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惠娟 李红梅 +2 位作者 吴秀琴 李娟娟 钱火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彩萍 韩文兰 +2 位作者 吴静慧 喻其霞 郭文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686-687,共2页
乳腺癌系全身性疾患,其血行转移常在早期即可发生,且我国乳腺癌患者大都就诊时间偏晚,手术后常需辅以化疗减少肿瘤的转移从而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以往我院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为经外周表浅静脉,常出现穿刺点药液外渗,局部组织红... 乳腺癌系全身性疾患,其血行转移常在早期即可发生,且我国乳腺癌患者大都就诊时间偏晚,手术后常需辅以化疗减少肿瘤的转移从而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以往我院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为经外周表浅静脉,常出现穿刺点药液外渗,局部组织红肿、静脉炎形成、反复穿刺、院内感染发生增加等缺点,给患者增加了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患者 后化疗 外周静脉置入 中心静脉 导管法 静脉给药方法 血行转移 就诊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肝炎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立荣 邵书琴 +1 位作者 邵菲 王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151-2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肝炎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50例重型肝炎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肝炎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50例重型肝炎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临床路径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斌 《护理研究》 2004年第4期584-586,共3页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肿瘤 化疗 完全胃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术前护理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丽萍 崔其亮 +2 位作者 林冰清 李于凡 陈玉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2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施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PICC)术前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 1 9Fr规格PICC包 ,对 84例高危新生儿施行 90次PICC ,经肘部静脉穿刺置管 87例次、大隐静脉 2例、前臂静脉 1例。结果 :72例患儿于...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施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PICC)术前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 1 9Fr规格PICC包 ,对 84例高危新生儿施行 90次PICC ,经肘部静脉穿刺置管 87例次、大隐静脉 2例、前臂静脉 1例。结果 :72例患儿于出生 1~ 16d内施行PICC ;12例于生后 4~ 18h施行PICC。 90例次患儿导管留置时间 3~ 68d。术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 1)操作人员的培训。 ( 2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3 )场地消毒。 ( 4 )有关器械与物品的准备。结论 :PICC的操作相对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法简单实用 ,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发生率极低。术前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做好操作人员培训 ;置管宜在生后 2~ 3d进行 ,必要时也可适当提前 ;术前应掌握患儿病情 ,应先洗胃后再注入口服镇静药 ;做好场地消毒及按无菌要求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景然 崔其亮 +2 位作者 陈丽萍 林冰清 李于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348-1349,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谢亦农 梁伟翔 +1 位作者 陈丽萍 崔其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64-965,共2页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PICC )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以腋静脉为观察对象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46例拔管前和 2 3例拔管后早产儿置管侧与对侧收缩期最大流速 (Vs)、舒张期最大流速(Vd)及管径 (D)。并按置管时...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PICC )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以腋静脉为观察对象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46例拔管前和 2 3例拔管后早产儿置管侧与对侧收缩期最大流速 (Vs)、舒张期最大流速(Vd)及管径 (D)。并按置管时间分为≤ 15d ,~ 3 0d ,>3 0d三组 ,将置管侧与对侧相比较。结果 :置管侧 (Vs)明显低于对侧 (14 45± 4 79vs 2 0 78± 5 2 5 ,P <0 0 1) ,Vd明显低于对侧 (9 95± 3 0 4vs 13 72± 3 2 3 ,P <0 0 1) ,管径明显粗于对侧 (0 2 4± 0 0 2vs 0 18± 0 0 2 ,P <0 0 1) ,各时间组上述各参数均P <0 0 1。拔管后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PICC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减慢 ,但拔管后无不良影响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外周给药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上肢静脉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鲁林花 丁美华 +2 位作者 黄丽芳 陈莉萍 孔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53-55,64,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送管方法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10
作者 王建荣 李冰 《中国护理管理》 2009年第2期10-14,共5页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经外周静脉 肘正中静脉 锁骨下静脉 穿刺成功率 贵要静脉 穿刺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1
作者 于跃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4-1247,共4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 外周静脉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京雷 于新颖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3-955,共3页
