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殷渠东 郑祖根 +1 位作者 蔡建平 蒋兴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简称TLS)固定的可靠性。方法:选用7具腰椎标本,制成两个功能单元,分别在正常、髓核切除和椎间置入融合器(TFC)后行TLS固定,进行前屈、后伸、侧方压缩和轴向旋转实验,最大压缩力矩10Nm、旋转力矩10.8Nm,... 目的:探讨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简称TLS)固定的可靠性。方法:选用7具腰椎标本,制成两个功能单元,分别在正常、髓核切除和椎间置入融合器(TFC)后行TLS固定,进行前屈、后伸、侧方压缩和轴向旋转实验,最大压缩力矩10Nm、旋转力矩10.8Nm,测量成角运动范围(RO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LS单侧固定组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ROM分别减少2.92%、1.78%、5.77%和7.92%,双侧固定组分别减少15.59%、5.72%、15.18%和20.19%;“髓核半切+TLS”组均明显小于“髓核全切+TLS”组和对照组;“TFC+TLS”组较TFC组分别减少8.20%、12.55%、9.57%和22.07%。结论:在无明显前中柱不稳时,TLS固定后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旋转增加较多;单纯椎间置入融合器时后伸、旋转稳定性相对较差,TLS可增加其各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入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
作者 殷渠东 郑祖根 夏存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7-277,共1页
关键词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置入 应用解剖 内固定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晓强 罗嘉谊 +5 位作者 谷昌伟 李铠湘 钟章华 赵湘军 李锐冰 王洪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2月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其中35例采用传统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 目的探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2月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其中35例采用传统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常规组),54例采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改良组),比较2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常规组1例L 4神经根损伤,考虑术中神经根挤压损伤,术后下肢肌力无异常,但神经支配皮节区痛觉过敏、麻木,伴夜间抽筋,予普瑞巴林、甲钴胺、维生素B1和B6治疗2个月后好转,随访至1年后恢复正常;其余病例无硬膜、腹部脏器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常规组复发1例,改良组复发2例,3例复发均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其中2例症状较重,再次行内镜翻修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后好转。与常规组相比,改良组穿刺次数[(1.8±0.7)次vs.(7.5±1.1)次,t=27.543,P=0.000]、[透视次数(5.7±1.8)次vs.(23.2±2.2)次,t=41.235,P=0.000]和手术时间[(72.7±7.2)min vs.(92.7±7.7)min,t=12.317,P=0.000]均明显减少或缩短;2组术后住院时间[(3.2±0.6)d vs.(3.3±0.6)d,t=0.062,P=0.951]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随访(14.0±1.3)月,改良组随访(13.6±1.2)月,2组末次随访腰退痛VAS评分[(1.5±0.6)分vs.(1.6±0.7)分,t=0.751,P=0.455]、ODI[(10.8±3.4)%vs.(11.8±3.9)%,t=1.284,P=0.202]、MacNab标准优良率[100%(54/54)vs.100%(35/35),Z=-0.981,P=0.327]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椎间孔穿刺的准确性,操作简单,减少医患X线暴露,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出症 侧路间孔镜手术 简易画线穿刺 可视化关节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李鹏辉 郝帅 吴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facet angle,PFA)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145例行腰椎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或腰椎退行性疾病的...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facet angle,PFA)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145例行腰椎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或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Syngo.via工作站中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患者术前CT中获得置钉节段椎弓根轴线横断位层面,并测量PFA的大小,在术后CT中观察椎弓根螺钉是否损伤近端关节突关节,并划分损伤程度等级,分析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与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及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共统计椎弓根螺钉547枚,其中各节段置钉数为L_(1) 38枚,L_(2) 48枚,L_(3) 44枚,L_(4) 185枚,L_(5) 232枚;总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发生率为34.9%,L_(1)~L_(5)各节段近端关节突关节损伤率分别为18.4%、20.8%、27.3%、33.5%、43.1%。(2)L_(1)~L_(5)各节段PFA呈增长趋势,且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腰椎节段的PFA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关节突关节损伤(facet joint violation,FJV)程度与腰椎节段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18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FA与FJV发生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11,P<0.001);PFA与损伤分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61,P<0.001)。结论 下腰椎PFA较大,且FJV及高等级FJV的发生主要集中于下腰椎,PFA增大时,需要加大置钉时的外倾角,避免发生FJ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关节 经皮弓根置钉 多平面重组 脊柱微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忠友 陈国军 +3 位作者 汤永华 严卫峰 吴鹏 张建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 目的比较椎板关节突螺钉两种不同置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6月,采用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47例,其中开放置钉21例,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2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时间、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术中导针穿刺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术后螺钉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病例融合率无差异。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最后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置钉相比,瞄准器引导下经皮置钉具有创作小、操作简单、准确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瞄准器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螺钉 固定 瞄准器 经皮 下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曾忠友 汤永华 +4 位作者 陈国军 严卫峰 吴鹏 张建乔 金才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6-221,共6页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螺钉 弓根螺钉 内固定 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测量及可行性分析
7
