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炳方 周忠良 +2 位作者 吴云龙 程涛 汪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9例)则采取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7 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相当,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USS评分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2.04%)低于对照组(14.29%),治疗满意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骨折愈合好,胸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爆裂性骨折 补肾活血汤 电针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 骨折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玉伟 严晓云 +4 位作者 王海蛟 王玉记 谢广田 张永辉 周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0-1042,共3页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损伤的首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术中需大范围剥离、牵拉椎旁肌肉和关节突附着肌肉.尤其置入椎弓根螺钉时需一定的外倾角而持续牵拉压迫椎旁肌肉,
关键词 胸腰骨折 间隙 植骨治疗 弓根螺钉固定 固定 体内 后正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啟维 路奎元 +1 位作者 王强 孙常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隙 弓根螺钉 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学与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48
4
作者 王世栋 邓雪飞 +5 位作者 尹宗生 王伟 胡勇 朱友志 张禹 韩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解剖学 MRI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姜睿 王润森 +3 位作者 程晓雷 王洋 李文选 武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75-97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患者68例,采用传统入路胸腰椎手术患者36例,其中单节段腰椎滑脱症18例,胸腰椎骨折18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患者68例,采用传统入路胸腰椎手术患者36例,其中单节段腰椎滑脱症18例,胸腰椎骨折18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9~72岁;椎旁肌入路手术患者32例,其中腰椎滑脱症16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16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1~68岁。术中测量T12和L4水平椎旁肌入路间隙距中线距离并观察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比较两种胸腰椎手术入路患者手术效果JO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有关影像学指标变化(Cobb角和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自然肌间隙分离显露关节突和横突非常简便;在胸腰段和下腰椎该间隙距中线的距离不同,男性T12水平为(2.1±0.6)cm,女性平均为(1.9±0.7)cm;男性L4水平为(3.7±1.0)cm,女性为(3.3±0.6)cm。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94.1±13.7)min]、出血量[(91.6±16.9)mL]、切口长度[(7.6±0.8)cm]等方面均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41.8±19.6)min]、出血量[(218.7±32.3)mL]、切口长度[(17.4±2.1)cm]明显减少(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上结果相近,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是从自然肌间隙进入分离显露,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显露简易清晰等优点,可用于大部分后路胸腰椎手术,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手术 胸腰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效果及其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顾仕荣 张明 +1 位作者 陈斌辉 桑裴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比较经后正中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效果及其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后正中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测量两... 目的:比较经后正中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效果及其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后正中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外周血中肌酸磷酸激酶(CK)浓度,在肌肉暴露后即刻、术后(松开牵开器后)提取肌肉标本,测定组织内CK浓度,记录术中肌肉牵拉时长、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腰痛及腿痛评分。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测椎间隙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术后1个月、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4~2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A组与B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P<0.01),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肌肉牵拉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椎旁肌及外周血CK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A组椎旁肌组织内CK降低幅度小于B组(P<0.05),术后外周血CK升高幅度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腰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缓解程度大于B组(P<0.01),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6个月较术前缓解程度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有着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较经后正中入路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融合术 酸磷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7
作者 徐海栋 赵建宁 +1 位作者 刘刚 许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伤椎置钉复位脊柱骨折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减少创伤、融合固定节段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文中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式治... 目的伤椎置钉复位脊柱骨折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减少创伤、融合固定节段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文中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24例,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伤椎及邻近节段,通过术中操作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1年,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65±0.13)、(1.54±0.07)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0.21±2.02)、(117.21±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可有效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可有效矫正伤椎高度丢失和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损伤小,融合固定节段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置钉 胸腰段骨折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评估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锦 佘青 王新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82-2085,2089,共5页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肌酶、炎症反应分子、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经皮微创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更为有效地减轻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改善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经椎间隙 微创经皮 炎症反应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胡慧敏 王哲 +6 位作者 郭云杉 刘志恒 杜俊杰 陶惠人 李新奎 杨柳 罗卓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04-809,共6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4例,L48例,L5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人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4例,L48例,L5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人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i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1.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1,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1。