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6 位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艾福志 章凯 张东升 李洪吉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95-901,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slim 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Slim-TARP)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7年6月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8例寰枢椎疾病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7.2~15.3岁。... 目的:探讨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slim 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Slim-TARP)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7年6月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8例寰枢椎疾病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7.2~15.3岁。先天游离齿突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症3例,寰枢椎旋转脱位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经口咽松解复位Slim-TARP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切口裂开、吞咽障碍、发音异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观察寰枢椎脱位复位及融合情况,通过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儿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椎动脉损伤、脊髓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随访8~14个月,平均11.5个月。咽后壁切口均顺利愈合,其中1例患儿术后2个月复查发现咽后壁切口附近有息肉样组织增生,予以镜下摘除,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等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线X线片、CT和MRI显示寰枢椎脱位均获理想复位,术后3~5.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平均4.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4.4分改善末次随访时的16.6分。结论: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口复位内固定钢板 经口手术 寰枢椎脱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利梅 邓小玲 +3 位作者 刘娟 戴建强 夏虹 尹庆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plate,TARP)手术针对传统术式难于解决的寰枢椎病变,尤其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等疾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术后有时会合并严重低钠血症,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文... 目的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plate,TARP)手术针对传统术式难于解决的寰枢椎病变,尤其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等疾病,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术后有时会合并严重低钠血症,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文中探讨TARP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合并重度低钠血症(severe hyponatremia,SH)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TARP术后严重低钠血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19例行TAR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合并低钠血症程度,分为SH组和非重度低钠血症(non severe hyponatremia,NSH)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例(9.6%)患者术后发生SH,单因素分析发现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 g/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气管切开、术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术后消化功能紊乱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与TARP手术患者术后SH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5g/L)及合并有肺部感染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ARP手术患者,其脊髓损伤程度(Frankle分级)、术后消化功能紊乱、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肺部感染为术后发生SH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 重度低钠血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娟 邓小玲 +1 位作者 尹庆水 戴建强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9期38-39,42,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TARP内固定术的1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4例(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TARP内固定术的1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4例(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0例(实施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骨科监护病房(orthope-dics intensive care unit,OICU)住院天数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OICU住院天数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能够减少TARP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 围术期护理 规范化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寰枢椎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4
作者 马玲平 马玲飞 陈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2-322,共1页
经口咽前路手术可为颅脊交界和上颈椎的前路术式提供直接路径,是处理颅脊交界区腹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因手术风险大、并发症严重,故未能广泛开展。我院从2008年3—8月采用经口咽寰枢椎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5例寰枢椎脱位.取得较... 经口咽前路手术可为颅脊交界和上颈椎的前路术式提供直接路径,是处理颅脊交界区腹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因手术风险大、并发症严重,故未能广泛开展。我院从2008年3—8月采用经口咽寰枢椎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5例寰枢椎脱位.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内固定 寰枢椎脱位 手术配合 口咽 复位 前路手术 颅脊交界区 内固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部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婧 吴秋容 章凯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8期66-67,共2页
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系统 (TARP)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5例。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口腔护理、术前训练 ;术后加强切口护理、气管切开护理、胃管护理等 ,术后恢复满意 ,伤口I期愈合 。
关键词 寰枢椎 内固定 护理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苗 邓小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719-272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TARP手术病人1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78例,在常规护理及循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TARP手术病人1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78例,在常规护理及循证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病人围术期焦虑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TARP围术期有助于减轻病人焦虑程度、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健康知识达标率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 临床护理路径 围术期护理 焦虑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并发症 健康教育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7
