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研究
1
作者 季文光 周沐琪 +2 位作者 于晴 孟怡人 佟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88-192,216,共6页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 国土空间生态投入能够对国土空间生态资本量产生影响。在深入分析国土空间生态投入效应的基础上,对2013—2020年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间存在着较为稳定可靠的正相关关系,加大国土空间生态的投资对河北省生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资本流动增量与生态投入的相关性分析,反映了国土空间生态资本增量与生态投入的内在机理,深化了国土空间生态承载潜力-产出生态足迹-消费生态足迹的内涵关系,为生态建设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 国土空间 生态资本增量 生态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丁童慧 陈军飞 +1 位作者 嵇娟 杨欣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32-3045,共14页
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ater-energy-food nexus,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在解读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二者耦合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耦合关系、耦合系统、耦合管控三个维度对... 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Water-energy-food nexus,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在解读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二者耦合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耦合关系、耦合系统、耦合管控三个维度对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探讨了目前二者耦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结果表明,现有耦合研究主要聚焦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和供需关系的分析与探讨、水-能源-粮食-生态耦合系统的构建与评估、耦合系统管控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提出等。然而,目前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且缺乏揭示二者交互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系统构建及演化机制分析较欠缺,面向资源环境决策管理的实践应用较薄弱。因此,以“耦合关系识别-耦合机理分析-耦合过程与格局刻画-耦合管理应用”为研究脉络,探索构建了未来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互动耦合机理探究、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系统构建及其协同演化机制分析以及面向国土空间管控决策的实践应用,以期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 人地关系理论 耦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4
作者 陈萱泽 杨青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229-239,共11页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 灌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必须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元发展目标,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低效是灌区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关联关系、灌区水资源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关联关系已经以水资源为主要切入点对灌区开展了多维度的研究,但生态环境要素在关联关系中的权衡与协同关注度还不够。结合灌区物质空间规划需求,认为既有研究在以下议题还不够深入:(1)结合生态和水资源等问题,针对水质提升、生态用水保障等关键目标的系统性研究不够充分;(2)研究重视管理与数量的协同,但缺乏对物质空间对应关系的关注,还不能在空间规划运用关联关系研究成果。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结合灌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为解决灌区水资源和生态相关的重要挑战,提出3点研究展望:(1)以水为关联要素,探究灌区水资源视角下的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各系统影响因子选取及其耦合机制;(2)构建基于灌区用水特征、水循环过程及生态机理的关联关系研究模型;(3)开展灌区水-粮食-生态关联关系博弈结果的空间要素对应分析,对物质空间分布优化进行研究。相应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态关联关系 文献计量 生态 空间规划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城市化对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城市多尺度景观格局的影响
5
作者 裴辉 周世豪 史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6-141,185,共7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阶段,新型城市化要求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提高城镇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半变异函数探索最佳空间尺度,并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对杭州市在生态-经济权衡情景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模拟和分析,定量评估城市化水平对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结果显示,杭州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特征为1200m;2050年BAU情景和2050年ELP情景优势景观为林地,建设用地平稳增长,2050年RED情景优势景观为耕地,且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指数在各情景下,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县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影响最大,且对BAU情景下城市景观格局的驱动强度最高,在区县尺度上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可有效降低城市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权衡 城市化 半变异函数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FLUS)模型 景观格局 多尺度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作研究与协同管理共同倡议发布
6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68,共2页
2025年5月26—27日,由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韩国、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津巴布韦、古巴、约旦、巴基斯坦、尼... 2025年5月26—27日,由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韩国、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津巴布韦、古巴、约旦、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利比里亚等15个国家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聚焦变化环境下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解析与协同保障主题,解决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的资源安全、生态保护及绿色经济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示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领域的实践与成效,交流分享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会议期间发布了“一带一路”水-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作研究与协同管理共同倡议,以务实合作成果为世界各国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智慧方案。