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治疗对比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雪丽 黄永辉 +2 位作者 姚炜 李渊 陆京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 5(1. 0~6. 0) cm vs.1. 3(0. 5~2. 0) cm,P=0. 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 5 (11. 0~163. 0)min vs. 19. 5(6. 0~56. 0) min,P=0. 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 5(1. 0~11. 0) min vs. 8. 0 (2. 0~33. 0) min,P=0. 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0(14. 0~167. 0) min vs.31. 5(10. 0~88. 0) min,P=0. 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 9%vs. 85. 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 7%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例,纵隔气肿1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例,间质瘤14例。STER组6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 ESE组4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 0~2. 0 cm,核分裂像(6~8)个/50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 5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 对比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锐 李多 +4 位作者 彭昭 崔利军 张翔 樊凯丽 吴文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55-2560,共6页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术后1周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剥离速度更快(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核心46问卷调查(QLQ-C46)、卡式评分(KPS),全血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 <0.05)。术后1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贲门周围SMT接受STER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情况,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且未增加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 复发 生活质量 炎症指标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弯曲双孔道内镜行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7
4
作者 熊英 胡海清 +4 位作者 王爱民 令狐恩强 李元平 张志伟 耿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围0.5~2.5 cm),28例位于胃底,17例位于胃窦,5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 黏膜下肿瘤 双孔道双弯曲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胸腔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贺德志 岳来福 +7 位作者 王小彤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魏珂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切除率和肿瘤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肿瘤成功切除率均为100%。对于直径2.0~3.5 cm瘤体,两组完全切除率相近[82.9%(34/41)vs 86.4%(19/22),P>0.999],但STER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胸腔镜组[(55.37±15.91)min vs(90.64±28.21)min,6.0(5.0,7.0)d vs 7.0(5.8,10.0)d,P均<0.05]。对于直径>3.5~5.0 cm瘤体,胸腔镜组完全切除率高于STER组[83.3%(15/18)vs 43.8%(7/16),P=0.030];胸腔镜组术后发热发生率高于STER组[61.1%(11/18)vs 18.8%(3/16),P=0.017]。不论肿瘤大小,STER组住院费用、术后胸痛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低于胸腔镜组。随访1~36个月,两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对于直径2.0~3.5 cm肿瘤,STER更加安全和高效;对于直径>3.5~5.0 cm肿瘤,胸腔镜手术在完全切除方面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胸腔镜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路英菊 石秀菊 +1 位作者 陈德花 祝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1期31-32,共2页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流5d后好转;气腹1例,经腹腔穿刺放气及8~9d的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好转;纵隔和皮下气肿6例,经保守治疗后吸收;术后发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经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出血、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翟亚奇 令狐恩强 +7 位作者 李惠凯 秦治初 冯秀雪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朱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接受ESTD或ESD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共29例患者纳人研究,平均年龄62岁(49~78岁),男16例,女13例,手术平均时间81.3min(34-239min)。其中ESTD组11例,ESD组18例。两组比较,ESTD组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22.4±5.2mm2/min vs 12.2±4.0mm2/min,P〈0.05)。虽然两组整块切除率差异不明显[100%(11/11)郴83.3%(15/18),P〉0.05],但在根治性切除率方面,ESTD明显高于ESD组[81.8%(9/11)vs 66.7%(12/18),P〈0.05]。ESD组有1例出现术中出血,而ESTD组均无出血、穿孔及纵膈气肿发生。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其发生率同病变环周程度和长度有关(P〈0.05)。结论ESTD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食管大面积的表浅性肿瘤的切除,而且同ESD相比,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但是,对于食管环周超过3/4或长度超过50mm的病变,应注意防治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浅表性肿瘤 内镜下隧道黏膜剥离 内镜黏膜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被引量:16
8
作者 汪芳裕 朱人敏 +3 位作者 刘炯 张晓华 许文安 金鑫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 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 结直肠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下肿瘤病理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邹百仓 秦斌 +5 位作者 张莉 王深浩 刘娜 秦赟 范青 王进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黏膜下肿瘤152例患者资料,分析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切除治疗的不同术式的特点、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4±10.53)岁,无性别差异;食管黏膜下肿瘤各段均可发生,以食管中下段较多。病理分类以平滑肌瘤多见(73.68%),其余依次为间质瘤(11.18%)、血管瘤(3.95%)、囊肿(3.29%)、脂肪瘤(1.97%)等,瘤体分别位于黏膜肌层(31.58%)、固有肌层(57.89%)和黏膜下层(10.53%)。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52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63例,全层切除术(EFTR)1例,均完整切除病灶。EMR术切除瘤体较小,手术时间短。ESD和STER切除瘤体大,手术时间长(P<0.05),3种术式的并发症均有效控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局部复发及残留病例。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成年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食管各段均可发生,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多见,其次依序为间质瘤、梭形细胞瘤、血管瘤等。内镜切除术式取决于病变部位及来源和大小,内镜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病理特点 内镜切除 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徐兆军 张予蜀 张振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结论: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 内镜全层切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磊 于劲 +8 位作者 樊超强 廖忠莉 谢霞 聂绪彪 彭学 杨歆 滕冬梅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500-25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 被引量:33
12
作者 郭智慧 龚伟 +5 位作者 彭阳 叶秀杰 周丹 黄颖 智发朝 姜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82-2084,共3页
