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2
作者 韩文文 张凯 +4 位作者 张奕 张佳佳 赵林芳 宫晓艳 庄一渝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双隧道技术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心脏超声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总结
3
作者 徐敏珊 万光明 +3 位作者 陈野 陈爱英 阚紫薇 江奔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9-1277,共9页
目的 系统汇总了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制定预防PICC相关感染管理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证据金字塔“6S”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UpToDate、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 目的 系统汇总了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制定预防PICC相关感染管理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证据金字塔“6S”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UpToDate、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网站、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临床创新机构网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医脉通指南网、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预防PICC相关感染的相关文献。纳入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共识、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8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2篇临床决策、9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与1篇系统评价,最终形成涵盖管理、工具、置管、维护、输液、移除6个主题的28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预防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合理审慎地应用相关证据,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预防 感染 证据总结 PI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证据总结
4
作者 李子崴 杨乔越 +2 位作者 陈旭升 杨洁 冯丽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静脉治疗 肢体活动 康复运动 肿瘤护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顾宇静 谢珺 +1 位作者 吴菲菲 范菊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2-1252,共11页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输液港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静脉炎发生率[RR=20.69,95%CI(10.56,40.54),P<0.000 01]、堵管发生率[RR=4.44,95%CI(2.88,6.85),P<0.000 01]、血栓发生率[RR=3.08,95%CI(1.91,4.97),P<0.000 01]、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RR=6.89,95%CI(3.56,13.31),P<0.000 01]、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RR=10.06,95%CI(6.61,15.32),P<0.000 01]、感染发生率[RR=3.87,95%CI(2.67,5.62),P<0.000 01]、导管断裂[RR=3.01,95%CI(1.19,7.64),P=0.02]、一次置管成功率[RR=0.95,95%CI(0.90,1.00),P=0.0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95%CI(0.10,1.52),P=0.1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儿童使用输液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优势的输液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完全植静脉输液港 儿科 并发症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9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静脉 静脉 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燕芳 刘云娥 +4 位作者 祝成红 汤海燕 王欢 杨亚坤 董水凤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 目的 探讨经上臂高位隧道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穿刺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21年1-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某院行超声引导下非隧道式PICC置管的老年血管通路困难患者43例为对照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同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的同类患者4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在术中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有41例(91.11%)一针穿刺成功,高于对照组的27例(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渗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随访6个月期间PICC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4.70%,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2.30%,低于对照组的1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对于血管通路困难老年患者,经上臂高位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维护方便,可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及总并发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 皮下隧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管通路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11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2
12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的现况调查
13
作者 李旭英 王童语 +2 位作者 袁忠 胡永红 林琴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对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5年1月使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2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34家(13.... 目的:对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5年1月使用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南省2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调查。结果:34家(13.82%)医院开展了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其中2019年之后开展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医院占82.35%(28/34),采用该技术进行置管的主要为置管困难、危重症以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16家(47.06%)医院设置了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操作标准流程,24家(70.59%)医院对实施该技术的人员开展过培训。66.04%(140/212)的医院未来有开展该技术的计划。结论:湖南省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开展率较低,开展意向较高,在制定操作标准流程、并发症管理以及专科护士再培训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皮下隧道 静脉治疗 专科护士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蕊 王晶 +2 位作者 王佳琦 王丽娟 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肖艾青 张榕 +2 位作者 凃满梅 方玉琦 朱丽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23-25,共3页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早产儿 置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鲁林花 丁美华 +2 位作者 黄丽芳 陈莉萍 孔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53-55,64,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送管方法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7
作者 胡婷婷 徐海英 +1 位作者 张小红 谢华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管直径,随访4周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发生VTE。结果:376例肿瘤患者,9例出现VTE。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0.742;95%CI:0.702~0.846)。采用log-binomial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如果导管/静脉直径比〉45%,其患VTE的风险将增加9倍(相对危险度9,P=0.018;95%CI:1.656~38.664)。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患VTE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静脉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36
18
作者 鲁林花 孔月华 徐海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4-55,共2页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原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变异范围及其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于新颖 张娇 +1 位作者 赵京雷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前瞻性研究296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P波振幅达到最大(特征性P波)时导管尖端的变异范围和临床意义。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是一种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的... 前瞻性研究296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P波振幅达到最大(特征性P波)时导管尖端的变异范围和临床意义。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是一种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的定位方法,术中应用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心电图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熊华花 李泉水 +2 位作者 许晓华 陈胜华 邹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颈内静脉,观察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及走向、导管壁是否呈规整的平行线状回声、置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管腔内径及血流状态,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累及范围、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87例中60例清晰显示平行管状回声,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27例不同部位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充填,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流信号变窄、不规则或完全无血流信号。其中3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结论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超声可对PICC置管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导管脱落或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