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格网尺度的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_(2.5)浓度的脱钩关系研究
1
作者 沈威 曹威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 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兰西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太原城市圈、郑州—洛阳城市带为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不同区域经济城镇化的扩张模式存在差异。受地形限制和水文条件限制,洛河流域、汾河流域、关中平原、太原城市圈经济城镇化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带状扩张特征;兰西城市群、郑州—洛阳城市带、呼和浩特市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特征。(3)2005年之后,黄河中游中东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2010年之后,黄河中游西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但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2015—2018年甘肃和宁夏南部扩张负脱钩区面积显著增加,经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再次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城镇化 土地利用 回归模型 PM2.5浓度 脱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州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
2
作者 柴婧 苏向辉 +1 位作者 马瑛 杨凯栋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基于2012—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测算分析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并预测2022—2024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 基于2012—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测算分析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并预测2022—2024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情况。结果表明,2012—2021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及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城镇化子系统发展速度最快;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水平较高,耦合度在研究期为0.816~0.964,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也由2012年的初级协调发展至2021年的良好协调;2022—2024年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将呈持续上升趋势,预计在2023年实现优质协调。虽然昌吉州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良好,但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时,现存土地利用低效、开发动力不足、产业失衡、人的城镇化重视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推进土地、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城镇化功能互补体系,强化系统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耦合协调 灰色预测 昌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 被引量:182
3
作者 曹文莉 张小林 +1 位作者 潘义勇 张春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6,共6页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衡量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时空城市在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结果显示,1998-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从衰退发展阶段(1998-2003)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2004-2005),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2006-2009);在空间分布上,以2009年为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区域分异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6
4
作者 王亚力 彭保发 +1 位作者 熊建新 王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5,共9页
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围绕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利用EXCEL、SPSS、MAPGIS等软件,对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 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围绕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利用EXCEL、SPSS、MAPGIS等软件,对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进程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从时间序列的对比来看,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但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效率明显低于湖北、湖南和全国平均水平,使得人口城镇化滞后的程度在2007年后明显加剧;从空间序列的分析来看,湖区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核心区低,边缘区高,外围区低的同心带状结构,但人口城镇化最快的是边缘区域,而经济城镇化进程已由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时间序列 空间序列 环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程莉 周宗社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分析表明,两者具有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进经济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城镇化,不断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协调发展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白孝忠 李平 廖良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66,共4页
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省域面板数据探究了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城镇化六个指标综合为两个经济城镇化因子,然后,利用所得到的经济城镇化综合因子,根据IPAT模型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探究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双向的,即经济城镇化因子1降低了碳排放而经济城镇化因子2增加了碳排放,但总体而言,降低作用大于增加作用,即经济城镇化总体上减少了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城镇化因子 碳排放 固定效应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琳 王亚辉 郭雨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7,共7页
文章基于城镇化内涵讨论和理论推断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模型,检验了大陆31个省份1999-2014年两者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无论是基于全国各省份还是典型区域分析,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的实证检... 文章基于城镇化内涵讨论和理论推断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模型,检验了大陆31个省份1999-2014年两者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无论是基于全国各省份还是典型区域分析,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度的实证检验均与理论推断基本吻合,即两者的协调度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关系。初期,土地城镇化率先启动,两者协调度较低;之后,经济城镇化逐年赶超土地城镇化,两者协调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最大;后期,经济城镇化领先于土地城镇化,且两者协调度降低。其演化过程也是城镇建设用地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过程。政策含义表明要因地制宜、警惕盲目圈地占地,以避免土地的低水平扩张和低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动态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新刚 孙钰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基于城镇化内涵的深度辨析,对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城镇化系统的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北京市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 基于城镇化内涵的深度辨析,对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城镇化系统的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北京市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能够持续承载人口、经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但城镇化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支撑力度不够、互动关系不强等问题,必须促进城镇化系统协同发展。方差分解技术表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波动受人口城镇化结构性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率分别稳定在76.2%、64.4%、67.0%,土地城镇化结构性冲击影响次之,经济城镇化结构性冲击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库铁路疆内段沿线县市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进程 被引量:1
9
作者 窦燕 宋香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5期249-251,共3页
通过对比2000—2014年库尔勒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全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研究格库铁路疆内段沿线县市的城镇化进程.结果表明,库尔勒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全疆,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 通过对比2000—2014年库尔勒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全疆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研究格库铁路疆内段沿线县市的城镇化进程.结果表明,库尔勒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水平高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全疆,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库铁路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库尔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及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旅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51-154,158,共5页
