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溶栓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6
1
作者 董嘉尧 朱桥华 +3 位作者 罗美华 周成宇 黄维 于新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导管溶栓(CDT)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经CDT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在溶栓前、CDT溶栓24 h、溶栓结束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经导管溶栓(CDT)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经CDT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在溶栓前、CDT溶栓24 h、溶栓结束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另选择健康体检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DVT患者D-二聚体、FIB和FDP在溶栓前浓度分别为29.17±38.67μg/mL、3.66±0.95 g/L、76.14±131.48μg/mL,和健康对照组0.21±0.27μg/mL、3.32±0.65 g/L、1.08±0.73μ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判定为再通者34例(再通组),未通者16例(未通组);实施溶栓24 h后,再通组D-二聚体和FDP浓度较前显著升高(P〈0.05),FIB则较前显著降低(P〈0.05)。未通组上述指标变化在溶栓24 h后无显著改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实施溶栓24 h后,D-二聚体和FDP的浓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及r=0.50(P〈0.05)。结论在CDT治疗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FIB及FDP的浓度的变化,对及时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判断溶栓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经导管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接触碎栓、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
2
作者 陈海波 万云云 +3 位作者 管清龙 王开东 刘成龙 李同飞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5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血栓部位后通过旋转猪尾巴导管碎栓和局部灌注溶栓药物尿激酶来开通肺动脉。比较患者CDT前后...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5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血栓部位后通过旋转猪尾巴导管碎栓和局部灌注溶栓药物尿激酶来开通肺动脉。比较患者CDT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BNP、D-二聚体、RV/LV横径比值。通过PESI评分评价肺栓塞严重程度,PESI分级3和PESI分级4属于中危组,PESI分级5属于高危组。结果术后症状即刻缓解210例,完全开通200例,部分开通15例。术前肺动脉压、血氧饱和度、BNP、D-二聚体、RV/LV横径比值分别为(46.24±5.32)mmHg、(90.36±3.23)%、(8000.12±750.56)pg/mL、(7.5±2.3)mg/L、1.63±0.22;术后1周分别为(26.12±3.36)mmHg、(98.74±2.12)%、(240.35±33.52)pg/mL、(1.75±0.36)mg/L、1.11±0.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前有咯血、休克及晕厥症状,在CDT术后1周均消失,而呼吸困难、胸痛及心悸症状和各项体征在CDT术后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PESI分级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心律失常、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肺动脉增强CT检查肺动脉主干显影良好,无血栓充盈缺损影。结论CDT治疗急性肺栓塞时能够及时快速开通阻塞的肺动脉,恢复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纠正低氧血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碎栓 经导管溶栓 急性肺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结构模式构建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3
作者 李燕 葛静萍 +2 位作者 尹媛媛 何娟 牟凌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0-1015,共6页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评价工具。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基础,基...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评价工具。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基础,基于文献回顾、临床实践研究、小组反复讨论结果,形成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指标的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法确定指标内容和权重。结果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共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58个。2轮函询分别发放并回收问卷3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专家积极性较高,第1轮函询有28名(93.3%)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第2轮函询有15名(50.0%)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判断的依据系数(Ca)0.93,专家对条目熟悉度(Cs)0.90,专家权威系数(Cr)0.92。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0.18~0.26(P<0.05),各维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5。结论构建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CDT出血风险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 出血风险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永利 贺能树 +5 位作者 施海彬 孙建中 范海伦 张长林 杨建国 吕提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300-130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治疗 17例患者 ,2 1段肢体闭塞动脉。结果 急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用量 75万IU ,血管再通率 10 0 % ( 5 /5段 ) ;慢性动脉闭塞... 目的 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治疗 17例患者 ,2 1段肢体闭塞动脉。结果 急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用量 75万IU ,血管再通率 10 0 % ( 5 /5段 ) ;慢性动脉闭塞尿激酶平均剂量 2 2 5万IU ,溶栓成功率 81% ( 13 /16段 )。结论 经导管小剂量持续步进输注尿激酶为肢体动脉闭塞溶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同时应使用抗凝剂 ;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溶栓受诸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局部溶栓 肢体动脉闭塞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腔导管抽吸联合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 被引量:3
