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德塔 占新华 +3 位作者 圣小平 饶武 顾晶亮 于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0-1695,共6页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 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_(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与L_(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_(0))、术后1周(T_(1))、术后1、6、12个月(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_(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治疗L_(5)-S_(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 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 髂嵴高度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来冰玉 巩志超 +3 位作者 吕菲菲 韩珍珍 邱银兰 孙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局部麻醉(LA)、硬膜外麻醉(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7月,纳入LA、EA和GA用于PEID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患者842例,其中LA组384例、EA组166例、GA组292例。累计排序概率曲线(SUCRA)显示,LA组在降低硬膜或神经根损伤(DNRI)发生率(80.0%)、术后感觉障碍(POD)发生率(82.2%)、失败复发率(73.5%)及改善功能障碍(69.3%)方面效果最优,但麻醉满意率低(11.0%);EA组在缩短手术时间(93.1%)和提高麻醉满意率(76.5%)方面效果最优,但POD发生率较高(0.4%);GA组在降低疼痛(62.1%)方面最优,但手术时间长(9.6%),且功能障碍(28.4%)及DNRI(17.9%)发生率较高。结论PEID中LA可减少并发症并提高功能恢复,但麻醉满意率低;EA适用于缩短手术时间和提高满意率,但POD风险高;GA在疼痛控制上表现最佳,但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相关并发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局部麻醉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入路椎间盘切除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非融合弹性棒内固定对手术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陈荣彬 豆妍 +5 位作者 招立 黎顺平 李勇 陈鉴权 潘艺之 吴钊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0-740,共11页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FE)评估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TELD)联合非融合弹性棒内固定系统(spinal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SDSS)对手术节段生物力学效应...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FE)评估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TELD)联合非融合弹性棒内固定系统(spinal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SDSS)对手术节段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的腰椎CT薄层扫描数据,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L3~S1正常模型(FE)、TELD手术模型和TELD+SDSS手术模型,模拟手术节段为L4/5。通过计算精度(the computational accuracy,ACC)验证模型有效后,采用混合加载方法,在L1椎体顶部施加150N的轴向载荷,并施加逐渐增大的约束力扭矩,通过提取ROM值,以使三个模型分别达到以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前屈15°、后伸10°、左右侧弯5°及旋转3°。比较3个模型在上述6个方向工况下L4/5节段的ROM、椎间盘及纤维环后方的峰值应力及纤维环剪切应力。结果:L3~S1节段前屈、后伸、旋转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ROM值与既往体外试验比较,ACC均超过90%,验证模型有效。与FE模型比较,TELD在屈、伸、左右侧弯、旋转工况下L4/5的ROM分别为4.47°、3.3°、1.72°、1.73°、0.94°、0.92°,TELD+SDSS分别为2.15°、1.21°、1.38°、1.43°、0.67°、0.67°,TELD在前屈、后伸工况下升高了5%、7%,TELD+SDSS在各方向工况下降低了19%~61%;TELD在屈、伸、左右侧弯、旋转工况下L4/5的椎间盘峰值应力分别为14.58MPa、15.08MPa、7.92MPa、5.32MPa、0.9MPa、0.65MPa;TELD+SDSS分别为5.35MPa、1.77MPa、3.45MPa、3.42MPa、0.55MPa、0.48MPa,TELD在后伸、侧弯工况下升高了36%、45%,TELD+SDSS在各向工况下降低了27%~84%;TELD在屈、伸、左右侧弯、旋转工况下L4/5纤维环后方峰值应力分别为2.04MPa、2.08MPa、1.44MPa、0.99MPa、0.41MPa、0.29MPa;TELD+SDSS分别为0.54MPa、0.23MPa、0.72MPa、0.7MPa、0.21MPa、0.18MPa,TELD在屈、伸、左右侧弯工况下升高了10%~99%,TELD+SDSS在各向工况下降低了20%~63%;TELD在后伸及左右侧弯工况下纤维环剪切应力分别为0.4MPa、0.32MPa、0.2MPa,升高了17%、76%、85%,TELD+SDSS在各向工况下降低了12%~98%。结论:TELD+SDSS可保留椎间一定的活动度,相比TELD,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可为手术节段提供低压应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弹性棒内固定 节段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孙玛骥 杲春玖 +3 位作者 潘彬 程琳 孙阳 袁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探讨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1例患者的病历资... 目的:探讨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可视化工作通道的使用情况分为可视组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8.0±15.9岁),在PTED中应用透明可视化工作通道;传统组73例(男性46例,女性27例,年龄47.6±16.9岁),在PTED中应用传统金属工作通道。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痛的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可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71.06±8.97min vs 75.16±9.47min,14.19±2.66mL vs 15.58±2.81mL,2.16±0.96d vs2.54±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较两组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可视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较传统组均有所改善[1.18±0.39分vs 1.27±0.45分,(3.97±1.67)%vs(4.54±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可视组优53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5.6%;传统组优52例、良1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1.8%。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视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传统组术后发生4例神经激惹征,2例术后发生复发;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可视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以及并发症发生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切除 可视工作通道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与经皮椎间孔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冬月 苏庆军 +2 位作者 张希诺 陶鲁铭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UBE组39例,PELD组4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减少值、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2个月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出血量较PELD组多(P<0.05),但血红蛋白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硬膜囊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UBE组较PELD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UBE与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UBE较PELD出血量略多,但术中透视次数少,硬膜囊面积的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技 经皮内镜 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6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融合 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7
作者 李振宙 曹峥 +2 位作者 赵宏亮 朱加亮 侯树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71,共10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例(20个节段)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例(20个节段)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3.3±12.6岁;2例三节段病变,2例双节段病变,10例单节段病变。硬性致压物分类包括:钙化性椎间盘突出3例、骨赘性椎间盘突出6例、不典型休门氏病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后缘离断症2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脊髓或马尾神经症状,其中6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手术先采用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减压,继而行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术。观察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影像学变化,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疼痛症状及功能恢复状况。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神经学功能评估采用Nurick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胸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更换手术方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胸腰段MRI及CT检查均显示脊髓或马尾神经减压充分,无致压物残留;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术后Nurick评分、mJOA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术后1年较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mJOA平均恢复率72.5%,优7例、良5例、可2例。有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未予特殊处理,但随访未见脑脊液漏及假性脊膜膨出发生;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结合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是治疗位于胸腰段脊髓或马尾神经腹侧的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下融合 椎间盘切除 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法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穿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理平 郑国权 +4 位作者 宋锦程 吴耀刚 陈国兆 沙卫平 王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110-3115,共6页
