STEMI患者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SCr诊断PCI术后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1(95%CI:0.645~0.798),灵敏度为65.9%,特异度为71.2%,最佳截断值为16.627。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SCr<16.627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Hb/SCr≥16.627的患者(log-rank P=0.000)。结论:Hb/SCr是STEMI患者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对全因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全因死亡 血红蛋白 血肌酐 血红蛋白与血肌酐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理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心脏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烨瑶 董芳红 +1 位作者 俞淑君 黄翱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999-3003,共5页
综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心脏康复实施过程中应用护理理论的评估工具、相关定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以期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的心脏康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理论 心脏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乾 张文斌 +1 位作者 范静君 杨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AF患者103例... 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CI术的AF患者103例,按照抗凝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52例和达比加群酯组51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RAC相关蛋白(Rac-related protein,Rac1)水平,术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PT、APTT、TT、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FIB、内皮素1、t-PA、PAI-1、Rac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达比加群酯组治疗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排血量、PT、APTT、TT、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FIB、内皮素1、t-PA、PAI-1、Rac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5.9%vs 19.2%,P<0.05)。结论PCI术后达比加群酯抗凝可有效改善AF患者凝血功能,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并降低出血风险,为临床抗凝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声学造影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20
作者 周世源 李明奇 +1 位作者 郑赛 周青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3-657,662,共6页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参数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所有入选者均于PCI术后第1周及第6月...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MCE)参数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所有入选者均于PCI术后第1周及第6月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将PCI术后STEMI患者分为左心室功能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应用Qlab软件获取MCE参数:平台期心肌节段增强强度(A)、平均充盈速率常数(β)和微循环血流量(MBF)。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构建Nomogram模型,采用ROC曲线预测模型效能。结果:总计入选78例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组48例,未恢复组30例。左心室功能恢复组的A((11.21±2.76)dB vs(10.48±2.24)dB,P=0.039)、β(1.28(0.87,1.60)s^(-1)vs 0.97(0.84,1.11)s^(-1),P=0.046)和MBF(11.50(10.52,15.53)dB/s)vs 10.14(8.32,12.43)dB/s,P<0.001)较未恢复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及MBF分别是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的独立保护及危险因素(OR:0.978,95%CI:0.957~1.000,P=0.049)、(OR:1.332,95%CI:1.062~1.670,P=0.013)。基于二者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左心室功能恢复的AUC为0.78,敏感度为93.6%,特异度为56.7%。常规超声联合MCE参数定量评估预后预测的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为38%(AUC为0.77,特异度为73.3%,敏感度为83.0%)。结论:MCE检查提供的灌注信息对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状况有重要价值,其中MBF和收缩压是预测左心室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功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