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消毒隔离的前馈控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艳红 杨新凤 +1 位作者 杨益 王晗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TRA)消毒隔离前馈控制的效果。方法对308例TRA患者(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消毒隔离措施,对312例患者(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通过成立风险质控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展消毒隔离安全讨论,确立...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TRA)消毒隔离前馈控制的效果。方法对308例TRA患者(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消毒隔离措施,对312例患者(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通过成立风险质控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展消毒隔离安全讨论,确立心血管介入室消毒隔离的高危因素,对高危因素实施前馈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穿剌处伤口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穿剌处伤口感染20例(6.5%),观察发生8例(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RA的消毒隔离实施前馈控制,能有效降低穿剌处伤口感染率,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室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术 消毒隔离 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付桂香 高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安全性、成功率及护理经验。方法观察72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成功率、安全性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特点。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CAG成功率为90.3%,并发症发生率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安全性、成功率及护理经验。方法观察72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成功率、安全性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特点。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CAG成功率为90.3%,并发症发生率1.4%。结论选择适当的老年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途径 老年患者 CAG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成功率 临床观察 方法观 结论 重要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两种止血方法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建军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4期907-907,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桡动脉 止血方法 自粘弹性绷带 穿刺损伤 术后病人 体位限制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素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动脉途径 护理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局部并发症 经桡动脉途径 观察及护理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2002年1月 200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桥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
5
作者 韩增强 范桄溥 +2 位作者 赵舟 史艺 陈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分析桡动脉桥的不同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使用桡动脉桥行CABG的9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92.9%),平均年龄(57.2±8.7)岁。按桡动... 目的:分析桡动脉桥的不同使用策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桥血流及早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使用桡动脉桥行CABG的9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92.9%),平均年龄(57.2±8.7)岁。按桡动脉桥近端吻合部位不同分为升主动脉组(n=79,吻合在升主动脉)和复合桥组(n=20,吻合在其他桥血管上)。应用瞬时流量测定技术测量桥血流各项参数,围术期及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行微创CABG比例更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更高(P均<0.05)。围术期冠状动脉CTA显示桡动脉桥失败24例(24.2%);与升主动脉组比,复合桥组桡动脉桥失败率更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vs.10.0%,P=0.096)。术后1年桡动脉桥失败改善至16例(16.1%)。与桡动脉桥通畅患者比,围术期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平均血流量较低(P均<0.05);术后1年桡动脉桥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P均<0.05)。结论:桡动脉桥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或其他桥血管上并不影响其围术期通畅性。围术期失败的桡动脉桥术后1年有再通现象。术后1年失败患者术中桡动脉桥搏动指数较高,桡动脉桥远端吻合在右冠状动脉患者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桡动脉 瞬时血流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子计数探测器CT联合“四低”方案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6
作者 张炜珽 聂可卉 +8 位作者 原典 张怡存 齐珂 张梦圆 谷艳博 陈岩 高剑波 张永高 刘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6-980,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子计数探测器(PCD)-CT联合“四低”方案(低对比剂浓度、低对比剂剂量、低对比剂注射流率、低辐射剂量)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10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能量积分探测器(EID)-CCTA(A组,采用常... 目的观察光子计数探测器(PCD)-CT联合“四低”方案(低对比剂浓度、低对比剂剂量、低对比剂注射流率、低辐射剂量)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10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能量积分探测器(EID)-CCTA(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案,n=52)及PCD-CCTA组(B组,采用“四低”扫描方案,n=54)并进行相应检查;对比组间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结果B组对比剂剂量及注射流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低于A组(P均<0.001)。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A组[5(4,5)vs.4(4,5),Z=-2.310,P=0.021]。相比A组,B组主动脉根部及多数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节段CT值、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均升高而噪声降低(P均<0.05)。结论PCD-CT联合“四低”方案可用于CCTA,能改善图像质量、降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血管造影术 图像质量 光子计数探测器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对CT血流储备分数灰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曾朝强 王晶 +2 位作者 高雪莲 张建英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灰区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且CT-FFR为0.76~0.80患者的影像及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受试者后期MACE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5例受试者,MACE发生率为31.4%(33/1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FFR(HR=1.217,P=0.00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HR=1.052,P=0.029)、斑块长度(HR=1.068,P=0.047)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56、0.701,联合指标建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3,预测能力高于△CT-FFR(Z=-2.001,P=0.048)、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Z=-2.402,P=0.016)、斑块长度(Z=-2.004,P=0.045)。