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锚定法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凯 赵斌 +4 位作者 原杰 徐朝健 房格 赵振鉴 王永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2-539,共8页
目的:评估采用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锚定法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32例于我院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 目的:评估采用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锚定法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32例于我院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PPECD治疗(常规组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9.9±13.2岁,症状持续时间27.9±38.7个月),另一组接受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锚定方法联合PPECD治疗(改良组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4.0±11.8岁,症状持续时间18.4±27.3个月)。术前及术后颈部和上肢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减压效果采用CT及MRI评价。术后记录两组患者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32例患者行颈部CT,重建颈椎3D图像。经椎弓根内上缘交点建立横断面,测量C3-7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与V点(相邻颈椎椎板上、下缘在关节突关节内侧重叠形成的顶端向外的横行V字形结构)距离(a),测量结果用于快速定位和确认V点。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透视次数4.0±0.9,手术时间70.1±20.0min;常规组透视次数10.7±2.4,手术时间117±44.5min。两组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及改良MacNab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上述方法测得C3-7的a值为1.45±0.06~5.03±0.19mm。结论:利用椎弓根内上缘投影点锚定方法可以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为PPECD定位及验证V点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间盘切除术 椎弓根 垂直锚定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旻宇 滕红林 +4 位作者 黄克伦 王宇 林超伟 吴诗阳 王建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8-495,共8页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经皮 脊柱内镜 切除 神经根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25
3
作者 吴俊龙 张超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3-619,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4例行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学习曲线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4例行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为1~54号,分为A(1~27号)、B(28~54号)两组,每组27例。对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花费、术后住院天数、翻修的例数以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和术后1年的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改良Macnab标准。学习曲线采用双变量回归曲线拟合出最优的立方模型(Y=b_0+b_1X+b_2X^2+b_3X^3)。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1±7.8个月,其中42例(A组27例,B组15例)例接受至少1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颈肩、上肢疼痛症状及ND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经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总体优良率为90.7%。术前颈肩痛/患侧上肢痛VAS评分A组为7.1±0.9分/7.0±0.8分,B组为6.7±0.7分/7.2±1.0分;术后1个月时A组为2.1±1.5分/1.7±1.6分,B组为2.0±0.8分/1.3±0.5分;术后半年时A组为1.5±1.3分/1.2±1.2分,B组为1.1±1.0分/0.7±0.7分;术后1年时A组为0.4±0.9分/0.2±0.6分,B组为0.2±0.6分/0.1±0.3分。术前NDI A组为(55.3±13.7)%,B组为(56.9±8.4)%;术后1个月时A组为(25.5±14.9)%,B组为(17.0±7.1)%;术后半年时A组为(11.3±7.1)%,B组为(6.1±3.5)%;术后1年时A组为(4.9±8.0)%,B组为(1.8±3.9)%。A组和B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随访的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及NDI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颈肩部、上肢疼痛评分及NDI显著大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炎,其中A组3例,B组1例,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无统计学差异(P=0.61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显示B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显著低于A组(P=0.001)。通过两变量回归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立方模型(Y=141.85-5.592X+0.135X2-0.001X3,R2=0.939),发现随着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渐下降,且当患者例数为22例左右时,手术时间趋于平稳,平均67.76±5.15min。结论: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显著的学习曲线和微创优势。随着手术患者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步缩短,术后早期患者恢复更快,到22例趋于稳定,但学习曲线并不影响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切除 神经根型颈椎 微创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文奎 祝斌 刘晓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1-575,共5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对于症状重、影响病人生活...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对于症状重、影响病人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应考虑手术治疗。传统的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和前路融合固定术均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这两种术式均有自身的缺陷。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器械和技术的发展,通道扩张器、显微镜及脊柱内镜系统的发展,使得微创手术的优势:不亚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等逐渐体现出来。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目的是总结介绍目前最先进和最新颖的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几种手术方法,综述其优缺点及适应证,让更多的颈椎病病人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 孔切开 颈椎前路融合固定 经皮内镜下颈椎前路切除 前路经椎体入路技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