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刍议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13-118,共6页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有感于时势,很想发掘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斟酌损益,以为世制”。但他最后终于只能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有感于时势,很想发掘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斟酌损益,以为世制”。但他最后终于只能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给历史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和经典解释的地位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传统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传统的形成,而没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经典 经典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对象、路径与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毛安翼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9,共13页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并非实践释义学,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文本载体、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任务的学问。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有三条路径:一是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解释学思想,并加以转化和系统化;二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去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以及中国的实践,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应用现象进行反思;三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符合马克思学说思想内核的解释学思想转化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思想资源。相比技艺解释学和哲学解释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在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层面颇有贡献,理应用以构建具有普遍性的中国经典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建构路径 建构价值 中国经典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5,共8页
尽管当代中国知识界视野中的“经典解释学”主要来自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知识谱系,但经典是古老的,经典也是常读常新的;在这一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说“经典解释学”始终贯穿于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当然,对... 尽管当代中国知识界视野中的“经典解释学”主要来自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知识谱系,但经典是古老的,经典也是常读常新的;在这一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说“经典解释学”始终贯穿于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当然,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则是从学理的层面去开发并活化内蕴于中华人文传统之中的经典解释学资源。基于这一认识,本刊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倪梁康教授、陈立胜副教授撰写了以“经典解释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为问题视域的这组笔谈,以期推动“经典解释学”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发展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解释学 哲学史研究 中国 西方哲学 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经典解释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庆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的问题,创建新的理论时,最常见的办法是在解释儒家经典意义的进程中,或者别立新解,或者借题发挥,从而阐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我国古代新学说的产生,常常是以经典本文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为契机的。因此,高度重视解释经典的方法论的研讨、完善和革新,并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典解释学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学术发展史固有的一大特征。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形式发展过程中,朱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解释学 朱熹 经典解释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的多样性——专栏导语
5
作者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0,共1页
经典解释学是近20年来中国哲学增长较快的知识领域,它源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反思而开辟的新园地。以"经典与解释"为方向,意味着文本的经典化、解释在经典塑造中的作用、解释的创造性等以解释为焦点的问题,都纳入讨论的视野... 经典解释学是近20年来中国哲学增长较快的知识领域,它源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反思而开辟的新园地。以"经典与解释"为方向,意味着文本的经典化、解释在经典塑造中的作用、解释的创造性等以解释为焦点的问题,都纳入讨论的视野。然而,除中国哲学之外,历史学、思想史、文学史甚至经典文献学均分享共同的经典文本,因此,它成了一个边界不清晰,或者积极一点说,跨学科的问题。这组论文在选题上的多样性,与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文本 经典解释学 文献学 跨学科 经典 多样性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言”到“言说”——关于中国古代阐释的发生学考察
6
作者 郑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04,共10页
中国古代阐释有一个从“无言”到“言说”的发生逻辑。古代思想家相信大道至简的道理,也甘愿处在无言的位置,但迫于现实的需要不得不担负起言说的职责。结果就是把“道”从一个实践范畴转换为言说的对象,同时也表明了古代阐释的公共性... 中国古代阐释有一个从“无言”到“言说”的发生逻辑。古代思想家相信大道至简的道理,也甘愿处在无言的位置,但迫于现实的需要不得不担负起言说的职责。结果就是把“道”从一个实践范畴转换为言说的对象,同时也表明了古代阐释的公共性及其话语实践品格。从“无言”到先秦子学的“谈辨”,再到汉以来经典解释学的形成,言说方式的调整伴随着士人与君权之间的力量消长,而阐释行为就发生在为了说服天下人之心从而不断地追加言说、证成己说的过程中,毋宁说就是古代知识阶层通过话语建构的方式引领社会政治文化方向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言 言说 阐释 真理 谈辨 经典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意义之维与方法选择
7
作者 解丽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3,共6页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奠基 生成 展示 经典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 现象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