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华 刘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84,共5页
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和共性需求是区域间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对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现存障碍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动力机制的路径选择,即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三... 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和共性需求是区域间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对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现存障碍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动力机制的路径选择,即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三个角度来构建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推动机制;同时,还应构建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和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区域 经济联动发展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国家经济联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世腾 陈有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文章基于贸易传导渠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联动效应进行研究,同时也进行分时段子样本分析。研究发现:双边贸易强度并没有显著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济联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财政政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文章基于贸易传导渠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联动效应进行研究,同时也进行分时段子样本分析。研究发现:双边贸易强度并没有显著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济联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财政政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等影响有限。"一带一路"国家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政策透明度,实现经济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动 贸易强度 宏观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及破解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正琦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108,共5页
经济联动是跨省交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易于开展经济联动。但由于行政区划壁垒、地方利益驱使、财税金融体制约束,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联动发展。本文着重分析... 经济联动是跨省交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易于开展经济联动。但由于行政区划壁垒、地方利益驱使、财税金融体制约束,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联动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影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的体制障碍,并探讨相应的破解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 经济联动 制度障碍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联动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沿海开发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常玉苗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7-130,共4页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受到密切关注。沿海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高地的压力,要紧紧抓住其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赶超经济发达地区。本文在总结国内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受到密切关注。沿海欠发达地区面对经济高地的压力,要紧紧抓住其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赶超经济发达地区。本文在总结国内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沿海欠发达地区要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联动开发模式。首先要实现城市联动,通过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作用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打造经济中心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沿海经济圈;其次要实现产业联动,通过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联动和陆地产业与海洋产业联动相结合,打造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沿海经济带;还要实现"港口-城镇-产业"联动,通过港口与城镇联动和港口与产业联动,打造港口、产业和城镇三位一体的港口经济区。希望可以为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欠发达地区 经济联动 城市联动 产业联动 “港口—城镇—产业”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值贸易、产业结构相似度与中国—东盟经济联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超 杨永勤 郭霞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64,共14页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利用OECD-WTO TiVA投入—产出数据库核算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对中国—东盟经济联动的影响。2005~2015年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指数提高了49....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在利用OECD-WTO TiVA投入—产出数据库核算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对中国—东盟经济联动的影响。2005~2015年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指数提高了49.7%,经济联动呈U型变动趋势。双向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动态检验表明,增加值贸易对中国—东盟经济联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增加值贸易影响经济联动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增加值贸易对经济联动的影响越弱。在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东盟可充分利用成员国产业结构相似度弱的条件,发挥要素互补优势,加强价值链分工合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深度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经济联动 产业结构相似度 中国—东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联动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温州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池春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19,共3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区域经济、政府、企业及教育自身均对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提出不同的需求,但还存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不对接、校企合作功能不明确、政府措施不到位等失衡、失当、失措的现实问题。经济联动发展视角下,建...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区域经济、政府、企业及教育自身均对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提出不同的需求,但还存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不对接、校企合作功能不明确、政府措施不到位等失衡、失当、失措的现实问题。经济联动发展视角下,建构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立体式路径是以“机制、体制”保障协同发展,以“沟通、交流”支撑多维连接,以“人才、技术”促进深度联动,以“对接、匹配”形成联动新格局,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联动发展 协同创新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经济联动发展要求下的商业布局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海蓉 《华东经济管理》 2005年第10期38-42,共5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联动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现行的商业布局却凸现出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的商业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联动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现行的商业布局却凸现出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的商业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城乡共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合理配置商业资源,促进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 商业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美经济联动与政策协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晖 黄甫翔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3-125,共3页
通过相关数据检验发现,近年来中美经济联动逐年增强。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阐述双边经贸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美国对中国投资大幅上升、中美利率走势趋向一致等是促成中美经济联动的主要原因,并就中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通过相关数据检验发现,近年来中美经济联动逐年增强。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阐述双边经贸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美国对中国投资大幅上升、中美利率走势趋向一致等是促成中美经济联动的主要原因,并就中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传导与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动 政策传导 政策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性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姚志毅 张扬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6,共10页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嵌入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发生作用的三种形式,在理论上推导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机制。以数字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是否具有联动性;采用2002—2017...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嵌入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发生作用的三种形式,在理论上推导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机制。以数字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是否具有联动性;采用2002—2017年的数据,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的,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投入带来的波动变化较大;(2)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网络零售提高电商营业收入,吸纳就业人员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经历着从接受→断层→转型的过程。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攻克数字技术难题,在政策和金融上支持中小企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 状态空间模型 经济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传递、逆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90,共14页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风险的传递载体,风险的传递链条集中在低联动性区域以及低联动性经济体。中国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危机中,均处于传染链条之外,相对独立。危机后,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是降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主要原因。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贸易增长率放缓也对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果表明: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避免危机在局部扩大和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维持稳定有序的世界经济环境、形成非关税的贸易争端解决协商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周期联动 危机传递路径 经济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国际经济周期非对称联动 被引量:4
