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型与社会型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
1
作者 邱瑾 俞沈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2-1832,共11页
随着迁徙模式的不断演变,人口流动已成为推动地区人口变化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空间混合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探讨经济型与社会型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 随着迁徙模式的不断演变,人口流动已成为推动地区人口变化的核心动力。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空间混合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深入探讨经济型与社会型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经济和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梯度格局。南方经济发达区域(如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吸引力明显高于北方,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吸引大量流动人口,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改善也逐渐带来人口流入,反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经济因素还是社会因素,对经济型流动人口的影响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型流动人口通常流动性更高,其迁移决策直接受到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社会型流动人口则更关注医疗保障及公共服务等因素,其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相对较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的推进,社会因素对2类流动人口的影响力均已超过经济因素,驱动因素正逐步从经济激励转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总体而言,人口流动模式受到经济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现出复杂的异质性。因此,在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需综合考量经济活力、公共服务和区域规划等多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区域的均衡发展。本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动态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在优化社会治理和区域发展战略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型流动人口 社会流动人口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