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闫振娴 周玉杰 +5 位作者 赵迎新 郭永和 成万钧 周志明 王志坚 杨士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侧桡动脉,记录右侧桡动脉的直径、内膜厚度,计算右侧桡动脉内膜增厚率、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前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37±0.57)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1.95±0.50)mm和(2.23±0.41)mm,均较术前缩小(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桡动脉内膜厚度平均为(0.25±0.12)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0.69±0.31)mm和(0.38±0.1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桡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1.3%(40/355)、80.6%(286/355)和25.1%(89/355);桡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15.7%(56/355)和7.6%(27/355);闭塞率分别为0%、2.8%(10/355)和1.7%(6/35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可导致术后早期桡动脉的损伤,但术后晚期损伤可明显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损伤 经桡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及防止闭塞的方法 被引量:12
2
作者 田军 储毓舜 +2 位作者 王俊娥 孙婧 姜铁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探索防止桡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方法:2008-06至2010-04期间来我院就诊的TRI的患者2 658例,根据术后有无桡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分为搏动减弱组187例和正常组2 471例。通过... 目的:观察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探索防止桡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方法:2008-06至2010-04期间来我院就诊的TRI的患者2 658例,根据术后有无桡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分为搏动减弱组187例和正常组2 471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桡动脉搏动减弱的危险因素。观察阻断同侧尺动脉血流恢复桡动脉搏动并探索防止桡动脉闭塞的有效性。结果:搏动减弱组患者女性比例、既往TRI比例、鞘管留置时间、术后压迫时间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有创收缩压水平搏动减弱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桡动脉搏动减弱的发生与鞘管留置时间、术后压迫时间和有创收缩压呈明显相关性。血管超声多普勒观察187例搏动减弱组穿刺侧的桡动脉比对侧的桡动脉舒张期、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压迫同侧尺动脉后,使得187例搏动减弱组患者中185例(98.93%)患者桡动脉搏动恢复。结论:鞘管留置时间长、术后压迫时间长、有创收缩压低是桡动脉搏动减弱的危险因素。桡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可以认为是桡动脉闭塞的预测指标。持续阻断同侧尺动脉血流可以恢复桡动脉搏动,有效防止术后桡动脉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术后闭塞 动脉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书燚 李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及内径等远期的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影响 主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曲美他嗪与地尔硫卓对经桡动脉介入时桡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余德龙 顾晔 胡立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737-2740,共4页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来评价口服曲美他嗪及地尔硫卓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时桡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地尔硫卓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测量基线、介入术...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来评价口服曲美他嗪及地尔硫卓对经桡动脉介入术时桡动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地尔硫卓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测量基线、介入术后24 h、术后10周的FMD,比较3组患者的桡动脉直径及FMD。结果:术后24 h,各组FMD明显低于基线(P<0.01)。术后10周,地尔硫卓组及对照组FMD仍显著低于基线时[地尔硫卓组:(10.4±3.4)%vs(6.3±2.9)%,P<0.01];对照组(10.5±3.5)%vs(4.3±1.9)%,P<0.01)。曲美他嗪组没有显著差别[(10.1±3.6)%vs(9.2±3.6)%,P=0.09]。t检验显示曲美他嗪组、地尔硫卓组及空白对照组在介入术后24 h[(5.5±4.0)%,(6.3±2.9)%,(4.1±3)%,(2.1±1)%,P<0.05],术后10周的FMD有明显差别[(5.5±4.0)%,(9.2±3.6)%,(4.3±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冠心病发生率、肝素剂量、鞘与桡动脉直径比值、置管时间、桡动脉痉挛、使用曲美他嗪及地尔硫卓等,口服曲美他嗪是FMD下降超过50%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术后即刻口服地尔硫卓及曲美他嗪均可以减轻经桡动脉介入操作时其对内皮功能的损伤,但曲美他嗪优于地尔硫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地尔硫卓 损伤 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 经桡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研讨会
5
作者 周玉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162,共1页
2009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研讨会于2009年1月9~1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日本、荷兰、韩国及中国的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80余位参会。会议采用专题讨论和病例报告的方式对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热... 2009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研讨会于2009年1月9~1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日本、荷兰、韩国及中国的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80余位参会。会议采用专题讨论和病例报告的方式对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抗栓治疗 围手术期 高峰论坛 国际 澳大利亚 病例报告 专题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化、简化Allen试验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蒋奕潇 黄波 +2 位作者 王禹川 陈夏欢 刘梅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44-1947,共4页