11
作者 文武 程惠芳 詹淼华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88,共18页
剔除第三方效应测度双边价值链嵌入度,考察其与国际经济周期非对称联动间关联。研究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使中国制造业陷入低增值率出口与中间投入高比例进口的困境,进而削弱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扩张的联动,加强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 剔除第三方效应测度双边价值链嵌入度,考察其与国际经济周期非对称联动间关联。研究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使中国制造业陷入低增值率出口与中间投入高比例进口的困境,进而削弱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扩张的联动,加强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紧缩的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经济周期呈扩张联动低于紧缩联动的非对称特征。该现象在金融危机前突出,危机后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相对而言,融入全球价值链大幅削弱了中国与经济增长较为稳健的发展中国家、非欧盟国家经济扩张的联动,又大幅加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欧盟国家等危机多发国经济紧缩的联动,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要规避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稳增长的阻碍,中国须提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份额,并着力降低中间投入进口比例。本文发现了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非对称特征,并基于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典型特征解释成因,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实施稳增长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链嵌入 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出口国内增加值 中间投入 非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链嵌入、区域互动与经济周期联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寇翔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45-148,共4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向新型价值链贸易转变,探讨价值链贸易在世界经济周期联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学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各区域各行业价值链嵌入与区... 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向新型价值链贸易转变,探讨价值链贸易在世界经济周期联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学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各区域各行业价值链嵌入与区域互动、经济周期联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总值核算意义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不显著;价值链贸易强度显著降低各区域各行业的经济周期联动性,价值链贸易的替代效应在中国各区域之间表现显著;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正效应呈现从“非‘经济极-经济腹地’→‘经济极-经济腹地’”递进增强的特征,并且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效应、加权方式计算指标,这一特征均稳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链嵌入 区域互动 双边贸易 经济周期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怒江流域的市场形成机制与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浩禹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5,共11页
近代怒江流域市场普遍形成和发展,实现了由临时性市场向固定性市场的发展转变,呈现出小市、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的市场层级结构。怒江流域市场的形成根植于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并受内地市场的深层影响,同时在国家治理的不断... 近代怒江流域市场普遍形成和发展,实现了由临时性市场向固定性市场的发展转变,呈现出小市、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的市场层级结构。怒江流域市场的形成根植于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并受内地市场的深层影响,同时在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加强下,市场得以兴起和勃发,又因该地区处于中缅印交角地区,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国际国内贸易双循环的联动互通,国家治理是根本推动保障的市场机制。怒江流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自然经济,使各民族不断走出自然经济,走向市场,从而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坚雅 市场机制 经济联动 商品经济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增加值的视角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31,共14页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了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不同于存在重复统计问题的现行总值核算方法,本文基于区域流出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框架,重新构建了增加值核算下的...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了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不同于存在重复统计问题的现行总值核算方法,本文基于区域流出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框架,重新构建了增加值核算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分别对经济周期联动性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验证了Frankel-Rose效应的存在和国内区域分工的替代性特征;从'地理偏好'角度,本文发现增加值供求的地域特征会强化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进一步,'第三方效应'分析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很大程度经由国内其他区域传导经济波动,而价值链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则基本不受第三方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边贸易强度 价值链贸易强度 经济周期联动 增加值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贸易、增加值贸易与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宇佳 卫平东 李杰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9,共15页
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大转型,增加值贸易相较于传统贸易在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两国和三国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增加值贸易和传统贸易在... 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大转型,增加值贸易相较于传统贸易在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两国和三国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增加值贸易和传统贸易在传导经济周期中的异质性作用,然后基于国家层面采用2000—2014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而传统贸易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即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不断深入,增加值贸易逐渐替代传统贸易成为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核心贸易渠道。这为中国应对贸易保护和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风险,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稳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全球价值链 经济周期联动 传导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分工、经济周期联动性与经济增长极建设--国内价值链分工的视角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楚豪 周颖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83,共20页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展开精准帮扶或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价值链 区域分工 经济周期联动 经济增长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
17
作者 任希丽 刘璐 刘宪鑫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8-162,共5页
文章利用2001—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传递渠道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位置距离越远,经济周期联动程度越高。在克服内生... 文章利用2001—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传递渠道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位置距离越远,经济周期联动程度越高。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稳健,并且不受度量方法和样本选择的影响。就传递渠道而言,各经济体主要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渠道传递外部冲击。基于空间相关性视角,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增强中国与贸易伙伴经济周期联动的同时,降低了中国与该贸易伙伴相邻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联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距离 经济周期联动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国家战略经济区过度供给的思考
18
作者 王彦彭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31-134,共4页
2008年以来经我国国务院批复建立的国家战略经济区超过20个。本文在概括经济区的内涵与区域经济联动功能的基础上,剖析了国家战略经济区过度供给产生的现实背景和依据,分析了国家战略经济区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对未来国家战... 2008年以来经我国国务院批复建立的国家战略经济区超过20个。本文在概括经济区的内涵与区域经济联动功能的基础上,剖析了国家战略经济区过度供给产生的现实背景和依据,分析了国家战略经济区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对未来国家战略经济区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经济 区域经济联动 过度供给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政策统领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19
作者 刘英俊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103,共4页
区域联动经济增长模式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起区域内诸如消费、技术等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影响各区域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改变区域间经济联系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在阐明区... 区域联动经济增长模式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起区域内诸如消费、技术等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影响各区域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改变区域间经济联系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在阐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与"不平衡模式"基础上讨论竞争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统领作用,提出应厘清竞争政策统领下"三大主体"关系的定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经济格局 区域经济联动 平衡发展战略 不平衡发展战略 竞争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国内供应链冲击与省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鹏杨 唐宜红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24,共11页
以新冠疫情期间“离鄂通道”关闭事件为切入点,本文考察湖北与各省的供应链关联短暂切断对各省经济冲击的影响。结果发现,湖北供应链切断使原来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受到的经济冲击越大;从影响的差异性上看,湖北供应链的供给侧... 以新冠疫情期间“离鄂通道”关闭事件为切入点,本文考察湖北与各省的供应链关联短暂切断对各省经济冲击的影响。结果发现,湖北供应链切断使原来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受到的经济冲击越大;从影响的差异性上看,湖北供应链的供给侧关联切断和直接供应链的切断对省域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各省与湖北供应链关联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性,也造成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遭受的经济冲击更大,尤其表现为各省与湖北的商品要素流动均强化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据此,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实现国内供应链畅通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国内供应链 经济周期联动 省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