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穿刺点非炎性渗液护理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惠玉 郝瑾祎 +1 位作者 朱莉 祁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81-782,共2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目前,PICC已成为肿瘤患者、静脉高营养患者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给药...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目前,PICC已成为肿瘤患者、静脉高营养患者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给药途径。行PICC置管可最大程度保护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 非炎性渗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丽凡 黄向薇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5期237-238,共2页
目的分析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找到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50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 目的分析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找到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50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46例,成功率92%,至化疗结束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相关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总计8%。结论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并根据其发生原因及时正确处理,一般均可解除。但应以预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护理 并发症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研究
3
作者 王春立 丁亚光 +5 位作者 陈芳娇 王莉 武莹 曲京霞 甄玉荣 段颖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目的了解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确定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连续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心... 目的了解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确定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独立风险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连续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室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39例患儿,置入1339根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4.19%(190例次)。占前3位的分别为导管脱出75例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57例次,疑似导管感染20例次,发生率分别为5.60%、4.26%、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型号、置管肢体、并发皮疹、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CRBSI、疑似导管感染、并发症、并发症数量、季节、拔管地点、拔管时间、年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皮疹、导管相关血栓、CRBSI、并发症及导管留置时间是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拔管原因具有儿童特异性,PICC导管管理及使用的医务工作者应重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针对非计划拔管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非计划拔管 发生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陈焕伟 王帝娣 +2 位作者 王博 周小珍 李晟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5期159-161,共3页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高危人群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40例,研究组采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对照组则选择常规措施预...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高危人群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40例,研究组采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对照组则选择常规措施预防,比较2组血栓发生率、PICC拔管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腋下血流速度、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血栓发生率、PICC拔管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2组凝血指标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高出对照组,但FIB、D-D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2组腋下血流速度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平均静脉血液流速、最大血流速度均高出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7.50%与对照组15.00%无差别(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PICC相关血栓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降低PICC拔管率及血栓发生率,同时可改善高危人群的凝血指标及腋下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人群 利伐沙班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陈玉 刘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8)。结论: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6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证据总结
7
作者 李子崴 杨乔越 +2 位作者 陈旭升 杨洁 冯丽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静脉治疗 肢体活动 康复运动 肿瘤护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误入动脉致假性动脉瘤1例
8
作者 王俊丽 段俊芳 +3 位作者 张艳 许晨丽 赵临凯 栗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日由于发生血流感染且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到期,给予拔除。因家属不同意再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士给予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但患者病情危重,血压低,血管条件差,护士反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平均每日达到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 假性动脉瘤 外周静脉 穿孔修补术 重症医学科 血流感染 术中血压 剖腹探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9
作者 陈一爽 佟洋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现有疼痛强度、疼痛分级评分及总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腋下血流速度、平均速度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长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两侧曲线最宽距离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2)。结论:预见性护理在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骆春燕 苟菊香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4期82-86,共5页
在住院患者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属于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RVT)是PICC留置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降低PICC-RVT发生率是当前医疗护理领域中... 在住院患者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属于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类型。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RVT)是PICC留置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降低PICC-RVT发生率是当前医疗护理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问题,持续引起国内外专家及学者的关注,国内外权威机构陆续颁布一系列防控指南和专家共识,有关PICC-RVT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也在快速推进。本文总结PICC-RVT发生的原因和监测工具,通过置管前的评估与选择、置管中的规范操作、置管后的护理与监测,以及预防性用药、护理人员的培训、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PICC-RVT防控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 防控策略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血友病A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现状分析
12
作者 甄英姿 陈振萍 +5 位作者 刘国青 王春立 艾迪 吴心怡 迟巍 吴润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索和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重型血友病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PICC的重型血友病A儿童的基本信息,电话询问其目前治疗现状及PICC并发症情况。结果... 目的探索和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重型血友病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PICC的重型血友病A儿童的基本信息,电话询问其目前治疗现状及PICC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重型血友病A患儿,中位年龄4.2(2.3-5.8)岁,共安装123次PICC。安装PICC前,有17.1%(13/76)的患儿开展了家庭治疗;安装后,84.2%(64/76)的患儿进行了家庭治疗。有7.9%(6/76)的患儿出现导管位置改变,10.5%(8/76)出现导管阻塞,39.5%(30/76)出现贴膜下以及贴膜周围皮肤皮疹,2例患儿出现导管相关血栓,5例自行将PICC导管拔除,7例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结论重型血友病A患儿PICC置入后,置管局部皮疹、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血栓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较常发生,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为其建立最适合的血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儿童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 并发症 家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14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志建 陈茜莹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4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二区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接受PICC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的60... 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二区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接受PICC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PICC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干预可以降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长,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的Meta分析
16
作者 路必琼 朱慧 何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分析PICC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导管尖端的准确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 031例,观察组(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1 410例,对照组(体表测量)1 621例。经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总体较高,研究病例基本资料无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7篇高质量文献(评分9分),8篇文献(评分8分),可能存在记录及执行者偏移风险,分析结果可靠,模型稳定。所有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在预测PICC导管置管长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并予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胸部X线片 体表测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平面内与平面外技术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效果的比较
17
作者 杨晋东 廖玉麒 +2 位作者 吴佳桥 逯焜 童玉娜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6期580-585,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引导下平面内与平面外技术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超声引导穿刺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超声平面外技术)与观察组(超声斜轴平面内技...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引导下平面内与平面外技术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超声引导穿刺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超声平面外技术)与观察组(超声斜轴平面内技术),每组34例。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05%(33/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5%(28/34)](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分别为(98.33±3.09)s、(5.32±1.36)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0.35±3.06)s、(12.69±1.48)min](P<0.05)。观察组穿刺优良率[94.12%(32/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8.82%(3/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35%(11/34)](P<0.05)。结论:相比于平面外技术用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斜轴平面内技术显示出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斜轴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外周中心静脉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学习曲线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严加洁 何金爱 +3 位作者 黄果花 廖秋英 李倩玲 刘玉瑶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探讨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PICC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初学PICC置管的护士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置管过程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和术后... 目的 探讨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PICC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初学PICC置管的护士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置管过程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和术后导管尖端位置四个评价指标数据并计算累积和值(CUSUM),绘制研究对象个体学习曲线图,拟合得到总体学习曲线图,曲线斜率K值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开始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操作次数即为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 共15名研究对象操作置管共计225例,个体学习曲线斜率开始为负值的操作例数为3-14例,总体学习曲线自第8例操作起开始为负值。结论 掌握PICC置管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是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累积和 学习曲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危重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曾艳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6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3日~2010年12月6日入住ICU的220例危重患者行PICC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刺后置入导管均一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7~89 d,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3日~2010年12月6日入住ICU的220例危重患者行PICC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刺后置入导管均一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7~89 d,静脉滴注升压药、高渗脱水药、抢救治疗等用药安全、准确,无感染发生。结论: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用药提供快捷准确的输入方式,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术(PICC) ICU 危重患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