作者 石亮 夏虹 +6 位作者 尹庆水 艾福志 王建华 潘刚明 王新宇 马丽敏 陈育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2例伴Arnold-Chiari畸形,7例伴寰枢椎脱位,1例伴寰枕融合畸形,2例伴颈椎病,1例伴Klippel-Feil综合征。均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JOA评分3-15分,ASIA分级B级4例,C级8例,D级20例。术前脑干脊髓角103.4°-137.5°,平均123.3°±6.4°,脊髓空洞体积0.10-15.10cm3。均采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TARP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脑干脊髓角改变情况,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脊髓空洞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感,2例患者诉咽喉部不适感,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拆除内固定行后路寰枕融合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2-25个月,平均15个月,脑干脊髓角恢复至145.6°-165.3°,平均161.3°±5.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到10-16分,平均13.8±1.8分,平均改善率为58.1%;15例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30例脊髓空洞体积缩小或消失,1例脊髓空洞无改变,1例脊髓空洞变大。随访期间内固定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不仅能使齿状突获得解剖复位,解除脊髓压迫,还可使脊髓空洞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脊髓空洞症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内固定技术学习班通知
8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4-234,共1页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编辑部定于2010年4月2~4日在广州联合举办"第一届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内固定技术学习班"。本次学习班为全军继续教育项目(8学分),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关键词 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 技术学习班 内固定 口咽 广州军区 继续教育项目 骨科医院 骨科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内固定技术学习班通知
9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3,共1页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编辑部定于2010年4月2~4日在广州联合举办"第一届经口咽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内固定技术学习班"。本次学习班为全军继续教育项目(8学分)。
关键词 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 技术学习班 内固定 口咽 广州军区 继续教育项目 骨科医院 骨科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枢椎齿突骨折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配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芮琳 周亚昭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72-73,共2页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好,四肢运动感觉正常。提示优质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融合术 枢椎齿突骨折 经口咽前路 手术配合 截骨矫形 复位 后路 心理支持 呼吸训练 口腔准备 正确体位 植骨融合 运动感觉 重要环节 手术成功 不全瘫 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经口咽手术显露系统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11
作者 王建华 马向阳 +8 位作者 夏虹 尹庆水 刘国强 杨浩志 易红蕾 涂强 付索超 陈育岳 张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7,共7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矩形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multifunctional rectangle transoral exposure retractor,MRTER),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0~2025年,我们实施了310例经口咽寰枢椎手术,其中162例使用Codman拉钩[Codman组...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矩形经口咽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multifunctional rectangle transoral exposure retractor,MRTER),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0~2025年,我们实施了310例经口咽寰枢椎手术,其中162例使用Codman拉钩[Codman组,男72例,女90例,年龄9~67岁,单纯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47例,颅底凹陷症患者115例],另外148例使用新型MRTER显露系统(MRTER组,男63例,女85例,年龄6~72岁,AAD患者39例,颅底凹陷症患者109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椎疼痛、活动受限49例;头颈歪斜54例;肢体麻木、无力259例;手指活动不灵活43例;走路不稳178例;膀胱功能障碍5例。入院后实施经口咽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and plate fixation,TARP),其中86例AAD患者未行软腭劈开,224例颅底凹陷症患者行软腭劈开扩大显露后实施经口咽松解复位+TARP。测量术中口腔张开距离(D值)及口底视野面积(S值)评价拉钩系统的显露能力。在颈椎矢状面CT片上测算寰枢椎脱位的总复位率;根据患者脊髓功能的JOA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10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Codman组138±25min,MRTER组118±31min(P<0.05);手术出血量Codman组105±45mL,MRTER组113±28mL(P>0.05)。术中测量D值Codman组(4.0±2.1cm)与MRTER组(4.2±1.9c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值Codman组(6.3±2.8cm^(2))小于MRTER组(7.1±3.1cm^(2))(P<0.05)。两组患者术后头痛、颈痛症状均明显缓解;肢体麻木、无力及走路不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AD的总体复位率Codman组81.3%,MRTER组82.5%(P>0.05),JOA评分改善率Codman组71%,MRTER组73%(P>0.05)。结论:新型的MRTER显露系统为实施寰枢椎经口咽手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矩形经口寰枢椎手术显露系统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7 位作者 马向阳 章凯 涂强 付索超 易红蕾 许俊杰 陈育岳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2-1120,1128,共10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ixal dislocation,IAAD)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骨性阻挡因素的IAAD... 目的:探讨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ixal dislocation,IAAD)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骨性阻挡因素的IAAD的213例患者资料。包括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15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5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193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手术的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将影响IAAD骨性因素区分为两型8类:A1型(枢椎上关节面的斜坡化),118例(55.4%),178侧(41.8%);A2型(侧块关节唇样增生),19例(8.9%),31侧(7.3%);A3型(侧块关节球窝畸形),15例(7.1%),21侧(4.9%);A4型(侧块关节垂直交锁畸形),13例(6.1%),20侧(4.7%);A5型(寰枢侧块关节点状融合),6例(2.8%),9侧(2.1%);B1型(寰齿间隙增生骨痂),30例(14.1%);B2型(钩状齿突畸形),5例(2.3%);B3型(肥大齿状突畸形),7例(3.3%)。所有患者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并将阻碍复位的骨性因素实施截骨,利用侧块关节撑开与撬拨技术将IAAD转化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最终实施侧块关节间植骨和钢板固定。