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扎根理论新视角:认识不足、应用原则与操作流程 被引量:5
1
作者 毛燕玲 潘祖志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经典扎根理论是其他版本扎根理论的源头,国内关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及应用起步较晚,当前文献对该方法论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相关文献开展研究,阐述经典扎根理论的应用核心原则,得到新操作核心流程,以期为全面认识该方法论提供... 经典扎根理论是其他版本扎根理论的源头,国内关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及应用起步较晚,当前文献对该方法论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相关文献开展研究,阐述经典扎根理论的应用核心原则,得到新操作核心流程,以期为全面认识该方法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扎根理论 核心原则 操作流程 研究方法论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游击队》经典生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温奉桥 王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4,共7页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民间文化形态的滋养等共同推动了其外在经典认证。同时,跨媒介传播的创新尝试为《铁道游击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经典化历程揭示了文学经典构建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 经典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明献 杨璧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短视频平台 文学经典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音乐经典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瑛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2,共7页
红色音乐经典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感与价值。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更多地设计安排红色音乐经典教学内容,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艺术路径,也提升了课程的思想高度与文化温度。立足课程... 红色音乐经典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感与价值。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更多地设计安排红色音乐经典教学内容,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艺术路径,也提升了课程的思想高度与文化温度。立足课程思政视角,系统分析红色音乐经典的育人功能,探讨其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革新与教学评价优化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旨在构建情感共鸣与理性认同并重的“课程思政”模式,助力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音乐经典 音乐鉴赏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ESG理念——基于《道德经》和“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世忠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2,共10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周易》的阴阳平衡与“三才”理念等国学经典表述,均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为企业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维度,《礼记》的“天下大同”、《论语》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均体现了“天下大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为企业关爱员工、投身公益、回馈社会、促进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理维度,《论语》《孟子》等的“德主刑辅”、《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和《周易》的“厚德载物”,均体现了“德法相济,天地人和”的思想,启迪企业在强化诚信操守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应当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以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臻于“浑然天成”。本文的研究表明,尽管ESG的名称源自国外,但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念早已蕴含在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之中。本研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古代智慧,秉持“敬天爱人,从善向善”的理念,推动ESG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天人合一 天下大同 浑然天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董其昌书法的“自我经典化”
6
作者 李彤 张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0,共4页
董其昌有着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这在其书论中可以充分呈现:一是,通过书派论争逐步彰显其在晚明书坛的领袖地位;二是,以“我”之经典标准来评价或界定同时代其他书家;三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书法与书史上“经典”书家进行比较,实现... 董其昌有着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这在其书论中可以充分呈现:一是,通过书派论争逐步彰显其在晚明书坛的领袖地位;二是,以“我”之经典标准来评价或界定同时代其他书家;三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书法与书史上“经典”书家进行比较,实现对自我的阐释与定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后人理解其经典性的“前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书论 “自我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亡佚的经典:试论《苍颉篇》的经典化及经典地位