作者 陈钧麟 马向阳 +6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朱昌荣 邓琛府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139,共6页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 目的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_(2/3)关节突关节、C_(3)侧块止于C_(3)椎弓根下缘。测量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C_(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_(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与C_(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240例置钉测量数据中,如使用3.5 mm直径螺钉,均可完成置钉,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适用于所有患者。结论C_(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补充的置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测量 C_(2/3)经关节经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善琛 王建华 夏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833-1837,共5页
腰椎融合术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椎弓根螺钉固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稳固融合节段的金标准,具有良好的融合率,但是随着其技术的普及开展.与此相关因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关节囊及关节面的破坏、内置物本身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干扰所致的腰痛和... 腰椎融合术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椎弓根螺钉固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稳固融合节段的金标准,具有良好的融合率,但是随着其技术的普及开展.与此相关因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关节囊及关节面的破坏、内置物本身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干扰所致的腰痛和相邻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对于椎弓根固定系统而言,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TLSF)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少、费用低廉、术后康复快等众多优势而被认为在腰椎融合术中除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外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固定术 关节 弓根螺钉固定 弓根固定系统 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肌肉骨骼系统 融合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忠友 严卫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0-593,共4页
随着腰椎解剖的深入,脊柱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TLFSF)已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成为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以外又一重要技术... 随着腰椎解剖的深入,脊柱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TLFSF)已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成为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以外又一重要技术,现从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置钉技术的演变、优缺点及手术适应症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关节 临床应用 固定技术 脊柱生物力学 病变 应用解剖 手术适应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爽 王晓波 +3 位作者 孙懿君 施杞 薛纯纯 李晓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0-519,共10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月发表的关于后路减压融合UPSFS内固定与BP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结局指标数据,包括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值,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取数据后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所有研究NOS评价均符合要求。总计有588例患者接受了内固定手术,其中UPSFS固定291例,BPS固定297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改变值[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0.03)]、切口长度[WMD=-4.49,95%CI(-6.64,2.55)]、手术时间[WMD=-32.61,95%CI(-45.23,19.99)]、术中出血量[WMD=-152.63,95%CI(-208.91,-96.35)]、术后引流量[WMD=-186.21,95%CI(-286.06,-86.36)]以及住院费用[WMD=-1.68,95%CI(-2.27,-1.1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UPSFS组优于BPS组(P<0.05);而术前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WMD=-0.00,95%CI(-0.26,0.27)]、JOA评分[WMD=0.26,95%CI(-1.59,2.11)]、ODI[WMD=0.26,95%CI(-1.59,2.11)]、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WMD=0.01,95%CI(-0.61,0.63)]的改变值,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OR=0.31,95%CI(0.10,1.03)]以及并发症发生率[OR=1.43,95%CI(0.60,3.40)],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UPSFS固定具有和BPS固定相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前者对患者腿痛程度的改善更加显著,同时可以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经椎关节螺钉 弓根螺钉 内固定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健 唐小明 +1 位作者 孙海浪 朱国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32例接受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下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32例接受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分析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临床疗效。结果:32例手术切口4.1~5.9cm,平均(4.81±1.02)cm;手术时间72~108min,平均(91.00±10.81)min;术中出血178~498mL,平均(256.28±21.72)mL;术后切口流液量69~278mL,平均(179.98±15.61)mL。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Ⅰ型25例,Ⅱ型7例。临床疗效:优良率93.75%。32例患者椎间融台率为93.75%。术后24、72h腰腿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术后72h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24h(P〈0.01)。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术后72h高度和末次随访时接近(P〉0.05);术后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末次随访时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后72h(P〈0.01);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且末次随访时ODI评分明显高于术后72h(P〈0.0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9~15分提高到22~28分,改善率为62.51%~91.62%,平均75.21%。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提高融合效果和综合疗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病变 单侧弓根螺钉 经皮关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关节突钉板系统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缪伟 施建东 +4 位作者 陆爱清 王素春 李霞 王志荣 张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新型关节突钉板系统(articular process fixation system,APFS)的腰椎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L3~S1完整节段(模型A)上,模拟TLIF手术,建...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新型关节突钉板系统(articular process fixation system,APFS)的腰椎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L3~S1完整节段(模型A)上,模拟TLIF手术,建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模型(模型B)、右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模型(模型C)、APFS联合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模型(模型D)。