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人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同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症 经椎间隙 后正中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辅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腰椎椎旁肿瘤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国中 吴超 +2 位作者 司雨 马长城 杨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微通道辅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腰椎椎旁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3月12例胸腰椎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腰椎椎旁肿瘤8例,胸椎椎旁肿瘤4例。肿瘤长径1.5~3.5 cm,平均2.3 cm。临床症... 目的探讨微通道辅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腰椎椎旁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3月12例胸腰椎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腰椎椎旁肿瘤8例,胸椎椎旁肿瘤4例。肿瘤长径1.5~3.5 cm,平均2.3 cm。临床症状包括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10例,感觉障碍(麻木)6例,下肢肢体无力1例。采用微通道辅助下椎旁肌间隙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12例肿瘤均获全切除。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8.5 min;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3 d。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无感染,无死亡。均无明显腰背部疼痛。1例节段性感觉减退,6个月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随访3~36个月,中位数19.5月,未见脊柱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微通道辅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腰椎椎旁肿瘤有利于避免多裂肌附着点和小关节的破坏,保护多裂肌及其供应血管和支配神经,有利于保持胸腰椎稳定性,避免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Wiltse 肿瘤 多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志成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杜培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5-300,307,共7页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衡 安博 +5 位作者 刘英杰 冯金勇 邵科武 单朝 郭新军 朱卉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68,共6页
目的:评估通道肌间隙入路(Wistle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手术(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6例,在全麻下通过微创通道Wistle入路完成神经减压及双侧Dynesys... 目的:评估通道肌间隙入路(Wistle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手术(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6例,在全麻下通过微创通道Wistle入路完成神经减压及双侧Dynesys椎弓根螺钉置入(微创组);选取同期后正中入路神经减压辅助Dynesys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常规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第1、3、5天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前、术后第5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6、12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的活动度(ROM)以及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H);记录末次随访时的MacNab优良率;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CPK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微创组升高幅度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均降低,微创组腰痛VAS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ODI、手术节段ROM均逐渐减小,上邻节段ROM逐渐增大,DH先增加后降低;微创组上邻节段ROM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MacNab优良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le入路Dynesys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令人满意,优于后正中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间隙 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 DYNE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金祺 周逸驰 +2 位作者 赵祖发 常见忠 孙承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91-10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ini-open Wiltse approach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ini-open Wiltse approach with pedicle screw fixation,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PPSF与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纳入文献包含下列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后凸角(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BH)、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并发症例数。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3篇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4篇队列研究]、1057例患者,其中PPSF组519例,MWPSF组538例。MWPSF组手术时间较短[SMD=17.87,95%CI(11.60,24.15),P<0.05],术中透视次数较少[SMD=4.96,95%CI(4.29,5.63),P<0.05];末次随访时,MWPSF组Cobb角矫正较多[SMD=-7.56,95%CI(-10.61,-4.52),P<0.01],矫正丢失较少[SMD=1.76,95%CI(0.41,3.11),P=0.01],VBH矫正丢失较少[SMD=0.90,95%CI(0.30,1.51),P<0.05];PPSF组术中出血较少[SMD=-62.01,95%CI(-78.84,-45.18),P<0.05],术后1周VAS评分较低[SMD=-0.49,95%CI(-0.87,-0.11),P=0.01]。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Cobb角、VBH、ODI、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SF和MWPSF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疗效一致。相较于MWPSF,PPSF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增加手术时间和医源性辐射,且后凸矫形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经皮 间隙 弓根螺钉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吴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间隙 应激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薛厚军 潘磊 +4 位作者 黄必留 刘青华 李捷 陈伟雄 王诗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手术 置钉技术 胸腰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子华 刘丹 +4 位作者 陈鑫营 陈建威 曾红生 方磊 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 骨折 神经损伤 开窗 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蒲志超 黄坤炳 +1 位作者 薛剑 谢伟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间隙 胸腰骨折 置钉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管扩大板成形术 间隙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帅 周非非 +5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潘胜发 韦峰 刘忠军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颈后管扩大板成形术 间隙 升顶 矢状面平衡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MRI测量及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洋 武汉 +2 位作者 张子言 孙翊夫 李文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1~S1各节段在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外缘最凸出一点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节段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性别与该距离的相关性。结果:L1/2、 L2/3、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均呈现正态分布,相同节段男女间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L1/2~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17±1.87mm、19.91±2.38mm、24.97±2.96mm、29.85±3.45mm、33.56±3.97mm,各节段平均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腰椎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随着节段的升高逐渐缩小,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术前MRI测量可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切口的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与最长间隙 间隙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