结论△CT-FFR、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斑块长度是预测CT-FFR灰区人群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术 灰区 预后 血流储备分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并多种支架特征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汤加 李丽丽 +2 位作者 陈梦宇 张计旺 范丽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CTA的FAI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于2019年3月-2023年6月间在本院随访CCTA及冠脉造影的135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造影结果分为通畅组60例、再狭窄组75例,共181枚支架,... 目的:探讨基于CCTA的FAI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于2019年3月-2023年6月间在本院随访CCTA及冠脉造影的135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造影结果分为通畅组60例、再狭窄组75例,共181枚支架,通畅组92枚、再狭窄组89枚。所有病例CCTA均用Revolution CT行动态容积扫描,数坤软件测量支架周围FAI。对患者临床及支架相关特征、FA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获得独立预测因子及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对ISR的预测效能。结果:通畅组与再狭窄组支架FAI(P<0.001)、支架长度(P<0.001)、支架植入天数(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为ISR独立预测因子。比较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ROC曲线及联合各因子的ROC曲线,FAI、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38、0.656、0.720,各因子联合后ROC曲线的AUC为0.798(95%CI:0.732~0.854),敏感度为71.91%,特异度78.26%。与单一独立预测因子相比,联合各因子的AUC增加(P<0.001),提示预测效能提高。结论:FAI对ISR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将FAI与支架长度、支架植入天数联合后预测效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9
作者 唐瑞遥 张树桐 +4 位作者 黄增发 刘妮 丁义 杜昕雨 王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DL)的人工智能(AI)自动重建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共存在197具移植物的CABG后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以人工评价结果(人工组)为标准,评估AI(AI组)判断移植物及远端自体血管狭窄程度的效能;比较组间计算未受保护冠状动脉区域(UCT)的一致性,以及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结果 AI组判断移植物数量与人工组的一致性一般[组内相关系数(ICC)=0.743,P<0.05],其判断移植物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优(Kappa为0.310~1.000,P均<0.05),判断移植物远端自体血管最大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一般至良好(Kappa为0.292~0.795,P均<0.05)。AI组计算UCT结果与人工组具有中等一致性(ICC=0.469,P<0.05)。AI组诊断UCT的曲线下面积为0.811。AI组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耗时较人工组为短(P<0.05)。结论 AI用于自动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量化移植物狭窄程度效率较高,且与人工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尚可,可作为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雯 谢晓莉 +2 位作者 苏云艳 伍梦雅 徐灿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1,共3页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1~2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桥血管堵塞现象,均未发生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腔镜 桡动脉 桥血管 外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3
11
作者 任静 吕顺 +6 位作者 刘凤 徐芬 黄永丽 黄棋 李彦伶 唐文豪 孙鸿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7-51,共5页
目的证实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操作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5月1日有关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 目的证实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操作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5月1日有关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首次减压开始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8篇RCT文献共239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首次减压开始时间为术后1 h,其术后疼痛发生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后2 h开始减压(P<0.05,P<0.01),桡动脉闭塞率统计学差异为临界状态(P=0.05),出血、肿胀、麻木、淤斑、水疱及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从术后1 h开始减压能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及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桡动脉闭塞有待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 首次减压 开始时间 并发症 疼痛 迷走神经反射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合并腰动脉破裂一例
12
作者 龙梅 李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9-960,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征,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AMI患者主要致死致残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征,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AMI患者主要致死致残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STEMI的有效措施,能快速开通血管,恢复血液灌注,有效减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 动脉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甘立军 张春卉 +4 位作者 李清贤 赵家琦 丁乃喜 王悦强 张慧玲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5例。按股动脉途径(125例)或桡动脉途径(110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造影使用的导管数、动脉穿刺成功率...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5例。按股动脉途径(125例)或桡动脉途径(110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造影使用的导管数、动脉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支架植入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5%、100%(P<0.05);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3.35±1.25)min和(2.72±0.58)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3.6%、100%(P<0.05)。②PTCA或支架植入:经桡动脉、股动脉植入单个支架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43±6.21)min、(15.24±4.15)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2.7%、97.6%(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11.2%(P<0.01)。结论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不需卧床、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为其优点。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要求术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血管穿刺失败和桡动脉痉挛是影响造影和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原因,且推送导管过程中需持续透视,增加了术者和患者X线照射时间。