5
作者 樊敏 徐浩 +3 位作者 祖茂衡 许伟 王勇 马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观察大腔导管抽吸术联合置管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4例BCS合并IVC新鲜或以新鲜血栓为主的混合血栓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32例)和单纯溶栓组(42例)。血栓抽吸组... 目的观察大腔导管抽吸术联合置管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4例BCS合并IVC新鲜或以新鲜血栓为主的混合血栓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32例)和单纯溶栓组(42例)。血栓抽吸组接受大腔导管抽吸联合经导管溶栓及血管腔内成形术,单纯溶栓接受行经导管溶栓及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2组血栓清除效果、溶栓时间、溶栓药用量及并发症。结果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血栓抽吸组平均溶栓时间、尿激酶平均用量少于单纯溶栓组(P均<0.05)。血栓抽吸组Ⅲ级血栓清除12例、Ⅱ级19例、Ⅰ级1例,单纯溶栓组分别为17、20及5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血栓抽吸组2例(2/32,6.25%)、单纯溶栓组3例(3/42,7.14%)出现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大腔导管抽吸联合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用量,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 腔静脉 血栓形成 血栓抽吸 经导管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附13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彪 黄伟浪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1-632,6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导管置于血栓部位行大剂量团注、中等量持续灌注和经患肢小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等3方法序贯给药治疗13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平均给药时间18 h,尿激酶平均用... 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导管置于血栓部位行大剂量团注、中等量持续灌注和经患肢小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等3方法序贯给药治疗13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导管平均给药时间18 h,尿激酶平均用量331万U。结果髂股静脉部分开通率100%,完全开通率84.6%。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血管内局部溶栓 治疗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性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合并肾静脉血栓的介入性溶栓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冯耀良 刘佳 +1 位作者 王笑云 赵奕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肾动脉、肾静脉置管 ,区域性溶栓对“肾病综合征”(NS)合并肾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方法  12例经肾静脉造影确诊有肾静脉血栓形成的肾病综合征患者 ,用介入性经皮穿刺插管技术 ,将导管插入到肾动脉及肾静脉 ,固定导管 ,用... 目的 探讨经肾动脉、肾静脉置管 ,区域性溶栓对“肾病综合征”(NS)合并肾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方法  12例经肾静脉造影确诊有肾静脉血栓形成的肾病综合征患者 ,用介入性经皮穿刺插管技术 ,将导管插入到肾动脉及肾静脉 ,固定导管 ,用微泵持续 7~ 14d区域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区域溶栓患者 ,溶栓后 7~ 14d颜面部水肿、双下肢水肿、腹水等显著好转 ,每日尿量增加 ,体重减轻 ,肾功能逐渐恢复 ,急性期症状改善非常明显 ,随访并继续用常规方法治疗 3~ 6个月 ,达临床治愈效果。结论 经肾动脉及肾静脉分别置管持续区域灌注尿激酶治疗NS合并肾静脉血栓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肾静脉血栓 经导管溶栓治疗 介入疗法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18
8
作者 顾建平 徐克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5-510,共6页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规范 介入技术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经导管溶栓治疗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专家 围手术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玉斌 徐克 +1 位作者 冯博 苏洪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 探讨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 ,应用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等多种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滤器... 目的 探讨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 ,应用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等多种血管介入技术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结果 滤器置入成功率为 10 0 % ,7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性介入治疗后有 5例患者血栓完全清除 (71.4% ) ,1例血栓部分清除 (14 .3 % ) ,1例无效 (14 .3 % ) ,5例血栓完全清除患者术后随访 2~ 5 3个月 (中位随访期 2 9个月 ) ,临床无症状复发。 1例血栓部分清除患者术后症状减轻 ,随访期内症状反复。 7例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肺动脉栓塞 ,6例随访患者随访期内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 经颈静脉髂 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及PTA等介入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疗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简便、实用、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经颈静脉馆股静脉血栓清除术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