对10例行下肢静脉穿刺并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的置管和留置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部患儿均置管顺利,除1例死亡拔管外,其余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32 d。对外周静脉如上肢静脉、颞浅静脉条件差或破坏严重的... 对10例行下肢静脉穿刺并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的置管和留置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部患儿均置管顺利,除1例死亡拔管外,其余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32 d。对外周静脉如上肢静脉、颞浅静脉条件差或破坏严重的新生儿,经下肢静脉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建立中长期静脉输液通道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下肢静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19
13
作者 高薇薇 杨杰 +1 位作者 谭三智 陈运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677-3678,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57%(P...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21%(P<0.05);输液外渗10%vs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导管插入 外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臂贵要静脉一期转位内瘘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正东 王玖言 宋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92-2093,共2页
血透通路是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自体血管通道因感染率低且并发症少等特点,优于人工血管透析通道或中心静脉插管透析。我科于2014年开始对前臂血管条件差及前臂自体内瘘失功无法行重建、上臂头静脉无法满足高位透析通道的患者... 血透通路是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自体血管通道因感染率低且并发症少等特点,优于人工血管透析通道或中心静脉插管透析。我科于2014年开始对前臂血管条件差及前臂自体内瘘失功无法行重建、上臂头静脉无法满足高位透析通道的患者选择行上臂贵要静脉一期转位(one-stage basilic vein transposition,BVT)内瘘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头静脉 贵要静脉 内瘘 临床应用 转位 肾功能衰竭患者 中心静脉插管 透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插管术后迟发性面颈胸部皮下气肿1例
15
作者 徐金中 叶向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101-1101,共1页
患者女,14岁,40kg,因肠瘘行肠切除术,肠吻合,术前一般情况好,无心肺异常,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术前30min予阿托品0.1g,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术中常规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开通外周静脉输液,静吸复合... 患者女,14岁,40kg,因肠瘘行肠切除术,肠吻合,术前一般情况好,无心肺异常,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术前30min予阿托品0.1g,东莨菪碱0.3mg肌肉注射。术中常规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开通外周静脉输液,静吸复合麻醉后,经口明视插管,气管导管型号D7.0,因气管痉挛咳嗽两次插管失败,第3次插管成功并接呼吸机拄喘4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正常,术中麻醉平稳,手术历时3.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皮下气肿 颈胸部 迟发性 脉搏血氧饱和度 外周静脉输液 气管导管型号 肠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预防晚期胃癌患者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李蓉 黄赛菊 于娜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5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PICC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PICC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个月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首次穿刺成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管脱落情况,且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及感染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感染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循证后制定的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为有效,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换药术成本核算 被引量:6
18
作者 夏春芳 黄凤毛 +3 位作者 潘友兰 李玲 熊慧 吴超群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6期50-51,共2页
目的通过核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术项目成本,不断完善护理成本核算体系。方法综合评估120例次患者PICC换药术所需的护理人员、时间、材料等,根据项目成本核算的有关公式,进行PICC换药术项目成本核算。结果PICC换药术项目... 目的通过核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术项目成本,不断完善护理成本核算体系。方法综合评估120例次患者PICC换药术所需的护理人员、时间、材料等,根据项目成本核算的有关公式,进行PICC换药术项目成本核算。结果PICC换药术项目总成本为(44.37±9.43)元。结论PICC换药术成本的核算为制定PICC换药术项目收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换药 成本核算 直接护理成本 间接护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置管后引起静脉血栓1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俊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31-1831,共1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且...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且置管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置管后 护理 贵要静脉 穿刺插管 上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伤围术期麻醉处理
20
作者 黄锦联 卢贵明 +1 位作者 林福筹 张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45-246,共2页
[目的]总结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建立心脏外伤围麻醉期处理常规。[方法]所有心脏外伤病人均开放动脉监测血压和深静脉作快速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插双腔气管导管分隔术侧肺,以利于术者手术操作和保护健侧肺;术... [目的]总结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建立心脏外伤围麻醉期处理常规。[方法]所有心脏外伤病人均开放动脉监测血压和深静脉作快速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插双腔气管导管分隔术侧肺,以利于术者手术操作和保护健侧肺;术中根据CVP变化来调整输液速度,常规以多巴胺维护脏器功能和以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未缝合心脏伤口前不作心脏按压,术后呼吸机支持治疗和静脉自控镇痛,控制输液量,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心脏负荷。[结果] 12例中仅1例因心室、心房大范围横贯伤术中死亡外,其余11例均康复出院。[结论]创建一套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常规方法,有助于提高伤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伤 麻醉 双腔气管导管 中心静脉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