为给江苏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6—2014年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探讨其协调性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 为给江苏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功效函数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6—2014年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从时空角度探讨其协调性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而言,土地城镇化水平高于人口、经济城镇化水平;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块状聚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佳韡 冉光泰 +1 位作者 肖世平 吴佳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6,共9页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 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构建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OLS模型、GWR模型等,从时空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起主导作用;2020~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耦合协调度先明显下降,后缓慢恢复。②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各省市综合评价水平、子系统评价水平得分的上升和恢复速度有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总体向有序协调发展。③推动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总体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在动力,其中以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外部动力和以水资源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代表的内部动力对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的正向驱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旅游经济-城镇-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GWR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度评价及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晓燕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154-160,共7页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 生态城镇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子乐 吴珺 +1 位作者 邹晋杰 关江华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2-36,共5页
运用系数变异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07~2016年黄冈市“土地—人口—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较大,其中,2007~2009年人口城镇化占主导地位,2010~2011年经济城镇... 运用系数变异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07~2016年黄冈市“土地—人口—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较大,其中,2007~2009年人口城镇化占主导地位,2010~2011年经济城镇化占主体地位,2010~2011年土地城镇化占主体地位;黄冈市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度由失调阶段(2007~2010年)转化为逐步协调阶段(2011~2016年)。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从抑制城镇土地过度扩张角度采取措施,促使土地市场的有序竞争;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员来服务城市建设,并兴建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等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黄冈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小敏 徐冉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4-262,共9页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 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协调性的测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视角下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研究
16
作者 高宏霞 陈聪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1-53,共3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产生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以金融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方面,实证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金融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产生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以金融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方面,实证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金融发展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人口城镇化次之,土地城镇化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土地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经济-教育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
17
作者 杨媛 李沐然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198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率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和教育城镇化追赶效应明显,其中,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和教育城镇化提升的首发动力,同时也与该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以内部结构优化为主,在巩固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消除城乡流动障碍,发挥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教育城镇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1 位作者 李鹤 李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9-1078,共10页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发展缓慢,多数联邦主体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集中在西伯利亚联邦区西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联邦主体),低值区分布在远东联邦区东部(马加丹-楚科奇-勘察加联邦主体),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著;最后探讨了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尺度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范昕 李江风 +3 位作者 陈万旭 朱丽君 韦启杰 林正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9-316,共8页
基于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改进了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论模型,采用泰尔指数、ESDA,GWR等空间分析方法,在河南省108个县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各子系统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县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 基于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改进了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论模型,采用泰尔指数、ESDA,GWR等空间分析方法,在河南省108个县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各子系统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县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关联性分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各县市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海拔、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建筑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建筑业总产值与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其余指标表现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 土地城镇 经济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测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云熙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2,共3页
在当前的“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一些地区仍采取单纯提高城镇化速度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口、绿色、经济、土地以及社会等五个因素之间的平衡,未能提升综合城镇化水平。基于此,为了引导各地区更好地发挥综合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本文... 在当前的“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一些地区仍采取单纯提高城镇化速度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口、绿色、经济、土地以及社会等五个因素之间的平衡,未能提升综合城镇化水平。基于此,为了引导各地区更好地发挥综合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本文将探究综合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受到综合城镇化的积极影响,而乡村居民消费则受到综合城镇化的消极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和乡村居民消费均受到居民收入的积极影响;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受到滞后一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城镇 居民消费 居民收入 绿色城镇 经济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