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碳流优化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策略
1
作者 郭禹辰 王琦 +3 位作者 王猛 王志远 刘俞池 陈严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5,共12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PIES)的低碳优化已有诸多研究,但现有研究较少从碳流层面提出提升碳效的低碳优化策略。为此,文中基于云平台提出考虑碳流优化的PIES低碳经济运行策略。首先,构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PIES)的低碳优化已有诸多研究,但现有研究较少从碳流层面提出提升碳效的低碳优化策略。为此,文中基于云平台提出考虑碳流优化的PIES低碳经济运行策略。首先,构建一种双层协同优化架构,在上层云平台设计碳流优化模块,为下层PIES提供优化建议,下层系统对自身用能计划进行修正,实现协同优化。其次,建立负荷碳势指标测算PIES碳流水平,通过云平台引导PIES降低负荷碳势从而提升系统碳效,并且进一步在云平台设计考虑碳效的纳什议价模块,以提升多主体交易中参与方的碳收益。然后,采用目标级联分析法对双层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考虑碳流优化的运行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收益,还能减少碳排,提升碳效,同时在促进PIES间能源交易的过程中提高碳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IES) 优化 理论 目标级联分析 碳效 低碳经济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趋势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段宁 李艳萍 +2 位作者 孙启宏 沈鹏 毛玉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2,共5页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和识别了1990-2003年我国物质流趋势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表现为直接物质投入量、国内废物产生量与GDP总体呈线性增长关系.近年来,资源生产率低位下降,资源循环利用率缓慢提升.造...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和识别了1990-2003年我国物质流趋势及成因.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系统物质流表现为直接物质投入量、国内废物产生量与GDP总体呈线性增长关系.近年来,资源生产率低位下降,资源循环利用率缓慢提升.造成上述趋势成因主要有:重化工发展阶段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仍旧是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导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ew-mfa) 趋势分析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被引量:14
3
作者 余亚东 陈定江 +1 位作者 胡山鹰 朱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274-7285,共12页
作为研究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重要方法,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理论发展非常迅速。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系统回顾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 作为研究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重要方法,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理论发展非常迅速。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系统回顾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其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重点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研究表明:(1)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核算研究方面:国家层面的核算研究多、方法较为成熟,而区域层面的核算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核算框架;针对直接流指标的核算研究多,而包含间接流或隐藏流的综合指标的核算方法研究不足;(2)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变化原因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包括分解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前者多基于IPAT方程的直接分解法,难以考察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技术的变化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影响,而后者则在所识别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提出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 核算框架 指标体系 分解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魏婷 朱晓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00-3810,共11页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STIRPAT模型,对1996~2007年厦门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水的情况下,物质输入与输出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8%、11.41%),但均小于GDP增长速度(15.94%),二者成正比;...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STIRPAT模型,对1996~2007年厦门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水的情况下,物质输入与输出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8%、11.41%),但均小于GDP增长速度(15.94%),二者成正比;物质流增长集中表现在对金属、非金属矿物的需求及化石燃料燃烧废气、工业废气的排放。(2)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均不断增加,尤以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加重了区域环境的压力。(3)物质输入与GDP、物质输出与GDP呈良好线性关系。厦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消耗。(4)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均不断减小,表明资源利用率、处置率明显提高,区域逐步走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5)构建了厦门物质输入驱动机制的STIRPAT模型,得出人口数量、富裕程度、技术水平或经济结构每分别发生1%的变化,将引起输入量相应发生0.99%、0.98%、0.17%、0.31%的变化。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较大调控空间,将是厦门物质减量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 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STIRPAT模型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红 刘小鹏 +2 位作者 裴银宝 安琼 韩文文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118-123,共6页
运用物质流分析法对银川市2006—2012年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含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物质输入以气体和固体为主,其中固体物质主要以化石燃料、矿物和建筑材料的增加最为明显;物质输出... 运用物质流分析法对银川市2006—2012年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含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量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物质输入以气体和固体为主,其中固体物质主要以化石燃料、矿物和建筑材料的增加最为明显;物质输出端主要以气体为主,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在总气体排放中所占的量最多。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也加大了研究区的环境压力。(2)水输入量波动下降,水输出量不断上升。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98%,农业用水量在不断下降,工业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在不断上升;废水排放以工业污水为主。(3)从整体来看,物质利用强度和输出强度在缓慢降低,银川市经济发展一方面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压力在迅速减轻;单位产值的物质消耗量在减少,废弃物的输出效率明显提高,银川市资源利用效率在稳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物质分析 城市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琳 潘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2,共9页
物质流分析方法能够度量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并能够有效追踪物质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流动与蓄积状况,在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及环境政策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物质流分析的定义、研究框架及... 物质流分析方法能够度量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并能够有效追踪物质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流动与蓄积状况,在资源管理、战略制定及环境政策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物质流分析的定义、研究框架及具体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后,梳理了环境一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及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 环境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动态物质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夏艳清 李书音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5-131,共7页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物质减量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状况及其结构,并将之与农业经济发展指标相联系,利用分离指数等指标考察了经济增长与物质投入的脱钩关系,对物质输入进行了减量效应和反弹效...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物质减量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状况及其结构,并将之与农业经济发展指标相联系,利用分离指数等指标考察了经济增长与物质投入的脱钩关系,对物质输入进行了减量效应和反弹效应分解。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不断增加,物质投入以化肥和能源为主,农业经济增长和物质投入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物质利用效率提高速度低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农业经济系统呈现弱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经济系统 物质分析 物质减量分解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贫困地区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8
