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展开更多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常规进行湿热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握力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解决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过程中局部渗血、血肿、静脉炎、接触性皮炎、导管局部感染等问题的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行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目的探讨解决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过程中局部渗血、血肿、静脉炎、接触性皮炎、导管局部感染等问题的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行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和干预,并与2010年同期实施普通导管维护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同期未实施循证护理的患者比较,患者舒适度增加,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由40%(20/50)下降至16%(8/50),24h常规换药后渗血发生率由8.0%(4/50)下降至2.0%(1/50);Ⅰ级以上静脉炎发生率由18.9%下降至4%,经积极对症处理后3~7d全部治愈,无因机械性静脉炎而拔管的患者;接触性皮炎发生率由10%(5/50)下降至6%(3/50),治愈总有效率100%;导管局部感染全部治愈,无血行感染,计划外拔管由偶发降至无。结论循证护理可为门诊PICC导管的维护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期行PICC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33例按诊疗计划完成全程化疗及静脉高营养,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期行PICC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33例按诊疗计划完成全程化疗及静脉高营养,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2例发生静脉炎,外用局部涂擦喜辽妥或如意金黄散后好转;2例发生上肢浅静脉血栓,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6000 Axa IU后恢复通畅。37例患者治疗结束拔管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患者在手术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期间行PICC置管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112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105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4例患者送管不顺利,经调整无效,再次选择血管穿刺后送管顺利;3例患者导管移位至颈静脉,经调整后顺利到位。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文摘目的探讨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200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常规进行湿热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握力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湿热敷联合使用握力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探讨解决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过程中局部渗血、血肿、静脉炎、接触性皮炎、导管局部感染等问题的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行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和干预,并与2010年同期实施普通导管维护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同期未实施循证护理的患者比较,患者舒适度增加,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局部渗血、血肿发生率由40%(20/50)下降至16%(8/50),24h常规换药后渗血发生率由8.0%(4/50)下降至2.0%(1/50);Ⅰ级以上静脉炎发生率由18.9%下降至4%,经积极对症处理后3~7d全部治愈,无因机械性静脉炎而拔管的患者;接触性皮炎发生率由10%(5/50)下降至6%(3/50),治愈总有效率100%;导管局部感染全部治愈,无血行感染,计划外拔管由偶发降至无。结论循证护理可为门诊PICC导管的维护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期行PICC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33例按诊疗计划完成全程化疗及静脉高营养,无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2例发生静脉炎,外用局部涂擦喜辽妥或如意金黄散后好转;2例发生上肢浅静脉血栓,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6000 Axa IU后恢复通畅。37例患者治疗结束拔管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患者在手术静脉高营养及化疗期间行PICC置管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文摘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112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中,105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4例患者送管不顺利,经调整无效,再次选择血管穿刺后送管顺利;3例患者导管移位至颈静脉,经调整后顺利到位。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