7
作者 白军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苍颉篇》的经典地位问题以往学者均未论及,它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产物,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文字编排及结构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在汉代,《苍颉篇》不仅与入仕息息相关,从同墓葬的伴出文献可推知它也... 《苍颉篇》的经典地位问题以往学者均未论及,它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产物,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文字编排及结构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在汉代,《苍颉篇》不仅与入仕息息相关,从同墓葬的伴出文献可推知它也是深受贵族重视的典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它对汉代辞赋家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官方所组织的两次文字会议均以之为核心来看,除表明《苍颉篇》的特殊地位,还可知其与古文经学有重要的关联。经过扬雄、杜林、张揖、郭璞等的注释工作后,《苍颉篇》的身份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发生了转换,它开始成为学者注释古书的重要参考。本文所论也提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虽已亡佚却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颉篇》 经典 文本 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8
作者 赖大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回到经典 经典文本 经典命题 经典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造我”到“我造经典”——再论教科书研制的主体性特征
9
作者 石鸥 朱琴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共9页
教科书是在用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最伟大的思想育人。我们称这些知识和思想为“文化经典”。教科书对新生代的教育和引领,主要靠用经典、改经典、造经典这三重机制来实现。“用经典”的关键是选择经典和“标准化”理解并使用经典,是“... 教科书是在用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最伟大的思想育人。我们称这些知识和思想为“文化经典”。教科书对新生代的教育和引领,主要靠用经典、改经典、造经典这三重机制来实现。“用经典”的关键是选择经典和“标准化”理解并使用经典,是“经典造我”;“改经典”的本质是经典为我所用,“非标准化”理解、变更与使用经典;“造经典”即塑造教育经典,把那些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度、很广泛的接受群体与很明显的影响效果的作品及那些影响千千万的儿童、世世代代的儿童的作品打造成教育经典,这是“我造经典”的过程。教科书处理经典的机制,再次显示了教科书研制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工作,而是具有强烈主体性特征的创新性工作。当然,教科书对经典的处置,意义和风险并存,既可能完善经典,引领学生向上向善,也可能歪曲经典,误导学生发展。不论是用、改还是造经典,教科书要具备跨文化视域,既揭示出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又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优势,使我们的新生代走在更为正确、可靠的道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经典 教育经典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确认”和新世纪文学史书写的难度
10
作者 李浩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需要伟大的阐释者。他们淘沙得金,指认被错过的风景,确认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定位,建立智慧的、对人生和艺术有意义的价值尺度,梳理它们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隐秘联系,言说文学思潮的内在外在... 在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都需要伟大的阐释者。他们淘沙得金,指认被错过的风景,确认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定位,建立智慧的、对人生和艺术有意义的价值尺度,梳理它们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隐秘联系,言说文学思潮的内在外在趋动和未来可能,并对未来作家们的写作构成启示和激励。作为一名作家,文学史阅读是我日常阅读的重要部分。它帮助我建立标尺,来审视和校正自己的写作,或打破偏见,认知和建构文学发展的脉络关系与发展可能。但是,更让我从中受益的是按图索骥,在文学史提供的“藏宝图”中寻找我所需要的“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尺度 阐释者 历史定位 经典确认 伟大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本体、历史化与“后金庸”问题——金庸武侠小说经典建构兼谈武侠文类发展前景
11
作者 吴秀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4,160,共14页
