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1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2
作者 韩文文 张凯 +4 位作者 张奕 张佳佳 赵林芳 宫晓艳 庄一渝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双隧道技术 颈内静脉穿刺管术 心脏超声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2
4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胡婷婷 徐海英 +1 位作者 张小红 谢华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 目的:研究导管/静脉比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是否相关,并探讨降低VTE的导管/静脉直径比的分界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PICC中心置管的成人肿瘤患者376例,通过超声测量患者的血管直径,随访4周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发生VTE。结果:376例肿瘤患者,9例出现VTE。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0.742;95%CI:0.702~0.846)。采用log-binomial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如果导管/静脉直径比〉45%,其患VTE的风险将增加9倍(相对危险度9,P=0.018;95%CI:1.656~38.664)。结论:导管/静脉直径比为45%是理想的分界点,获得最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患VTE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静脉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蕊 王晶 +2 位作者 王佳琦 王丽娟 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性扩皮送鞘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守紫 赵疃 毛鑫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 目的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照组采取手术刀片扩皮送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疼痛、穿刺点渗血与渗液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来源、穿刺血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7%(110/115),对照组为94.8%(109/1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100.0%(115/115),高于对照组(93.0%,107/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穿刺术中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均无渗液发生,对照组4例(3.5%)有少量渗液(P=0.122)。结论采用钝性扩皮送鞘行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降低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钝性扩皮送鞘法 疼痛 渗血 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魏晓宇 张静 白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皮肤过敏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带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其概念及诊断,详细介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综述干预措施,为现阶段PICC相关皮肤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皮肤过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套件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邢红 袁文华 +1 位作者 毛晶珏 姚晖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9期52-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套件 导管相关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钠封管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跃玲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6-728,共3页
目的:探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肺癌患者中,用肝素钠(125U/ml)稀释液进行封管对其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0例PICC肺癌患者,在置管后采用肝素钠稀释液进行... 目的:探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肺癌患者中,用肝素钠(125U/ml)稀释液进行封管对其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0例PICC肺癌患者,在置管后采用肝素钠稀释液进行封管,通过对PICC置管前0-1 d(T0期)、置管后2-3 d(T1期)与血栓形成相关量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h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sa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量(fibrinoge,Fbg)、血小板(platelet,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以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比T0期与T1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T0与T1比较,置管前后PLT、D-二聚体值有统计学差异(t=2.387,P=0.028;t=2.487,P=0.022),而PT、APTT、TT、Fbg、FDP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①对PICC置管肺癌患者用肝素钠(125 U/ml)稀释液封管是安全的。②PICC置管肺癌患者用肝素钠(125 U/ml)稀释液封管,PLT、D-二聚体值均呈下降趋势,对预防PICC血栓形成有一定影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钠 肺癌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
14
作者 姚奇红 卜炜琴 董先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2-542,共1页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使用以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广泛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同时也增加了导管相关感...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使用以来,以其安全、有效、方便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在广泛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同时也增加了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本文作者对PICU内留置PIC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 原因分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CARE PICC P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韩如慧 金美娟 +3 位作者 乔美珍 陈凯 吴琛 钱雪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的血流感染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探讨影响其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为感染的预防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7月1日-2016年11月30日于血液... 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的血流感染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探讨影响其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为感染的预防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7月1日-2016年11月30日于血液科住院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回顾分析相关患者血培养阳性和导管血培养阳性检出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10 213例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其中280例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55/1 000导管日(280/10 213,2.74%),影响因素包括血液肿瘤种类(P<0.001)和导管留置时间(P<0.001)。共分离出病原菌322株,革兰阴性杆菌238株,占73.91%;革兰阳性菌71株,占22.05%;真菌13株,占4.04%。血培养结果中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卡米星的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而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率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均未产生耐药。真菌中主要病原菌为热带念珠菌。结论长时间留置PICC导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风险增加,CLABSI的发生风险还与患者所患血液肿瘤的种类有关。血液肿瘤患者CLA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加强对PICC患者的监测,动态评估风险,争取及早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 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例高龄老年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血栓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邵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07,共1页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尽量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患者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血栓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李荣华 何佩仪 +3 位作者 杜萍 柳建华 罗卓鹏 周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309-2314,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PICC) 导管相关血栓(CRT)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方案 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祝薇 杨益群 +8 位作者 刘明红 卫雯诗 杨靖华 姚建琴 李莉 肖雪月 赵敏艳 瞿红 屈惠琴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33,8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AVD)相关性皮肤损伤(CAVD-associated skin impairment,CASI)预防方案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AVD)相关性皮肤损伤(CAVD-associated skin impairment,CASI)预防方案在门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苏州市、无锡市8所三级综合医院门诊行PICC维护的10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所医院为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4所医院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CASI预防方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CASI发生率、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及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ulcers,MDRPU)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CASI、MARSI及MDRPU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RSI、MDRPU严重程度及非计划拔管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结论实施CASI预防方案有利于降低PICC门诊患者CASI的发生率,为临床护士预防CASI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通路装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皮肤损伤 预防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护理体会——评《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伟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4-I0004,共1页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肘正中静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科学技术出版社 静脉 常见并发症 长期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20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