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振宙 侯树勋 +2 位作者 宋科冉 商卫林 吴闻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则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l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rain,平均45ra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RO.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l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间盘摘除术 经椎板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小涛 陈辉 +2 位作者 卜星平 齐新生 王宸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54-355,共2页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术中硬脊膜撕裂 8例 (占 1.6 4% ) ;马尾神经损伤 1例 (占 0 .2 1% ) ;脊神经根损伤 1例 (占 0 .2 1% ) ;镜下止血困难改开放手术 3例 (占 0 .6 2 % ) ;椎间盘炎 1例 (占 0 .2 1% )。 结论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与术者经验有直接关系 ,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 ,而后期并发症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内窥镜 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预防 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3
作者 孔翔飞 吴小涛 +2 位作者 齐新生 卜星平 陈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的 2 5 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片 ,测量其形态上...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对策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的 2 5 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片 ,测量其形态上呈小关节内聚改变的 47例腰椎CT片数据 ,制定统一标准选择病例。并依据 1994年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组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 ,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 随访 45例 ,优 34例 ,良 10例 ,优良率 97.8%。 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 ,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合并病变间隙小关节内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 间盘镜 手术治疗 合并症 小关节内聚 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内镜不同入路方式的围术期失血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智华 何嘉辉 +5 位作者 程浣彤 林少豪 葛志林 崔健超 梁德 江晓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围手术期失血情况,为临床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椎板间隙入路组与经椎间孔入路组各80例。根据Gross公式计算失血量。结果经椎板间隙入路组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mL)、隐性失血量(mL)和血红蛋白损失量(g/L)均小于经椎间孔入路组(119.73±179.26 vs.158.6±190.65、109.73±179.53 vs.148.78±190.19、3.76±8.12 vs.4.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比例大,而经椎板间隙入路患者失血量少于经椎间孔入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间隙入路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间盘切除术 失血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