目的探讨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用量化、简化(反)Allen试验替代(反)Allen试验评估桡尺动脉侧支循环及桡动脉血流情况可行性。方法选择拟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反)Allen试验、量化、简化(反)Allen试验,记录术中穿刺情况及... 目的探讨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用量化、简化(反)Allen试验替代(反)Allen试验评估桡尺动脉侧支循环及桡动脉血流情况可行性。方法选择拟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反)Allen试验、量化、简化(反)Allen试验,记录术中穿刺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入选126例患者,术侧上肢Allen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量化Allen试验(P=0.038),Allen试验阳性者均成功经桡动脉完成介入治疗,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反Allen试验、量化反Allen试验阳性率一致,其中50%阳性患者桡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桡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余超声未见狭窄患者桡动脉穿刺均失败。简化、量化试验结果一致。结论Allen试验阳性不应作为桡动脉穿刺操作禁忌;反Allen试验阳性预测桡动脉穿刺失败准确性较高;量化、简化试验可替代(反)Allen试验评估桡尺动脉侧支循环及桡动脉血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ALLEN试验 量化Allen试验 简化Allen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成功封堵合并主动脉缩窄的室间隔缺损一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范美群 马东星 陆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6-387,共2页
主动脉缩窄(COA)常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治疗采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町同时达到关闭动脉导管,解除COA的效果,但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和(或)室间隔缺损(VSD)的复合畸形较少见。近期,我们成功介入治疗1例COA+PDA+VSD... 主动脉缩窄(COA)常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治疗采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町同时达到关闭动脉导管,解除COA的效果,但合并房间隔缺损(ASD)和(或)室间隔缺损(VSD)的复合畸形较少见。近期,我们成功介入治疗1例COA+PDA+VSD的复合畸形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缩窄 经桡动脉介入 覆膜支架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 复合畸形 C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冠脉病变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病例荟萃)
8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396,共1页
本书由杨跃进主编,主要以病例形式,系统介绍不同类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和体会。全书共9章,首先简要介绍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发展和现状,继而全面、系统介绍了TRI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要点,分... 本书由杨跃进主编,主要以病例形式,系统介绍不同类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和体会。全书共9章,首先简要介绍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发展和现状,继而全面、系统介绍了TRI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要点,分析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TRI的策略选择、技术和操作要点。本书涉及的主要复杂病变类型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直接TRI治疗)、钙化纡曲病变、再狭窄病变等,所选择病例兼具复杂性和典型性,并报告了部分TRI常见并发症的典型病例。每个病例均包括病史、危险因素概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策略、手术过程以及术者的个人体会等。本书适合心脏内科专科医师及进修、实习人员阅读、参考。本书为16开平装,定价118.00元。联系人:王兰;电话:010-51927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冠脉病变 典型病例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 系统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国际心血管热点研讨会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5-325,共1页
金秋美丽的北京将迎来2010第四届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2010)暨国际心血管热点研讨会。本次峰会定于2010年9月10~12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隆重召开。在此,我们诚邀您参加此次峰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高峰论坛 心血管 国际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暨国际心血管热点研讨会
10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1-551,共1页
金秋美丽的北京将迎来2010第四届国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峰论坛(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2010)暨国际心血管热点研讨会。本次峰会定于2010年9月10~12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隆重召开。在此,我们诚邀您参加此次峰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高峰论坛 心血管 国际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螺旋式止血器非闭塞性压迫法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卢叶玲 肖永祺 杨章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 螺旋式止血器 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 肿胀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姚志敏 申太忠 +5 位作者 任建伟 郭学娜 高艳 刘世华 康志敏 佟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瘘(AVF)腔内成形和(或)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于因AVF狭窄或血栓闭塞而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造影证实6例患者为AVF重度狭窄,即刻行腔内球囊...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自体动静脉瘘(AVF)腔内成形和(或)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于因AVF狭窄或血栓闭塞而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造影证实6例患者为AVF重度狭窄,即刻行腔内球囊成形术,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对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次日复查造影示血栓溶解,其中1例溶栓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附近静脉狭窄严重,行PTA治疗,另1例狭窄程度较轻者未进一步PTA治疗。对8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其中7例可正常行AVF透析,1例单纯PTA治疗患者2个月后再次行PTA治疗,4个月后因AVF功能不良而改行颈内静脉插管透析。结论经桡动脉行AVF功能不良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管成形术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静脉桥血管病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圣文 乔树宾 +7 位作者 徐波 秦学文 姚民 袁晋青 吴永健 杨跃进 陈纪林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FI)静脉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6-01至2009-12的31例TRI(桡动脉组)和115例TFI(股动脉组)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比较TRI和TFI患者临床特征、操作特点及住院期...