观察不同工况下腰椎模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椎弓根螺钉、APFS、椎间融合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不同工况下,模型B、C、D整体ROM相当,均小于生理状态模型。模型D与模型B、C相比,右侧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最大压应力在不同工况下最小或介于模型B、C之间。模型D在前屈状态下APFS及右侧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均最大。结论APFS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作为腰椎TLIF手术的一种新型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关节 体间融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韩运鹏 邵佳 +2 位作者 高延征 高坤 毛克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3例,年龄51.1±23.5岁(29~72岁)。根据内固定系统枕骨端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12例,女26例,年龄50.9±24.8岁(29~72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30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B组(24例)采用枕骨板-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7例,女17例,年龄51.4±22.4岁(32~69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16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A组随访时间36.5±11.8个月,B组随访时间36.1±9.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影像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CT植骨融合部横断面及矢状面骨性融合面积,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脊髓可用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斜坡-椎管角(clivus 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362.4±89.1mL、手术时间144.8±35.6min,B组术中出血量345.1±93.7mL、手术时间143.7±36.2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有2例患者出现连接棒断裂,3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两组术前NDI、VAS评分、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ADI、SAC、CCA、CMA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分别为385.44±84.51mm^(2)、290.28±110.41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7.06±66.13mm^(2)、204.54±83.85mm^(2);B组术后1周分别为442.61±76.85mm^(2)、267.21±104.63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2.43±37.37mm^(2)、124.87±48.10mm^(2),两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和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同枕骨板-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植骨融合效果更好,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三明治”畸形 枕骨-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植骨融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和椎旁肌及相邻关节突关节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庞大明 尹鹏 +3 位作者 杨晋才 海涌 范哲轩 黄继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 目的:探究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TLIF)的临床疗效和手术节段术后椎旁肌及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8例行PE-TLIF治疗的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8.0±8.7岁(41~79岁),随访40.7±3.6个月(36~58个月)。收集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BP)、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P);术前和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CT检查,测量多裂肌(MF)横截面积(CSA)和脂肪浸润(FI)评分,并根据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术后MF CSA、FI评分、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评分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VAS-LBP为7(7,8)分,术后1周为3(2,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2)分,末次随访为1(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VAS-LP为6(5,7)分,术后1周为2(1,3)分,3个月为1(1,2)分,12个月为1(0,1)分,末次随访为0(0,1)分,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ODI为61%(55%,67%),术后3个月为23%(19%,31%),12个月为12%(8.5%,17.5%),末次随访为7%(4%,15.6%),术后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MF CSA:557.06±46.72mm^(2),术后12个月547.12±53.31mm^(2)、术后24个月558.35±52.37mm^(2)、末次随访时531.21±56.12mm^(2),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I评分:2(2,3),术后12个月3(2,3)、术后24个月3(2,3)、末次随访时3(3,3),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上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术后12个月手术5(4,6)分、术后24个月5(4,5)分、末次随访时5(4,6)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评分:5(4,6)分,与术后12个月5(4,5)分、术后24个月5(4,6)分、末次随访时5(4,7)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对手术节段多裂肌以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中长期不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体间融合术 旁肌 关节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5
作者 曾忠友 江春宇 +6 位作者 宋永兴 张建乔 王斌 金才益 龙德云 吴鹏 王云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22,425,共4页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椎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椎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量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影像学 瞄准器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文龙 倪斌 +4 位作者 郭群峰 郭翔 杨军 杨珺 陈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脱位 可复性 寰枢关节螺钉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观燚 徐荣明 +1 位作者 马维虎 阮永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关节关节 关节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观燚 徐荣明 +5 位作者 马维虎 阮永平 孙韶华 黄雷 应江炜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解剖学 关节关节 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小关节及棘突间固定并环形植骨治疗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忠友 裴仁模 +2 位作者 裴斐 黄志海 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间固定 环形植骨 治疗 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珺 倪斌 +3 位作者 郭翔 郭群锋 杨军 赵文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共7页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P<0.05);SAC由术前13.37±2.11mm增大至19.93±2.20mm(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脱位 经寰枢关节螺钉 固定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