现将倡议内容转载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量约束下的城市经济-民生-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钟茂初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长期累积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城市发展的承载力约束,以及经济—民生—生态的协调关系视角,针对城市病的表现形式与成因、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城市发展中的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长期累积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城市发展的承载力约束,以及经济—民生—生态的协调关系视角,针对城市病的表现形式与成因、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城市发展中的绿色化目标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防范"城市病"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病 经济-民生-生态关系 承载力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姜钰 程云珂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7,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级样本数据,采用模糊物元模型、CRITIC客观赋权法和莫兰指数实证分析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及空间格局演变,并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水平偏低,呈不断波动、缓慢发展状态;空间上,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集聚程度有所降低,但并不显著,呈现出相对稳定地“南高-北低”空间格局;在障碍因子诊断中发现,生态敏感性、资源压力、社会压力、产业结构是阻碍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建议从提高森林供给能力、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三方面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系统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系统韧性 模糊物元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演变的生态流量阈值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钰 张翔 +3 位作者 闫少锋 刘浩源 邓梁堃 付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5,共10页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 针对天门河-汉北河流域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矛盾突出、水生态退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受限等问题,基于水系统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从系统层面研究河道内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应用情景模拟法,考虑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等调控措施及未来天然来水的不确定性,设置9种情景模拟2022—2035年研究区高、中、低3种生态流量阈值下的水资源供需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果表明:高效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均有利于缓解因生态流量阈值增大而引起的区域水资源用户间的冲突问题;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建议研究区丰水年(P=2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30%~50%,平水年(P=50%)和枯水年(P=75%)生态流量阈值设置为年径流量的10%~30%;增大生态流量阈值的同时应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从“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出发分析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适宜性,为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 生态流量阈值 适宜性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态化视角下三峡库区人口-经济-环境(PEE)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海浪 赵伟 +1 位作者 江雅婷 侯孟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1,235,共14页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 [目的]探索PEE系统的互动耦合特征,可为三峡库区城镇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方法]在2000—2020年三峡库区PEE系统综合评价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力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联系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2000—2020年库区P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2)研究期内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不变,协调等级不高,协调类型呈“西南-东北”“中部-北部”的空间特征,总体呈良性上升发展趋势;(3)邻近区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联系总量总体上升,空间联系强度较弱,且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4)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具有趋同性,经济和人口系统是主要制约子系统,而环境系统的障碍度逐年增加。[结论]库区P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向好,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重点从单一系统优化向多元系统协调出发,从系统自身与区域协同2个角度进行调整,加强政策制度调控,科学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态 耦合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 时空演化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85
14
作者 李晶 李红艳 张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53-3062,共10页
陆地表层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水文调节、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 陆地表层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水文调节、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生态系统服务。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关天经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模型,计算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NPP,固碳释氧,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ESCI和ESSI两个指数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利用相关系数和空间制图的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分析,各项生态服务价值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空间角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存在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北向南,NPP和固碳释氧的价值逐渐增大,水土保持价值变化量的大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北部变化量小,南部变化量大,水文调节价值从西向东增大,从北向南增大,粮食生产价值量最小的是西安市市区,粮食生产价值量最大的是西安市的郊区和郊县及咸阳市。2000年到2010年间,调节型生态系统服务与供给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各个区县的总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是不断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 生态服务价值 相互关系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玒玒 刘书芳 李新一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 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07—2021年祁连山地区30个县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31年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升高,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口子系统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济子系统发展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起点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且除水资源子系统外,甘肃片区指标优于青海片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协调度等级波动上升已达到中级协调;各地区增速具有异质性,南部增速最快,西北部次之,中部最慢。祁连山地区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逐渐由中级协调升至良好协调等级,且甘肃片区协调度略高于青海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预测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HM-EcoFlow模型的汉江中下游河段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16