在金庸由热趋冷的背景下探讨其武侠小说经典建构,有必要超越一般创作特征或文学史分析的研究思路,将审视目光投向侠本体、历史化并下涉“后金庸”问题。所谓侠本体,是指武侠作为类型文学所具有的一贯性和统一性的创作范式,它须联系金庸... 在金庸由热趋冷的背景下探讨其武侠小说经典建构,有必要超越一般创作特征或文学史分析的研究思路,将审视目光投向侠本体、历史化并下涉“后金庸”问题。所谓侠本体,是指武侠作为类型文学所具有的一贯性和统一性的创作范式,它须联系金庸基于雅俗认知对其小说版本所作的“正反双向”关系处理及所呈现的自我“矛盾”展开阐释。所谓历史化,是指历史意识及其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对于金庸而言,最可称道的是其对民族关系与历史政治化特质的有关描写。所谓“后金庸”,则是将其武侠放在从“港台主导”向“大陆主体”转换的历史延长线上,通过金庸与“后金庸”的互动关联及“连续性”关系,一方面展示其经典建构的当下意义,另一方面由此对武侠文类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本体 历史化 后金庸 经典建构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的经典化”:路径与可能
12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5,共5页
假如历史化是一个神话,那么经典的作家与作品便是这神话中的主人公,也即诸神了,没有诸神的叙事当然不能算是神话。如果文学史是一片天空或一段彩绘,那么经典作品便是天空中的群星,彩绘中的人物肖像。如果“新世纪文学史”可以编织为一... 假如历史化是一个神话,那么经典的作家与作品便是这神话中的主人公,也即诸神了,没有诸神的叙事当然不能算是神话。如果文学史是一片天空或一段彩绘,那么经典作品便是天空中的群星,彩绘中的人物肖像。如果“新世纪文学史”可以编织为一件漂亮的艺术品,甚或一顶皇冠,那么经典作品便是这皇冠上镶嵌的宝石或明珠。所以,一个没有经典作品的文学史终究是毫无价值的空架子,不会有研究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谈文学制度史、文学生产史、社会背景史,也一样可以写出体量恢宏的学术著述,但对于文学史的历史化工作来说,其意义仍然会被质疑。即便是有,也几近变成了“为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真正文学的时代”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中的群星 经典作品 新世纪文学 诸神 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护经典初心 让文学之光照亮影视舞台
13
作者 葛水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5-5,共1页
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影视化改编为经典传播提供了强大助力,然而在娱乐化、碎片化传播语境下,改编领域浮现出值得警惕的历史弱化与虚无化倾向。当前影视传播的一大困境在于对历史的淡化处理。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影视化改编 文学经典 娱乐化 精神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西湖诗的经典性
14
作者 肖瑞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9,共14页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景物都是他驰骋诗思的视点和摅写情感的触角。他与西湖的遇合及相知,是西湖文学史上的一段令人歆羡的佳话。白居易的西湖诗既在题材上拓展新境,又在艺术上创立新格,从而把唐代西湖诗推向巅峰,成为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而凝成这种经典性的主要元素是其艺术上的独创性。从意象的熔铸、画面的调适,到结构的锻造、语言的锤炼,白居易都力图推陈出新,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标新立异、继往开来。其独创性至少包括西湖风光的整体呈现、审美意象的多维重构、诗画融合的深度推进、语言结构的锐意创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西湖诗 经典 视点与触角 集成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种动态化和成长性的行动诗学--第三代诗人经典化问题重释与反思
15
作者 刘波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作为1980年代重要的先锋文学思潮,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激进的出场方式和特殊的文本传播途径,已经在当年及后来的经典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第三代诗人以行动的力量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在更多元的层面强化... 作为1980年代重要的先锋文学思潮,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诗的反叛、激进的出场方式和特殊的文本传播途径,已经在当年及后来的经典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现象。第三代诗人以行动的力量打破了过去单一化的诗歌写作格局,在更多元的层面强化了诗歌的现代意识与先锋精神,从而在青春写作的现场构成了一种行动和成长的诗学。随着第三代诗人的诗歌传播,其诗学的经典化也在刊物发表、选本运作、诗集出版和批评史乃至文学史的评价与定位中获得了逐步确立的可能性。然而,第三代诗人在从行动到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也因其行动大于文本的局限性,引起了很多争议,导致缺乏深度经典化的势能。第三代诗人经典化的落实,最终还是个体诗人通过持续性写作才能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经典 行动诗学 成长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经典座椅视觉偏好差异研究
16
作者 赵立杉 张茜玥 张凯旋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4,共7页
为探索Z世代专业用户群体与非专业用户群体对中外经典座椅的视觉偏好差异,总结归纳其视觉偏好,并从中获得设计启示与指导方法。首先收集整理中外设计史上的经典座椅,将样本进行分类、灰度处理及拉丁方形式排列;其次采用语义感知差异法,... 为探索Z世代专业用户群体与非专业用户群体对中外经典座椅的视觉偏好差异,总结归纳其视觉偏好,并从中获得设计启示与指导方法。首先收集整理中外设计史上的经典座椅,将样本进行分类、灰度处理及拉丁方形式排列;其次采用语义感知差异法,对不同背景用户进行语义差异法评价调查,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获取用户眼动指标数据,对比不同背景用户的语义感知与视觉偏好差异。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不同背景用户均对有靠背有扶手类型的座椅视觉偏好均值较高;有靠背无扶手类型的座椅在语义评价及视觉关注度均值上均存在显著性。本研究通过眼动实验弥补了传统主观评价的不足,增加定量数据支撑,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用户对于座椅外观造型的语义感知度与视觉偏好具有相关性,为座椅造型设计领域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与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实验 Z世代 经典座椅 语义感知 视觉偏好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环境中的文艺经典:意义生产的动态性与共创性