目的探讨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分析经PEL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分为常规靶向穿刺置管组(常规组)和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组(简式组),比较两组的穿刺... 目的探讨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分析经PEL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分为常规靶向穿刺置管组(常规组)和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组(简式组),比较两组的穿刺置管时间、透视次数、总手术时间和镜下操作时间等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的术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术后并发症。简式组穿刺置管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可明显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同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操作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式穿刺 内镜监视下置管 镜手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理平 郑国权 +3 位作者 宋锦程 吴耀刚 沙卫平 王黎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8月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2例,局麻下... 目的探讨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1月~2019年8月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2例,局麻下经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完成手术。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穿刺置管时间(13.6±6.1)min,透视次数(6.2±5.1)次,手术时间(53.7±3.7)min。122例随访(17.3±6.1)月(10~25个月)。术后VAS评分和ODI均明显改善(均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101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95.9%(117/122)。4例术后5~18个月复发,复发率3.3%。结论简式穿刺内镜监视下置管行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镜腰椎间盘切除 内镜监视下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56
10
作者 陈思远 谢中 +4 位作者 夏超 陈勇 蔡斌 邓岳 羊明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0-346,共7页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6月我院分别应用UBED(UBED组)和PETD(PETD组)治疗单节段LDH患者56例,UBED组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9.6±10.5岁,随访时间13.5±2.7个月。PETD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60.3±12.3岁,随访时间13.8±2.9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并发症等。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术后1年通过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PETD组多(49.6±15.6ml vs 25.3±9.7ml,P<0.05),术中透视次数少(3.35±0.81次vs 7.71±1.73次,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和血红蛋白减少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9.7%vs 88.9%,P>0.05)。结论:UBED与PETD治疗LDH均安全有效,与PETD相比,UBED可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中出血较PETD增加,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相当,UBED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 经皮内镜下入路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91
11
作者 李长青 周跃 +4 位作者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郑文杰 罗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 目的:探讨经皮椎问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逐级扩张软组织,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缘,安放工作通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量20ml,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21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3.6分,术后12个月为1.8±1.1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3.2+13.5)%,术后12个月为(17.3+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优167例,良36例,中9例,优良率为95.8%。5例患者术后7~20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4%,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翻修术后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 靶向穿刺 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6
12
作者 聂鸿飞 曾建成 +5 位作者 宋跃明 王贤帝 陈果 李柱海 蒋虎山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经皮入路 经皮入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37
13
作者 金丹杰 徐南伟 +4 位作者 赵国辉 陈孜 周栋 农鲁民 张云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90例单节段单侧腰...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90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FD组和PTED组,每组45例。FD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即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以及神经根减压松解。PTED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即在局麻内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并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时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ED组手术时间(82.8±34.3)min,与FD组(75.4±35.6)min无统计学差异(t=1.004,P=0.318);2组切口长度[(0.5±0.2)cm vs.(3.1±0.3)cm,t=-48.374,P=0.000]、住院时间[(7.8±2.3)d vs.(10.1±3.3)d,t=-3.83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VAS、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42/45),FD组优良率88.9%(40/4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结论 F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无差异,但PTED手术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盘切除 板开窗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间孔成形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振宙 吴闻文 +1 位作者 侯树勋 商卫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52-756,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07年7月收治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L3/44例,L4/512例,L5/S110例。应用自制椎间孔成形器械行经皮腰... 目的:观察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07年7月收治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L3/44例,L4/512例,L5/S110例。应用自制椎间孔成形器械行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9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术后9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5ml。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突出,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9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6.3±2.5分,术后1d2.1±1.3分,术后3个月1.8±1.6分,术后9个月1.5±1.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6±2.1分,术后1d1.1±0.7分,术后3个月0.5±0.6分,术后9个月0.3±0.1分;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9个月随访时优18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治疗 成形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4
15
作者 石磊 楚磊 +7 位作者 陈亮 柯珍勇 陈富 程昀 徐洲 程思 晏铮剑 邓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3例,L4/5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游离型 经对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16