作者 李宜伦 张翔 +3 位作者 赵烨 陶士勇 胡俊 闫少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是确定生态流量阈值的科学基础。针对当前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中生态数据不足且生态建模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层次分析法的BHM-EcoFlow(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ling-ecological flow)模型,该... 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是确定生态流量阈值的科学基础。针对当前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中生态数据不足且生态建模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层次分析法的BHM-EcoFlow(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ling-ecological flow)模型,该模型将河流不同河段及同一河段不同站点间的先验知识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可有效利用短系列数据,实现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模拟。采用汉江中下游干流2011年的水文、生态数据,模拟了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流量、混合层温度间的关系,计算了不同流量条件下各河段的浮游植物密度。结果表明:BHM-EcoFlow模型提高了短系列数据的可用性,对汉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为确定生态流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生态响应关系 生态流量 浮游植物密度 BHM-EcoFlow模型 贝叶斯层次分析 汉江中下游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县域生态-经济协调性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分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金里 徐丽萍 +3 位作者 李晓航 高志玉 席芸芸 李智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94-1804,共11页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 基于当量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应用生态-经济协调度(Ecological-economic harmony,EEH)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生态贡献率模型揭示各县域ESV变化主要贡献因子,并结合其ESV损益状况和生态-经济协调水平进行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疆地区ESV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量缩减167.99×10^(8)元;草地和水体的ESV占总量的70%以上,单项ESV调节服务(57.1%)>支持服务(27.5%)>文化服务(10.0%)>供给服务(5.4%);草地和农田是多数ESV实现增益(减损)县域的主导地类。(2)2000—2020年南疆地区37个县域ESV均有不同程度减损,ESV实现增益县域共计9个;约80%的县域为生态-经济初始恶化区,其余县域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稳定状态。(3)南疆地区整体呈轻度生态-经济不协调状态,少数生态-经济协调稳定县域主要分布于南疆中、东部地区。综合分析将南疆县域划分为林草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农田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水体生态-经济不可持续区、林草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和农田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区5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性 EEH模型 可持续发展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生态脆弱性评价与分析
18
作者 汪媛媛 臧协超 +4 位作者 许伟伟 阳昌霞 金洋 任静华 贺新星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82,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江苏段受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影响,生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脆弱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2005—2020年4个时期生态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度弹性压力(sensitivity resilience pressure,SRP)模型,选取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和生态敏感性3类16项指标,基于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HP-SPCA)权重计算方法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呈现出从南京向南通逐渐增加趋势;(2)生态脆弱性等级之间转变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中度和重度脆弱性减小,轻度、微度和潜在脆弱性增加;(3)耕地占比、人口密度和生物丰度是主要驱动因素,植被覆盖与耕地占比的交互作用具有最大解释力。研究结果对江苏省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脆弱性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检验
19
作者 李亚玲 饶静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 本文基于“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理论框架,以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深入探究“人才-科技-产业”复杂生态系统下各省(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优适配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5条有效组态路径,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各显成效;产业基础、科技产出、科技投入、人才储备、人才培育、“三链”协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6个关键核心条件,其中“三链”协同是唯一一个在5条高组态路径中均未缺失的条件,表现出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本文为剖析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科技-产业”三链协同 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动态QCA方法 多元组态路径 复杂生态系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王金南 马国霞 +5 位作者 於方 彭菲 杨威杉 周夏飞 周颖 赵学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 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文在绿色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综合核算指标。利用构建的GEEP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5年的GEEP进行核算。结果显示:(1)GEEP是基于弱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综合生态环境核算体系,GEEP基本遵循GDP的核算原则,对生态和经济系统的最终产品进行价值量核算,是一个流量的概念。GEEP是在经济系统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人类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福祉,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到一个框架体系下,是一个有增有减,有经济有生态的综合指标。(2)2015年,我国GEEP为122.78×10^(12)元,是2015年GDP的1.7倍。其中,污染损失成本为2×10^(12)元,生态破坏成本为0.63×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为53.1×10^(12)元,生态系统生态调节服务占GEEP的43.3%。(3)基于GEE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43,比基于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小0.12,GEEP指标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4)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GEEP排名和GDP排名相比,内蒙古、黑龙江、云南、青海、西藏等省份GEEP排名比GDP排名上升10位以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GEEP排名比GDP排名降序10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生态生产总值 生态调节服务 生态环境成本 环境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