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女兆 王文军 +3 位作者 王麓山 晏怡果 李学林 欧阳智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6.8岁。JeffersonⅡ型骨折6例,Jefferson Ⅲ型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3例。患者均有枕颈部不适和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为3.2—4.1分,平均3.8分:2例伴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者,按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在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13例患者共置入26枚螺钉;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110~290ml,平均190ml。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1枚螺钉位置欠佳,螺钉外斜角偏小且上斜角偏大,螺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损伤脊髓,未做处理;25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基本复位,固定可靠。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0~2.0分,平均1-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伴颈髓损伤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Frankel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D级者恢复到E级。12例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间隙植骨均达到融合;1例患者未见明显植骨融合,但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未出现断钉等并发症。结论1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是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手术显露困难的缺点,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不稳 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 脊柱融合术 内窥镜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扬 李豪杰 +2 位作者 周树一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9-1135,共7页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1-C... 目的:评估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成人颈椎新鲜标本6具,解剖剔除肌肉制备上颈椎完整模型(完整组),用生物力学测试及计算机视觉分析软件测量在1.5Nm力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时C1-C2的活动度(ROM);破坏寰椎前弓和侧块制备不稳模型(失稳组),再次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活动度。随后暴露寰枢椎置钉点,根据先后顺序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C2P组)、单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TA组)、寰椎椎弓根螺钉+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C1P+TA组),依次分别测量相同力矩下各运动方向C1-C2的ROM,比较各组C1-C2 ROM的差异。结果:失稳组相较于完整组在六个方向上有更大的ROM,两组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1P+C2P组、C1P+TA组、TA组与失稳组比较,所有方向上的ROM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三组间比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上的RO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1P+TA组<C1P+C2P组<TA组;左侧弯和右侧弯方向上的RO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固定技术均可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在侧弯时的稳定性相似,C1P+TA固定在屈伸和旋转稳定性方面更好,在严重寰椎爆裂骨折时可以考虑采用该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