③无论从桡动脉入路还是从股动脉入路都以手术成功为最终目的,选择何种路径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动脉 冠状动脉 动脉造影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6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锋 李易 +2 位作者 李建美 卢竞前 洪云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800-801,共2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共618例,进行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成功实施经桡动脉选择... 目的:探讨云南省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共618例,进行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成功实施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者607例,成功率为98.2%,未有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11例出现穿刺点局部血肿。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桡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 被引量:89
15
作者 戴军 姚民 +12 位作者 乔树宾 杨跃进 秦学文 安向光 侯宇 刘海波 陈珏 吴永健 袁晋青 吴元 尤世杰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3年 7月我院 3 0 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其中 3 0 0 5例穿刺成功经验介绍。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 目的 :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3年 7月我院 3 0 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其中 3 0 0 5例穿刺成功经验介绍。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97% ( 3 0 0 5 /3 0 98)穿刺成功。 1 9% ( 5 6/3 0 0 5 )因为右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无名动脉闭塞迂曲无法把导管送入升主动脉。 4% ( 13 4/3 0 0 5 )因为桡动脉痉挛改为股动脉 ,其中女性占 8 1% ,男性占 3 6%。1 2 % ( 3 7/3 0 0 5 )因主动脉根部扩张、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无法经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前臂张力性血肿占 0 5 % ( 16/3 0 0 5 ) ;鞘管或导管拔出困难占 0 2 7% ( 8/3 0 0 5 ) ;右桡动脉急性血栓 0 1%( 3 /3 0 0 5 )。升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各占 0 0 3 % (均为 1/3 0 0 5 )。结论 :右桡动脉内反复导管操作易发生痉挛。老年人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迂曲常常造成操作困难。右桡动脉造影极少有严重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操作失败 并发症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焦虑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俊英 陈俊 +3 位作者 党群 潘丽 李娜 夏大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76-476,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焦虑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与股动脉径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联合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凌云 田杰 +5 位作者 胡建川 张树堂 张科 谭红霞 雷敏 卢建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联合造影(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老年科行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老年患者482例,按不同入路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联合造影(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老年科行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老年患者482例,按不同入路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桡动脉组)241例和经股动脉径路组(股动脉组)241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导管超选到位成功例数、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此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全部穿刺成功,桡动脉组有3例因右侧桡动脉环至径路严重纡曲,改穿刺左侧桡动脉成功。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导管超选到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vs 99.2%,P>0.05)。桡动脉组血管穿刺总并发症比例较股动脉组明显减少(2.5%vs 12.9%,P<0.01)。桡动脉组DSA检查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81.3%vs 64,3%,χ^(2)=20.418,P<0.01)。结论经桡动脉径路对老年患者行选择性心脑动脉联合造影安全可行,并能提高患者行DSA检查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冠状血管造影术 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被引量:8
18
作者 方淑玲 汪坤 朱春甲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术后改良组以改良充气压迫法压迫桡动脉,常规组采用常规充气方法压迫桡动脉。比较两组压迫桡动脉2 h、4 h... 目的 探讨改良充气压迫法用于经桡动脉CAG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择期接受经桡动脉CAG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术后改良组以改良充气压迫法压迫桡动脉,常规组采用常规充气方法压迫桡动脉。比较两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患者肿胀溢水量及数字疼痛评分,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术后24 h穿刺侧桡动脉闭塞情况。结果 改良组压迫桡动脉2 h、4 h末肿胀溢水量、数字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P 均<0.01)。穿刺点压迫6 h后去掉压迫器时,改良组出血3例,常规组2例;术后24 h改良组桡动脉闭塞1例,常规组2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1.00)。结论 改良充气压迫法可减轻经桡动脉CAG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疼痛,且不增加穿刺点出血及血管闭塞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桡动脉 心血管造影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欢欢 刘丹 +8 位作者 郭继东 王磊 张强 奴尔巴哈提·黑沙 韩艺辉 王喜萍 张博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和1个月时应用血管超声观察桡动脉和远端桡动脉的闭塞发生率、血管管腔直径以及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120例患者中,5例穿刺失败,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5.8%;另有7例导丝上行困难,更改为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0%(108/120);40例(37.0%,40/108)行PCI,术后仅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发生。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与桡动脉管腔直径比较,远端桡动脉管腔直径术前[(2.50±0.39)mm vs.(2.88±0.45)mm]、术后1个月[(2.38±0.45)mm vs.(2.77±0.46)mm]均较小,远端桡动脉管腔面积术前[(5.05±1.61)mm^(2)vs.(6.78±2.52)mm^(2)]、术后1个月[(4.58±2.24)mm^(2)vs.(6.29±2.08)mm^(2)]均小于桡动脉管腔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1例(1.6%)患者血管超声发现桡动脉闭塞。所有患者均无远端桡动脉闭塞。结论: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安全、有效,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区 远端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彬 周胜华 +3 位作者 沈向前 胡信群 杜优优 苏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601-1602,共2页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难点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