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FI)静脉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06-01至2009-12的31例TRI(桡动脉组)和115例TFI(股动脉组)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比较TRI和TFI患者临床特征、操作特点及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X线曝光时间[(15.6±3.7)分比(14.5±3.4)分]、操作时间[(34.6±15.2)分比(37.4±18.8)分]、造影剂用量[(225±120)ml比(263±13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操作成功率(93.5%比9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股动脉组血管径路并发症较桡动脉组显著增加(3.2%比15.7%,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0%比2.0%)、死亡(0%比0%)、心肌梗死(0%比0.9%)、靶病变血运重建(0%比0.9%)发生率均类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FI相比,TRI静脉桥血管病变安全有效,且血管径路并发症明显减少,但造影与介入同期完成比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静脉桥血管病变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ndo-PAT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2 位作者 龚韧 张洪洲 程晓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均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应用Endo-PAT无创测定患者右手臂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分析比较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术前RHI为2.1±0.3,术后为1.6±0.2;病变组术前RHI为1.5±0.4,术后为0.8±0.3,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术侧外周血管RHI均低于术前,正常组和病变组术前与术后RHI差值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术前及术后术侧RHI均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可损伤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病变组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 内皮功能 经桡动脉介入 Endo-P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胜利 刘惠亮 +7 位作者 罗建平 刘英 韩玮 马东星 荆丽敏 魏玉杰 王书同 孟荣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梗死后新出现的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含血管重建事件: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患者30d内复合终点1、复合终点2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单项终点的发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盐酸替罗非班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血管穿刺点加压束带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郝守荣 马洪山 +1 位作者 白如冰 郝守华 《护理研究》 2005年第6期995-99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穿刺点加压束带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应用药物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昆鹏 高传玉 +5 位作者 石海莉 黄捷 秦立 李艳 冯艳 韩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893-2894,共2页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异搏定与硝酸甘油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患者预防桡动脉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入选482例申请冠脉介入患者(包括71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82例患者中完成PCI218例,单纯冠脉造影264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异搏定组、硝酸甘油组和混合组(5mg异搏定+0.2mg硝酸甘油),异搏定组161例,硝酸甘油组158例,混合组163例。结果:异搏定组未能完成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其中CAG后复杂病变需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4例;硝酸甘油组中未能完成同侧冠脉介入改选对侧或者股动脉的9例,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3例;混合组10例发生了桡动脉痉挛,CAG后复杂病变改选7F股鞘(经桡动脉)2例。3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衰或者恶性心律失常等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拟行冠脉介入患者,经桡动脉给予异搏定或者硝酸甘油针剂都能起到明显的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作用,两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一致;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7F股鞘行PCI介入患者3个月后桡动脉闭塞率较5F、6F桡鞘闭塞发生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 桡动脉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玮 刘惠亮 +3 位作者 罗建平 杨胜利 马东星 刘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 动脉搏动 穿刺成功 治疗策略 临床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0
19
作者 阎秀英 黄晓青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2A期170-170,共1页
关键词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奕 金辰 +6 位作者 乔树宾 吴永健 颜红兵 窦克非 徐波 杨进刚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8-963,共6页
目的:对女性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纳入阜外医院2006-01-01至2011-04-30间行PCI的女性患者5 067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4 105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路径者962例(... 目的:对女性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纳入阜外医院2006-01-01至2011-04-30间行PCI的女性患者5 067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4 105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路径者962例(股动脉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模型对两种路径进行配对,成功匹配897对患者。比较两组路径行PCI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与介入相关信息均基本相似。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患者中,桡动脉组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分级≥2级和≥3级出血事件以及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仍显著低于股动脉组(P均<0.05)。桡动脉组的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率均低于股动脉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原性死亡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P<0.05),但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此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桡动脉路径是PCI后严重出血(OR=0.64,95%CI:0.54~0.76,P<0.001)和穿刺点并发症(OR=0.67,95%CI:0.61~0.74,P<0.001)的独立阴性预测因素。结论: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经桡动脉路径行PCI能够显著减少严重出血及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 经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