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70例冠状动脉瘘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倩 徐荣良 +2 位作者 秦永文 吴弘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瘘的疗效,并总结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瘘封堵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42例(60.00%),女性28例(40....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瘘的疗效,并总结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瘘封堵术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42例(60.00%),女性28例(40.00%),平均年龄为(56.30±15.54)岁(15~83岁)。共有101个瘘,其中瘘管起源于左主干9例(8.91%),前降支43例(42.57%),回旋支15例(14.85%),右冠34例(33.67%);瘘终止于肺动脉79例(78.22%),右心房16例(15.84%),右心室2例(1.98%),其他4例(3.96%)。瘘管的平均直径为(3.95±2.61)mm,均封堵成功,其中使用弹簧圈封堵60例(85.71%),平均植入弹簧圈(2.55±1.76)枚;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5例(7.14%),plug封堵2例(2.86%),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2例(2.86%),封堵器的平均直径为(13.33±4.32)mm;带膜支架封堵1例(1.43%)。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5mg/(kg·d)6个月,随访1~73个月,平均(33.94±20.93)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溶血、栓塞、胸痛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经皮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经皮介入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体循环血量比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术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钟熠 刘晓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7-60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行介入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心脏超声指标,探讨该类患者中肺体循环血量比(pulmonary to systemic flow ra... 目的:对比分析行介入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心脏超声指标,探讨该类患者中肺体循环血量比(pulmonary to systemic flow ratio,Qp/Qs)与介入术后肺动脉压力改变、心脏结构恢复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行介入封堵术的PDA合并PAH患者33例,根据术前Qp/Qs分为Qp/Qs≥2.5组(A组)及Qp/Qs<2.5组(B组),采集术前术后2组心导管检查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术前术后随访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结果,对2组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①术前2组间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of pulmonary artery,sPAP)及肺动脉平均压(mean pressure of pulmonary artery,mPAP)无差异,术后即刻A组的sPAP及mPAP均低于B组。②A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index,LVEDDI)、左心房内径指数(left atrial diameter index,LAI)、肺动脉内径指数(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index,PAI)在术后48 h、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降低,B组仅PAI、LVEDDI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降低;术前2组间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index,RVEDDI)无差异,术后3个月A组低于B组。③5例术后即刻残留重度PAH患者均发生于B组。其中1例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结论:①对于合并重度PAH的PDA患者,Qp/Qs比值越大,术后肺动脉压力、心脏结构恢复越明显。②Qp/Qs对该类患者术后即刻残留重度PAH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体循环血量比值 经皮介入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室间隔缺损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妙月 陈沅 +5 位作者 李谧 易岂建 孙文静 吴春 向平 计晓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6-900,共5页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n=123)、直视修补术(直视组,n=104)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n=23)的VSD患儿共25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直视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介入组和微创组(P<0.001)。介入组无需输血、机械通气和ICU监护;微创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介入组(P<0.001)。3组手术成功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VSD安全、有效的方法。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 直视修补 经胸微创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