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目前多采用胸腔镜下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亦可用来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但是出现穿孔的风险大,穿孔以后内镜下闭合难度高。我们在开展ESD的基础上,借鉴经口内镜下括... 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目前多采用胸腔镜下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亦可用来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但是出现穿孔的风险大,穿孔以后内镜下闭合难度高。我们在开展ESD的基础上,借鉴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断术的经验,成功采用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切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1例,相对于ESD操作,即使出现穿孔,亦可轻松闭合隧道口,有效防止气体以及消化液外漏。因此,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切除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粘膜下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粘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8例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思德 张亚历 +7 位作者 周丹 万田谟 陈村龙 潘德寿 张振书 智发朝 周殿元 姜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 目的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 低位直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雁 李晓敏 +1 位作者 范志宁 王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4-1615,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瘤体的大小及位置,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评价手术对瘤体的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50例,其中男97例,女153例。平均年龄57岁,病灶大多位于胃底,约为185例,胃体42例,胃窦10例,贲门12例,平均手术时间(59.8±35.6)min,平均使用钛夹9枚。病理显示239例梭形细胞肿瘤,4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随访3~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EFR在胃黏膜下肿瘤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全层切除 黏膜下肿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陶桂 李学良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9期31-33,共3页
对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完整切除率100%;术后仅1例出现腹腔感染和气腹,经对症处理治愈;术后2个月左右复查胃镜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提出对行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 对20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完整切除率100%;术后仅1例出现腹腔感染和气腹,经对症处理治愈;术后2个月左右复查胃镜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提出对行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患者,予以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和术后监测、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全层切除 无腹腔镜辅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阮国永 梁爱霞 +2 位作者 邱桂梅 黎曙光 欧雄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ap-EMR)对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注射法... 目的:比较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ap-EMR)对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注射法EMR治疗组和Cap-EMR治疗组进行病变切除,随访3~24个月;对比两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前者(86.67%)比后者(91.38%)低,转外科手术率前者(7.69%)较后者(5.88%)高,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前者(1.67%)较后者(6.90%)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术后均无肠穿孔、瘢痕性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注射法EMR及Cap-EMR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注射法EMR可用于大肠各部位的病变,Cap-EMR适用于具有较厚肌层的大肠如直肠的病变,对小型黏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注射法内镜黏膜切除 透明帽辅助法内镜黏膜切除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童倩 薛永芳 +1 位作者 黄玉宇 庄海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48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F...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48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FR术,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FR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9.2±5.32)min。共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发生气腹、1例出现术后发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并发症均经内镜及内科治疗成功处理。经过术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日为(6.0±0.52)d。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EF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全层切除 黏膜下肿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肿瘤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风险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谷丰 姜维 +1 位作者 刘宇航 翟惠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9-965,共7页
目的分析应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期间发生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4年2月至2021年11月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肿瘤行ESD... 目的分析应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期间发生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4年2月至2021年11月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肿瘤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采取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ESD不完整切除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3例患者进行分析。顺利完成ESD治疗的患者占98.8%(428/433),平均手术时长为(67.91±64.28)min。不完整切除率为20.56%(88/428),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超过4 cm(P=0.001,OR=3.017,95%CI:1.536~5.924),伴有严重纤维化(P<0.001,OR=5.825,95%CI:2.540~13.355)和注射后抬举不良(P=0.025,OR=2.831,95%CI:1.141~7.025)。手术时间延长的患者占15.7%(67/428),其危险因素为女性(P=0.044,OR=1.832,95%CI:1.017~3.300),肿瘤直径超过4 cm(P<0.001,OR=10.276,95%CI:5.340~19.774)。结论大直径肿瘤、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肿瘤伴严重纤维化以及抬举征阳性为不完整切除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以及大直径肿瘤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内镜 内镜黏膜下剥离 完整切除 时间延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中华 孔施施 +3 位作者 孙静霞 王星 刘郑培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7-721,共5页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切除 圈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血管淋巴管瘤1例
20
作者 张燕宁 许少策 +3 位作者 谢龑峰 冯彦虎 王祥 王鹏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1-653,共3页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就诊于我科,无便血、里急后重。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及粪检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 血管淋巴管瘤 阳性体征 肿瘤标志物 血生化 CA125 临床资料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