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1
作者 韩文文 张凯 +4 位作者 张奕 张佳佳 赵林芳 宫晓艳 庄一渝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双隧道技术 颈内静脉穿刺管术 心脏超声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2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6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周围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健蓉 蔡威 +1 位作者 汤庆娅 陶晔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46-949,共4页
目的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8月至2007年2月113例放置PICC和102例置PIV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期间并发... 目的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8月至2007年2月113例放置PICC和102例置PIV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6%,PIV组为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22.5±13.4)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14.7±9.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PICC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16.6±12.5)g/d,PIV组体重增长为(14.4±22.1)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显著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静脉穿刺的次数,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周围静脉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彩云 柴长梅 +2 位作者 王伟 翟晓敏 洪静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66-67,71,共3页
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 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PICC。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素液预冲穿刺针后弃去肝素液(带空气穿刺法),对照组采用肝素液预冲后穿刺针内保留肝素液(带液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8%(123/133),高于对照组的84.21%(11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9.98±2.12)min,少于对照组的(23.45士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操作中,带空气穿刺法优于带液穿刺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 预冲B超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途径的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亚 王芳 +1 位作者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0期1524-1526,1536,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雪融 刘雪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5F鞘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应用5F鞘组10例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ICC,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炎,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静脉穿刺条件差的患者应用5F鞘组行PICC导管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鞘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重度水肿皮肤经超声导入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应用与维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98-99,共2页
目的:讨论与研究经心力衰竭(心衰)重度水肿患者皮肤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心衰患者输入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维护。方法:对25例心衰患者在水肿皮肤行PICC置管输液治疗。结果:23例在超声导入下穿刺肘正中静脉成功,1例... 目的:讨论与研究经心力衰竭(心衰)重度水肿患者皮肤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心衰患者输入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维护。方法:对25例心衰患者在水肿皮肤行PICC置管输液治疗。结果:23例在超声导入下穿刺肘正中静脉成功,1例更换对侧上肢肘正中静脉穿刺成功,1例由肘正中静脉改为贵要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水肿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心力衰竭 应用与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重度烧伤瘢痕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一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6
13
作者 方文姣 周万芳 +1 位作者 朱咏梅 钱火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62-64,共3页
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大面积疑难烧伤病例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情况。方法分析2016年7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 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大面积疑难烧伤病例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情况。方法分析2016年7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施行PICC置管的过程。结果由于该患者全身大面积瘢痕增生及手术部位限制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遂在超声引导赛丁格穿刺下成功置入PICC导管,留置52d,并顺利完成了相关治疗后拔管。结论该案例PICC的成功实施,拓宽了其在烧伤及疑难置管病例中的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度烧伤 瘢痕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研究现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星霞 胡艳杰 李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7-1950,共4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受导管材质及构造、留置技术、并发症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有关PICC留置时间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描述、危险因素分析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强调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减...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受导管材质及构造、留置技术、并发症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有关PICC留置时间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描述、危险因素分析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强调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新型PICC导管的研发与创新方面研究较少,导管材料的改进作为PICC研究的新前沿可能为我国PICC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时间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特殊部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慧敏 陈毓雯 +1 位作者 王敏 杨旭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经特殊部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血液病行PICC...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经特殊部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血液病行PICC置管的患儿1203例,其中常规部位行PICC穿刺置管1165例,特殊部位38例(常规部位穿刺失败后行特殊部位PICC穿刺置管),评价并比较血液病患儿常规与特殊部位行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特殊部位行PICC血液病患儿的非计划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脱出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部位行PICC的血液病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管堵塞、导管破损的发生率高于常规部位行PICC的血液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于常规部位置管条件较差、穿刺失败,且无法行超声引导置管的血液病患儿,在严格做好PICC日常维护管理的基础上,选择手背静脉及腕部桡侧头静脉等特殊部位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也为患儿顺利完成治疗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儿童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特殊部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62
16
作者 范彬 黄芬 +1 位作者 张玉红 梅赣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2-276,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及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CRTC)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共483例,共进行612次PICC置管,置管时间中位数101(48-184) d;观察CRBSI及CRTC的发生率,并对CRBSI及CRTC的相关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CRBSI共47例(7. 7%),发生率为0. 59‰导管日;而CRTC共16例(2. 6%),发生率为0. 20‰导管日,无其他相关严重并发症。CRBSI和CRTC相关的变量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急性白血病与CRBSI的高发病率显著相关,但与CRTC无显著相关。结论:与传统CVAD置管方法相比,PICC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成为CVAD有效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血栓形成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0
17
作者 周芬 陈阳 王希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蕊 王晶 +2 位作者 王佳琦 王丽娟 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京雷 于新颖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53-955,共3页
对10例行下肢静脉穿刺并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的置管和留置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部患儿均置管顺利,除1例死亡拔管外,其余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32 d。对外周静脉如上肢静脉、颞浅静脉条件差或破坏严重的... 对10例行下肢静脉穿刺并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新生儿的置管和留置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部患儿均置管顺利,除1例死亡拔管外,其余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32 d。对外周静脉如上肢静脉、颞浅静脉条件差或破坏严重的新生儿,经下肢静脉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建立中长期静脉输液通道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下肢静脉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鲁林花 丁美华 +2 位作者 黄丽芳 陈莉萍 孔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53-55,64,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送管方法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