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常规进行湿热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握力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MC与PICC发生的CRBSI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4235例患者,MC组CRBSI发生率为0.58%(43/7392),PICC组CRBSI发生率为0.53%(142/26843),Meta分析显示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63,95%CI=0.43~0.93,P=0.02)。除其他国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中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21,95%CI=0.07~0.64),美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53,95%CI=0.31~0.89),英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高于PICC组(RR=3.67,95%CI=1.1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亚组、其他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机对照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12,95%CI=0.02~0.66),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各研究间稳定性一般,质量良好和中等研究间稳定性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首次对MC与PICC发生CRBSI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优先选择MC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仍需更多高质量及儿童相关研究进一步评估、探究MC与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112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105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4例患者送管不顺利,经调整无效,再次选择血管穿刺后送管顺利;3例患者导管移位至颈静脉,经调整后顺利到位。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文摘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常规进行湿热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握力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MC与PICC发生的CRBSI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共计34235例患者,MC组CRBSI发生率为0.58%(43/7392),PICC组CRBSI发生率为0.53%(142/26843),Meta分析显示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63,95%CI=0.43~0.93,P=0.02)。除其他国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中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21,95%CI=0.07~0.64),美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53,95%CI=0.31~0.89),英国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高于PICC组(RR=3.67,95%CI=1.18~1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亚组、其他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机对照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RR=0.12,95%CI=0.02~0.66),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亚组MC组CRBSI发生率与PI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各研究间稳定性一般,质量良好和中等研究间稳定性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首次对MC与PICC发生CRBSI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MC组CRBSI发生率低于PICC组,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优先选择MC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仍需更多高质量及儿童相关研究进一步评估、探究MC与PICC发生CRBSI的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112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105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4例患者送管不顺利,经调整无效,再次选择血管穿刺后送管顺利;3例患者导管移位至颈静脉,经调整后顺利到位。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文摘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