在术前、术后的颈椎中矢状面重建CT片上测量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toid 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与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在术前、术后的MRI片上测量脑干颈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记录术前及术后半年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2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8±38min,出血量150±35ml。术后患者肢体麻木、无力及走路不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头痛、颈痛症状有明显缓解。术前ADI为6.5±3.2mm,术后改善为2.5±1.5mm(P<0.05)。术前DOCL为10.3±4.8mm,术后改善为3.3±2.1mm(P<0.05)。术前CMA为115°±25°,术后158°±21°(P<0.05);术前CAA为101°±28°,术后141°±10°(P<0.05)。随访时间15~24个月(18±1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3±2.8分改善为术后半年的13.9±2.5分(P<0.05)。实施钢板固定置钉时,有3枚逆向椎弓根螺钉偏向内侧进入椎动脉孔,均为非优势侧,未造成严重后果。除1例患者因骨质疏松出现螺钉松动外,其余病例均在术后半年~1年获得了骨性融合。术后1周出现切口感染1例,立即予以清创,取出钢板,改后路固定,术后2年随访愈合良好。结论:除软组织因素外,骨性阻挡是影响寰枢椎复位的重要因素,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是处理有骨性阻挡因素的IAAD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经口咽截骨松解钢板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3.0.15.6ram(9.3510010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0.46510010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510010130),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2.3±2.1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经口咽入路 复位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植骨内固定联合经口齿突病灶清除术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莉萍 邓小玲 +1 位作者 戴建强 刘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9期61-61,64,共2页
经口咽前路手术联合后路寰枢椎植骨内固定术由于需要通过口腔的入路完成,一方面手术部位深,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口腔内部存在大量细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后路手术,故为手术和术后护理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手术的... 经口咽前路手术联合后路寰枢椎植骨内固定术由于需要通过口腔的入路完成,一方面手术部位深,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口腔内部存在大量细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后路手术,故为手术和术后护理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进行全方位的术后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入路 寰枢椎手术 植骨内固定 经口齿突病灶清除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术中MAYFIELD头架系统复位固定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洪瑛 黄文霞 +1 位作者 谭永琼 罗沛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11期2884-2885,共2页
关键词 枢椎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脱位 复位固定 系统 头架 外科手术治疗 骨牵引后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翻修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谭明生 移平 +6 位作者 杨峰 王文军 蒋欣 唐向盛 郝庆英 谭远超 孙英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于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 目的:探讨-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于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冈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十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门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吲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十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什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同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翻修手术 经口咽入路 后路复位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建华 尹庆水 +4 位作者 夏虹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对策。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9例在外院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术后症状加重的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JO... 目的:探讨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对策。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9例在外院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术后症状加重的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JOA评分7-11分,平均7.8±2.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枕骨大孔周围大部分骨质均被咬除,且均有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向上脱入枕骨内并压迫脑干和延髓,脑干脊髓角105°-138°,平均125°±11°。均采用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计算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在颈椎MRI片上测量脑干脊髓角,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0-26个月,平均14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3.7±1.8分,改善率为64.1%;脑干脊髓角改善至14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2.1分,改善率为71.7%;脑干脊髓角维持良好。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CT均显示植骨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随访期间头部外伤致内固定松动,再次翻修,随访10个月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颅窝减压术不能解决寰枢椎脱位造成的脑干前方压迫问题,不适合治疗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将寰枢椎脱位有效复位,恢复枕颈交界区域的有效椎管直径,纠正脑干脊髓角度,可以作为后颅窝减压失败后的补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寰枢椎脱位 枕大孔减压术 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后发生的败血症(附4例报道) 被引量:10
18
作者 闫明 王超 +1 位作者 王圣林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0-920,926,共2页
采用一期经口咽入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由于口咽部位属于Ⅱ类手术切口.尽管术前和术中尽量做无菌处理,但术中和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2000年12月~2006年11月,共有188例确诊为难复性寰枢关节脱... 采用一期经口咽入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由于口咽部位属于Ⅱ类手术切口.尽管术前和术中尽量做无菌处理,但术中和术后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2000年12月~2006年11月,共有188例确诊为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患者在我科接受了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经口咽入路 复位术后 关节松解 败血症 Ⅱ类手术切口 固定融合术 无菌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CT造影 经口咽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 Ⅲ代TARP钢板 个性化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20
作者 刘国强 王建华 +8 位作者 杨浩志 马向阳 夏虹 章凯 涂强 易红蕾 付索超 张双 黄显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CT影像分型 手术策略 经口咽截骨改造、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