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后勤会计制度选择
1
作者 杨光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56,共3页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是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表现形式为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tT〈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文),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是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表现形式为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tT〈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文),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启动。2000年至今,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旨在引入市场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突破过去“一校一后勤、校校办后勤”对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模式是“后勤实体脱离原来的学校,成立校际间的、区域性的或面向社会的独立服务实体,与学校形成完全平等的法人关系,服务实体向学校提供服务,学校向服务实体购买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涉及到体制和机制的根本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会计制度 后勤服务实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责任承包制 学校后勤 国务院办公厅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