17
作者 苏也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0,共6页
数字媒介的兴起重构了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推动文艺经典的意义生成机制从静态封闭转向动态开放。媒介技术不再仅是文本载体,而是深度介入文学形态的建构,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逻辑,重塑了艺术的感知维度。在此过程中,文艺经典... 数字媒介的兴起重构了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推动文艺经典的意义生成机制从静态封闭转向动态开放。媒介技术不再仅是文本载体,而是深度介入文学形态的建构,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逻辑,重塑了艺术的感知维度。在此过程中,文艺经典的生成呈现三重动态性——文本形态的流动性、阐释主体的复数性、意义网络的延展性,其价值坐标由权威话语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共创。读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批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形成专业批评与大众阐释的对话。现有文学研究需结合媒介理论进行批判性重构,新媒介文艺学揭示出经典建构实质是技术逻辑、主体实践与文化语境的动态博弈,其价值不再固守永恒性而转向流动性。这种转型要求文学研究突破文本中心主义,在共创的、动态的意义网络中重审经典的价值坐标与再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艺 文艺经典 意义生产 跨媒介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经典学习观探赜——以延安学习运动为例
18
作者 高奇 张香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探求真理和指引实践的力量源泉,也是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学好用好经典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必修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知向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经典学习观。在新时代,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观,对于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创新经典著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经典著作的内生动力,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解决中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 经典著作 学习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何阅读经典: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外国文学经典教学
19
作者 王嘉军 肖宁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45,共8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文科无用论”与学科存续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的“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旨在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强调文学作为“人学”的不可替代性以回应这...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面临“文科无用论”与学科存续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的“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旨在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思维,强调文学作为“人学”的不可替代性以回应这一困境。课程以人文主义为主线,聚焦“人性关怀”与“求真意识”两大主题。同时,在教学设计中突破传统的编年体例,以“互文性”来链接经典作品,突出经典间的有机对话与生成性关联。课程倡导“亦师亦友”的阅读态度,既要求学生敬畏经典,又鼓励以共情的方式来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最后,课程还适当引入理论视角,拓展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经典 人文主义 互文性 理论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量子-经典算法的配电网灾后拓扑重构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炜 谢海鹏 +2 位作者 王鹤峰 陈晨 别朝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为及时有效地制定配电网拓扑重构策略以提升负荷快速恢复能力,基于量子计算的优越性,提出混合量子-经典(HQC)算法的弹性配电网灾后拓扑重构方法。首先,构建基于HQC算法的灾后配电网拓扑重构模型,以实现实际场景、优化问题、嵌入算法相... 为及时有效地制定配电网拓扑重构策略以提升负荷快速恢复能力,基于量子计算的优越性,提出混合量子-经典(HQC)算法的弹性配电网灾后拓扑重构方法。首先,构建基于HQC算法的灾后配电网拓扑重构模型,以实现实际场景、优化问题、嵌入算法相应模块在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环境下的协作交互过程。然后,将配电网拓扑重构问题构造为无约束离散优化子问题和有约束连续优化子问题,提出量子退火嵌入式交替方向乘子(QA-ADMM)算法,将离散子问题等效映射成量子可解释的伊辛模型后,部署在D-Wave量子退火计算机中,并与经典计算机中连续子问题迭代求解,采用自适应惩罚因子调节机制加速算法收敛。最后,通过IEEE 14、33、69、123以及改进的205节点的不同规模配电系统,分析验证了QA-ADMM算法的有效性、稳定性与可扩展性。结果表明,惩罚因子、目标函数惩罚项系数、量子退火中采样读取次数会影响所提算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优化问题规模扩大后,所提混合量子-经典算法计算优势更加明显,205节点配电系统算例下,计算效率较经典计算可提升约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配电网 拓扑重构 混合量子-经典算法 量子计算 量子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