作者 善孝玺 陈兴鹏 袁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8,共6页
综合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IPAT分解框架,核算和分析了2000-2008年甘南州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物质需求总量、直接物质输入量和区域内直接物质输出量分别以年均19.5%,14.6%,19.4%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 综合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IPAT分解框架,核算和分析了2000-2008年甘南州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物质需求总量、直接物质输入量和区域内直接物质输出量分别以年均19.5%,14.6%,19.4%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分别达到了1 220.79,487.88,54.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12.1l%的GDP年均增速;物质消耗总量和物质消耗强度也分别以年均8.6%和14.04%的速度增长,而物质生产力提升缓慢且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隐藏流比重维持在60%~75%,生态包袱较重.IPAT分解框架得到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直接物质输入和区域内直接物质输出变化的根本因素分别是物质利用效率和物质输出效率,即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环境压力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 甘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量协调性分析
9
作者 陈静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888-5891,共4页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2007-2012年间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输入输出系统发展较为协调;能源消耗量与用水量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带来较大压...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2007-2012年间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输入输出系统发展较为协调;能源消耗量与用水量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带来较大压力。闵行区若延续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速度,其能源需求与用水需求均将持续增长,并成为制约闵行区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物质分析 协调性分析 灰色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被引量:49
10
作者 黄和平 毕军 +2 位作者 李祥妹 张炳 杨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578-2586,共9页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武进区物质输入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入量也在增加,但递增速率均远小于GDP增长速率,而物质输出总量及人均物质输出量则呈现递减趋势;(2)在不考虑水的因素情况下,武进区物质输入量保持较快的上升速度,其中固体物质的增长速率远远大于气体物质的增长速率;物质输出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以气体物质输出量的贡献最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以气体特别是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工业废气为主;(3)排除占大部分比例农业用水的上升,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人均利用强度都在减少;同时,总的废水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在减少,其中又以生活废水排放量的减少最快,其次是工业废水;(4)单位GDP物质输入量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同期的单位GDP物质输出量则呈递减趋势,单位GDP用水量和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则有相同的递减趋势,表征了武进区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也在逐步脱钩。上述结果体现了武进区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但还存在较多问题,说明武进区在调整物质利用强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需下更大的功夫,并采取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地位和意义。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就区域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为今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MFA) 生态经济系统 物质输入与输出 武进区 物质消耗强度 物质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平刚 田良 陈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71,共6页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年均增长6.88%,而区域过程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95%;19年间,除个别年份外,海南省物质输入强度、输出强度及物质输入效率均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4年以前,海南省物质输出效率明显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5年开始逐渐接近同期广东省水平。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可揭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规律,能够为区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促进海南生态省、新型工业省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 海南省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投入及其减量化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柳楷玲 段宁 武春友 《技术经济》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用强度的减量效应分解,最后指出了该研究指标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投入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 物质使用强度 物质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亚菲 余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119,共8页
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物质减量化"是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欧盟物质流核算指标为基础,对中国1981-2008年的物质投入量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拟合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 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物质减量化"是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欧盟物质流核算指标为基础,对中国1981-2008年的物质投入量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关联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拟合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在1981-2008年间,中国单位经济增长所需的物质量在减少,实现了相对物质减量化,且减量化的速度于2005年后开始逐年加快。但中国的物质消耗总量仍在逐年增加,并没有出现绝对物质减量的趋势,中国经济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最后,本文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应制定输入方政策,直接预防污染的发生,给予人们自发提高物质利用效率的激励;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设定需着眼于整个经济系统;中国应关注隐流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核算账户、提高人们对物质减量化的认识、推动中国对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及物质减量化的研究;物质流核算把经济系统作为"黑箱"模型,在未来应结合其他方法对物质流出现变化的原因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核算 物质减量化 关联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核算的我国直接物质投入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铁军 王婉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1,共7页
