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PICC。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素液预冲穿刺针后弃去肝素液(带空气穿刺法),对照组采用肝素液预冲后穿刺针内保留肝素液(带液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8%(123/133),高于对照组的84.21%(11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9.98±2.12)min,少于对照组的(23.45士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操作中,带空气穿刺法优于带液穿刺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展开更多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以及实践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规范PICC置管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参加安徽省输液...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以及实践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规范PICC置管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参加安徽省输液治疗护理进展培训班的201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PICC置管前评估认知与实践的现况调查。结果 100%护士认为PICC置管前评估有必要,其中89.1%护士认为PICC置管前评估非常有必要。有87.1%的护士报告其所在的医院在PICC置管前进行评估,但只有21.9%的护士非常了解置管前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中,血管条件、治疗周期、药物性质的评估率均达90%以上。记录评估结果的占71.1%,且记录形式不一。52.2%的护士是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或参加培训班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估。只有9.6%的护士知道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构建了PICC置管前评估实践指南及评估表。结论临床护士PICC置管前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不够理想,缺乏规范统一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及记录形式。护理管理者应统一置管前评估标准,加大PICC置管前评估培训力度,为PICC规范置管提供质量保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ICC,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炎,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静脉穿刺条件差的患者应用5F鞘组行PICC导管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MC与PICC发生的CRBSI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4235例患者,MC组CRBSI发生率为0.58%(43/7392),PICC组CRBSI发生率为0.53%(142/26843),Meta分析显示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63,95%CI=0.43~0.93,P=0.02)。除其他国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中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21,95%CI=0.07~0.64),美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53,95%CI=0.31~0.89),英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高于PICC组(RR=3.67,95%CI=1.1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亚组、其他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机对照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12,95%CI=0.02~0.66),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各研究间稳定性一般,质量良好和中等研究间稳定性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首次对MC与PICC发生CRBSI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优先选择MC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仍需更多高质量及儿童相关研究进一步评估、探究MC与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展开更多
文摘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文摘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文摘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文摘《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文摘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文摘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ICC,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炎,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静脉穿刺条件差的患者应用5F鞘组行PICC导管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
文摘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MC与PICC发生的CRBSI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4235例患者,MC组CRBSI发生率为0.58%(43/7392),PICC组CRBSI发生率为0.53%(142/26843),Meta分析显示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63,95%CI=0.43~0.93,P=0.02)。除其他国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中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21,95%CI=0.07~0.64),美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53,95%CI=0.31~0.89),英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高于PICC组(RR=3.67,95%CI=1.1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亚组、其他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机对照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12,95%CI=0.02~0.66),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各研究间稳定性一般,质量良好和中等研究间稳定性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首次对MC与PICC发生CRBSI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优先选择MC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仍需更多高质量及儿童相关研究进一步评估、探究MC与PICC发生CRBSI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