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闫振娴 周玉杰 +5 位作者 赵迎新 郭永和 成万钧 周志明 王志坚 杨士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侧桡动脉,记录右侧桡动脉的直径、内膜厚度,计算右侧桡动脉内膜增厚率、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前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37±0.57)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1.95±0.50)mm和(2.23±0.41)mm,均较术前缩小(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桡动脉内膜厚度平均为(0.25±0.12)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0.69±0.31)mm和(0.38±0.1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桡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1.3%(40/355)、80.6%(286/355)和25.1%(89/355);桡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15.7%(56/355)和7.6%(27/355);闭塞率分别为0%、2.8%(10/355)和1.7%(6/35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可导致术后早期桡动脉的损伤,但术后晚期损伤可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损伤 经桡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螺旋式止血器非闭塞性压迫法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卢叶玲 肖永祺 杨章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 螺旋式止血器 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 肿胀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ndo-PAT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2 位作者 龚韧 张洪洲 程晓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均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应用Endo-PAT无创测定患者右手臂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分析比较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术前RHI为2.1±0.3,术后为1.6±0.2;病变组术前RHI为1.5±0.4,术后为0.8±0.3,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术侧外周血管RHI均低于术前,正常组和病变组术前与术后RHI差值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术前及术后术侧RHI均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可损伤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病变组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 内皮功能 经桡动脉介入术 Endo-P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血管穿刺点加压束带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郝守荣 马洪山 +1 位作者 白如冰 郝守华 《护理研究》 2005年第6期995-99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穿刺点加压束带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技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优化气囊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许艳玲 史冬梅 +4 位作者 顾婕 蒋宏粉 陈韦 王连生 孟浩宇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943-3945,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气囊压迫器的最佳首次减压放气时间,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0例经PCI治疗后给予桡动脉气囊压迫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桡动脉压迫60mi...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桡动脉气囊压迫器的最佳首次减压放气时间,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0例经PCI治疗后给予桡动脉气囊压迫病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桡动脉压迫60min后首次放气1mL;对照组桡动脉压迫120min后首次放气1mL。随后同时给予两组病人桡动脉气囊放气减压处理,观察两组病人桡动脉穿刺点止血效果、手部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相似,但观察组手部舒适度高于对照组,手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气囊压迫器首次减压放气时间缩短至60min,止血效果确切,且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 气囊压迫器 首次放气时间 止血效果 舒适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