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房间隔缺损经导管Amplatzer闭合治疗经食道超声检测价值
1
作者 倪锐志 顾云 +3 位作者 周兰清 俞卓 叶青 蒋志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6期443-444,共2页
关键词 成人房间隔缺损 经导管amplatzer闭合 治疗 经食管超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3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秀敏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玉威 金岩 邓东安 侯传举 全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PDA 合并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Amplatzer法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12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8
5
作者 黄连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赵世华 徐仲英 郑宏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庆桥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2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 结论:采用 Amplatzer法封堵治疗 PDA合并 SPH,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 肺动脉高压 治疗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芙荣 陈君柱 +2 位作者 陶谦民 朱建华 郑良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5 .6 mm)。Rashkind关闭术 16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未见分流 4例 ,微量分流 8例 ,少量分流 4例 ;半年后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均无分流。Amplatzer术关闭 PDA 4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均无分流 ,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无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3~ 8mm直径的 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Rashkind闭合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补片经导管闭合大型房间隔缺损一例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永文 丁继军 +2 位作者 陈少萍 胡建强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0-280,283,共2页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amplatzer补片 经导管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8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评价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王荣发 李奋 朱铭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静脉插至降主动脉递送堵塞器,术后10~15分钟作主动脉造影评价即刻疗效。关闭术后24小时、1月、3月、6月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32例全部成功,术后无分流30例;少量分流2例,其中1例24小时彩色多普勒随访分流消失,另1例术后1月分流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2.5分钟,平均透视时间6.1分。无任何并发症。本文结果表明,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可成功关闭中大型PDA,该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关方法学尚需更多病例总结及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 堵塞器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7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迟路湘 张萍 仝识非 程训民 冉擘力 姚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心脏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蘑菇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及方法学再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伟 周爱卿 +2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钟玉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7-269,共3页
为进一步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及疗效 ,于1998年8月~2001年1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治疗PDA患儿210例 ,年龄4.5±2.8岁(0.6~12岁) ,PDA平均最小直径3.89±1.32mm(1.6~6.9mm),堵塞器... 为进一步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及疗效 ,于1998年8月~2001年1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治疗PDA患儿210例 ,年龄4.5±2.8岁(0.6~12岁) ,PDA平均最小直径3.89±1.32mm(1.6~6.9mm),堵塞器直径比PDA最小直径大2.5~6mm ,伴肺动脉高压者选用的堵塞器相对较大。在舒张期多次测量PDA直径 ,如左侧位主动脉造影不能清晰显示PDA ,加做右前斜位主动脉造影。堵塞术后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显示 ,所有PDA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 ,出院时达100 % ,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8.6 % ,堵塞术后3月达100% ;超声多普勒随访发现左肺动脉流速在1.5~1.7m/s间6例 ,都为小于1岁婴儿并伴有肺动脉高压 ,且堵塞器直径大于PDA直径3.5mm以上 ;未发生溶血、堵塞器脱落或堵塞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心内膜炎、主动脉狭窄等。提示AmplatzerPDA堵塞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直径1.6mm以上的PD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蘑菇伞 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及初步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戈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凌坚 赵世华 黄连军 徐仲英 金敬琳 吕建华 吴文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应用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 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 目的:应用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 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1.0~2.0(1.48±0.35)mm;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PDA。封堵后5~10 min 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0 min 胸主动脉造影示11例动脉导管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5例完成1年随访,PDA 完全闭合,未见再通。结论:应用 Amplatzer 血管寨封堵类似于长管状的 PD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近、中远期随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amplatzer血管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关闭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应用限度及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孙锟 张玉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0-392,共3页
为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ASO)在儿童中的应用限度 ,并进行方法学评价 ,共有68例符合手术指征的继发孔型ASD患儿接受了经导管ASO封堵术。术中经右上肺静脉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测量ASD位置、大小及周围关系 ,并以扩张球囊... 为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ASO)在儿童中的应用限度 ,并进行方法学评价 ,共有68例符合手术指征的继发孔型ASD患儿接受了经导管ASO封堵术。术中经右上肺静脉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测量ASD位置、大小及周围关系 ,并以扩张球囊测量ASD伸展直径 ,按此选择等于或大于其1mm~2mm的封堵器 ;对于>25mm伸展直径的ASD或房缺主动脉根部前缘缺如的ASD ,所选ASO应大于其2mm~4mm。房缺前缘近主动脉根部的缺如并不影响装置的成功放置 ,但房缺后上缘是否有足够距离对手术的成功是决定性的。手术操作按常规进行。术后即刻行TEE或TTE检查观察治疗效果 ,此后定期检查评价疗效。结果68例患儿ASD术前TEE直径 (13.26±4.74)mm ,球囊伸展直径 (15.96±5.44)mm ,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 (10~32)mm,平均 (16.35±5.81)mm。68例均一次手术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100 % ;65例术后即刻TEE/TTE检查示完全封堵无分流 ,完全封堵率95.6% ;3例术后发生无血液动力学意义的少量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4.4 % ,2例24小时后TTE复查分流消失 ,1例1年后消失。除2例装置释放后曾出现一过性房性早搏 (2.9 %)外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虽然ASO对堵塞继发孔型房缺安全有效、无并发症、无死亡率、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多次回撤与重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应用限度 技术 堵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涛 张戈军 +6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万俊义 胡海波 金敬琳 郑宏 徐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舟 陈智 +3 位作者 黄希勇 王祥 向金星 曾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6-757,共2页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3年应用ADO-Ⅱ封堵器封堵小型冠状动脉瘘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amplatzer 经导管封堵 介入封堵治疗 封堵器 心脏中心 心腔 临床观察 湖南省儿童医院 开胸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彩红 古汉礼 +2 位作者 蒋威 梁屹胜 黄永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1-21,3,共2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2 3 5mmHg)相比 ,术后即时肺动脉压 (2 0 5± 8 7mmHg)显著下降 (t=9 4 3,P <0 0 0 1)。术后 2 4小时超声心动图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随访 1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分流消失。全组病例随访 2年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肯定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 小儿外科 介入治疗法 临床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3 位作者 程自平 朱润硕 史学功 汪太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经导管治疗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ook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85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俊杰 张智伟 +2 位作者 钱明阳 李渝芬 王慧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456,共3页
关键词 Cook弹簧圈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 动脉导管未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国桢 覃有振 +2 位作者 李运泉 朱延力 李格丽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堵闭器对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和主动脉造影及6F长鞘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结果】堵闭成功率 10 0 % ;随访 2月~ 1年 ,全部病例无残... 【目的】评价Amplatzer堵闭器对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和主动脉造影及6F长鞘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结果】堵闭成功率 10 0 % ;随访 2月~ 1年 ,全部病例无残余分流和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PDA操作简便 ,安全 ,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性栓塞 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文晖 黄奕高 +1 位作者 黄涛 黄新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amplatzer封堵器 随访 病人 心脏超声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介入治疗 PDA 平均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