作者 袁天阳 张郡 刘钦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伴有钙化的腰5骶1(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15例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进行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1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改良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86.67%;术后复查影像学可见术前患者的椎间盘钙化区域均被有效地清除,神经根减压良好,无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EID结合内镜下可变向动力系统能够有效治疗伴有钙化的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康复时间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微创治疗 钙化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入路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冯仲锴 岳宗进 +1 位作者 王新立 刘汝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69-37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2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手术7 d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ODI显著下降(P〈0.01),优、良、可、差例数分别为188、42、12和0例,治疗优良率为95.04%;患者平均切口长度(0.74±0.32)cm,平均手术时间为(72±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8±1.7)m L,术后平均卧床时间(24±8)h,平均住院时间为(3.0±1.0)d;2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得以恢复。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未出现术中大出血,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出现术后复发再手术。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确切的优点,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 安全性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建国 廖文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高龄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4±5.3岁(61~75岁);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9±5.3岁(62~77岁),采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术后收集两组数据,在不同角速度(60°/s和120°/s)下检测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背部屈伸比(flexion extension ratio,F/E)、前降力矩(peak torque,PT)及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以投影栅轮廓法检测脊柱对称性,包括旋转角(RA)、侧弯角(M)及侧屈角比(LR);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F/E[(72.16±20.17)%]、PT(86.54±15.39Nm)和AP(43.27±15.68W)较术前[(86.59±23.46)%、72.10±16.39Nm和28.41±16.34W]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79.64±21.40)%、80.14±15.64Nm和37.69±14.38W]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A、M及LR观察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ODI值均降低,且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对照组MacNab标准优良率分别为67.69%和72.31%,观察组分别为87.69%和9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对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在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脊柱对称性恢复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疗效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内镜 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4/5与腰5/骶1腰椎间盘切除术学习曲线对比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锦旭 邓德礼 梁和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5-851,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4/5与L5/S1椎间盘突出症学习曲线的对比。【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由同一术者施行PETD治疗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51例。根据治疗时间把每个节段分为3个小组...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4/5与L5/S1椎间盘突出症学习曲线的对比。【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由同一术者施行PETD治疗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51例。根据治疗时间把每个节段分为3个小组:最早的第1~17名患者为A组,第18~34名患者分为B组,第35~51名患者分为C组。对各组各阶段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8.4个月[最短6个月,最长12个月,中位数为8.0(7.0~9.3)个月]。L4/5节段手术时间在A组和B组(P=0.006)和A组和C组(P=0.000)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L5/S1节段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与L4/5节段相比,L5/S1每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明显更长,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及合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80,B组:P=0.000,C组:P=0.016,Total:P=0.000)。L4/5节段的平均射线暴露时间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P=0.000)以及A组和C组(P=0.000)。然而,在L5/S1节段上,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但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5/S1各组的射线暴露时间明显长于L4/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00,B组:P=0.000,C组:P=0.000,总计:P=0.000)。L4/5节段VAS评分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P=0.967)和A组和C组(P=0.927)。ODI评分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P=0.036)以及A组和C组(P=0.011)。L5/S1节段VAS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P=0.397)和A组和C组(P=0.960),ODI评分改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P=0.207)以及A组和C组(P=0.109)。【结论】PETD治疗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L5/S1节段的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时间均长于L4/5节段。L4/5节段学习曲线比L5/S1节段更陡峭。选择合适的病例对于缩短PETD的学习曲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入路腰椎间盘切除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节段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玉宝 徐执扬 +1 位作者 王洁颖 刘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14869-14874,共6页
为评价不同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临床效果,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行PELD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 为评价不同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临床效果,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行PELD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的方法,研究不同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的临床效果。根据不同手术节段,分为3组:A组为L2-3和L3-4,B组为L4-5,C组为L5-S1。所有患者行单节段PELD手术。术前、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通过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最小,病程、住院时间和随访时间最短,Pfirrmann分级Ⅲ级占68.8%;而C组Ⅳ级占48.0%,但是,三组患者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均为椎间孔入路,B组绝大部分为椎间孔入路(90.3%);而C组以椎板间入路为主(68.0%)。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长(P<0.05),出血量多(Ρ<0.05)。A组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没有术后复发病例,而C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0%)最高,复发概率(4.0%)也最高,B组居于两者之间(6.4%和3.2%);但是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尽管C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不如其他两组明显(Ρ<0.05),尤其是术后3个月ODI评分高于其他两组(Ρ分别为0.039和0.028)。术后6个月C组ODI评分仍然高于其他两组,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Ρ>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5.9%,三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Ρ>0.05)。可见不同椎间隙水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ELD术后临床效果不同,L5-S1手术时间相对长,出血量相对多,并发症发生率相对高,且术后ODI评分改善不如其他两组明显,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周密术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 椎间盘突出症 节段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