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展开更多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展开更多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尽量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展开更多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文摘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文摘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文摘《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