采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分析了我国1992—2014年的直接物质投入量,并建立LMDI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已成为物质投入量最大的国家;2011年后,随着经济发展放缓,DMI的增长速度同步下降;资源进口占比持续提高,对缓... 采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分析了我国1992—2014年的直接物质投入量,并建立LMDI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已成为物质投入量最大的国家;2011年后,随着经济发展放缓,DMI的增长速度同步下降;资源进口占比持续提高,对缓解国内资源压力较为有利;使用的资源中,能源矿产占到80%以上,故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尤为重要;资源产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限制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可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加以改善;国家应加大力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鼓励资源类产品进口,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ew-mfa) 直接物质投入量 资源产出率 再生资源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系统氮素流动及其环境负荷——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赖敏 王伟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4,共10页
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流动过程及特征,评估和比较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消费过程造成的环境氮负荷。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输入总量为9... 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流动过程及特征,评估和比较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消费过程造成的环境氮负荷。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输入总量为993.56×104t,氮素输出总量为732.84×104t,工业固氮、饲料进口和能源消费是新增氮素的主要来源,环境排放是最大的氮输出方式。2011年整个系统向周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为760.99×104t,其中向大气、耕地和水体排放的比例分别占47.24%、19.42%和18.60%,6个子系统的环境氮排放贡献排序依次为农业种植(43.83%)>工业生产(16.59%)>城市生活(16.14%)>畜禽养殖(13.96%)>水产养殖(6.08%)>农村生活(3.40%)。目前,农田施肥过度浪费、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脱节且废物处理率低、工业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机动车大量排放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环境氮负荷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大量农业活动中,农业种植子系统重点应减少肥料使用量和优化用肥结构,尤其是大幅减少化肥投入;畜禽养殖子系统应适当增加规模化养殖废物还田比例,提高废物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水平,统筹安排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子系统应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调整和优化工业能源结构,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准入;生活消费子系统应在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分析 环境负荷 社会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京津冀生态质量空间耦合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铁军 安佰超 王婉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142,165,共7页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生态质量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之一。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建立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协调度模型,对1992—2015年京津冀生态质量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京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生态质量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之一。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建立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协调度模型,对1992—2015年京津冀生态质量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资源投入方面和废物排放方面生态质量协调发展度的演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都分为上升期、下降期和上升期三个阶段。2014年和2015年,京津冀资源投入方面生态质量协调发展度虽出现较明显的回升,但2012—2015年,废物排放方面生态质量协调发展度上升幅度仅为0.02,要实现京津冀生态质量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津冀两地的生态质量是影响三地生态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要准确定位,加强合作,实现京津冀生态质量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 京津冀 生态质量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流下的循环经济有效性评价实证研究
17
作者 樊元 雷智文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0,共2页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以甘肃省为例,构建了甘肃省2008年循环经济物质流账户。紧扣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经济效益、物质消耗、消耗效率、循环利用四个方面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 物质分析 循环经济 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W-MFA方法的我国1990—2003年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孙启宏 李艳萍 +3 位作者 段宁 毛玉如 赵一平 沈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3,共6页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EW-MFA),分析1990—2003年我国国家层面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2 600多个数据,得出1990—2003年间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特征.在选取EW-MFA传统分析指标基础上,结合我...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EW-MFA),分析1990—2003年我国国家层面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2 600多个数据,得出1990—2003年间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特征.在选取EW-MFA传统分析指标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和循环经济自身特点,增加了资源循环利用率新指标.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利用中直接物质投入量和国内物质输出量随GDP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资源生产率出现低位下降,而循环利用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与日本的差距日益扩大;我国单位GDP的环境负荷略有下降,但经济的大规模发展造成环境总负荷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铁军 安佰超 王婉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5,共6页
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京津冀环境经济矛盾问题的前提,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1992—2015年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 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京津冀环境经济矛盾问题的前提,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1992—2015年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最优;天津市资源系统发展指数可能由于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而未出现明显回升,是影响天津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北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出现较明显回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地要准确定位、加强合作,实现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调发展 经济系统物质分析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探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戴铁军 安佰超 王婉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1-740,共10页
促进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结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经济加速发展模式、惯性模式、资源环境保护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通过不同模式的对比探寻... 促进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结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经济加速发展模式、惯性模式、资源环境保护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通过不同模式的对比探寻京津冀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结果显示:协调发展模式下各地社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环保和科技投资,提高工业固废回收利用率等措施,3地资源环境压力减轻,协调发展度提高幅度高于另外3种模式,是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最佳方案,但是河北省仍需注意化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压力上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资源-环境-经济 协调发展 物质分析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