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PICC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PICC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个月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首次穿刺成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管脱落情况,且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及感染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感染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循证后制定的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为有效,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展开更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且置管时间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文摘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文摘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文摘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文摘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晚期胃癌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PICC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个月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首次穿刺成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管脱落情况,且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及感染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皮肤过敏、感染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循证后制定的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为有效,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