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1-828,共8页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年轮室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73±8.50)和(5.48±2.7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15%和3.19%,黑山头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1.31±7.29)和(4.14±3.26)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26%和3.06%。年轮室OC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4月份浓度最小,1月份浓度最大,黑山头OC的月平均浓度1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两个站点EC月平均浓度分布均无明显的特征,两个站点最大浓度均出现在2013年1月。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冬季(19.80±8.53)μg·m-3>秋季(12.83±8.25)μg·m-3>夏季(9.82±2.83)μg·m-3>春季(9.31±3.91)μg·m-3,E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秋季(5.72±3.35)μg·m-3>冬季(5.25±2.61)μg·m-3>夏季(5.21±2.37)μg·m-3>春季(4.89±2.31)μg·m-3。在不同的季节,OC浓度变化比较明显,EC排放相对稳定。乌鲁木齐春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高,并且相关系数较为接近,说明春夏两季OC和EC来源相对简单,来源一致,主要来源于交通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秋冬季相关性较低,说明OC和EC来源复杂,秋冬季进入采暖期,采暖期燃煤燃气增加,排放量增大,排放源结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元素碳 有机碳 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主要经济林树种滞留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佳 田育新 +4 位作者 李锡泉 周小玲 曾掌权 陈建华 韩云娟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树种 pm2.5 颗粒污染物 叶面积 滞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飞灰中细颗粒物(PM_(2.5))的物理化学特性 被引量:42
3
作者 赵承美 孙俊民 +1 位作者 邓寅生 鲁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73,80,共4页
研究了小龙潭电厂燃煤飞灰中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显微结构、颗粒类型以及As,Se,Cd,Pb,Cr和Be等6种微量重金属在不同粒径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燃煤排放的PM2 5以球形颗粒为主,但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非球形颗粒的数量有所增加;多数P... 研究了小龙潭电厂燃煤飞灰中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显微结构、颗粒类型以及As,Se,Cd,Pb,Cr和Be等6种微量重金属在不同粒径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燃煤排放的PM2 5以球形颗粒为主,但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非球形颗粒的数量有所增加;多数PM2 5的表面并不光滑,不同粒径颗粒之间存在逐级吸附的现象;微量重金属As,Se,Cd,Pb和Cr大部分富集在粒径小于2 1μm的细颗粒上,高钙飞灰对As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灰 颗粒物(pm2.5)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2.5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培 谭鹤 +6 位作者 彭克楠 李新新 马倩 霍丽静 张明明 路永刚 帖彦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39,共7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Apo 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8周龄的雄性Apo 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6)和PM2.5组(n=16)两组,...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PM2.5)对Apo 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8周龄的雄性Apo E^-/-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6)和PM2.5组(n=16)两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PM2.5组气管滴注PM2.5的生理盐水混悬液(30 mg/(kg/d)),对照组气管滴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评价小鼠心脏功能;测定全血中的PM2.5浓度,血清中血糖、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降支全动脉油红O染色、主动脉根部MOVAT染色评估斑块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降主动脉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phox和p47phox的水平。结果PM2.5组小鼠全血中重金属成分含量升高(P<0.05),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血糖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增大(P<0.05),IL-6、TNF-α、Lp-PLA2、p22phox和p47phox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PM2.5暴露能够促进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pm2.5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02-2008,共7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采用硫转化率(SOR)、离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年轮室和黑山头PM_(2.5)中总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8.03和65.1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51.21%和33.8%。年轮室各种离子的季节变化明显:SO_4^(2-)、NO_3^-、Cl^-和NH_4^+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a^+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Ca^(2+)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离子,(NH_4)_2SO_4、NH_4HSO_4和NH_4NO_3是乌鲁木齐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可能结合方式。Cl^-和K^+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Ca^(2+)和Mg^(2+)主要来自土壤、二次扬尘和燃煤。乌鲁木齐大气PM_(2.5)中ρ(NO_3^-)/ρ(SO_4^(2-))为0.40,说明目前固定排放源仍然是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同时为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来源分析 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2.5)降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彦 蔺慧文 +3 位作者 朱蓉娜 雒红霞 皇甫辉 王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2.5)对人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间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0、 50、 100、 200、 400、 500、 800、 1000)μg/mL PM2.5处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HNEpC鼻黏膜上皮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2.5)对人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间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0、 50、 100、 200、 400、 500、 800、 1000)μg/mL PM2.5处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HNEpC鼻黏膜上皮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剂量;后续采用(200、 400、 500)μg/mL PM2.5处理HNEpC细胞,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ccludin的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蛋白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0μg/mL PM2.5)相比,各剂量PM2.5处理鼻黏膜上皮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活性均降低,且细胞活性与PM2.5剂量呈负相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200μg/mL PM2.5组,细胞形态及细胞间occludin蛋白分布表达无明显改变; 400μg/mL PM2.5组,细胞形态变为梭形,细胞间隙增宽; 500μg/mL PM2.5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变为长梭形,细胞间隙增宽明显;除200μg/mL PM2.5处理细胞24 h外,其余各组细胞occludin mRNA及蛋白水平均下调,且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PM2.5可降低正常人HNEpC鼻黏膜上皮细胞活性、降低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黏膜上皮 颗粒物(pm2.5) 闭合蛋白(occludin) 胞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气溶胶粒径分布及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 利用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气象局和黑山头2013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期间Grimm180在线监测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气象局和黑山头气溶胶数浓度分布趋势一致,0.25~0.28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最大;整体趋势表现为双峰型,第1峰出现在0.30~0.35μm之间,峰值分别为467.0和455.4 particle·cm^(-3);第2峰出现在4.0~5.0μm之间,峰值较小;粒径小于2.5μm的粒子数占到了粒子总数的99.88%;在粒径0.25~0.45μm范围内冬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45μm范围内秋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高;在粒径0.25~1μm范围内夏季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低,在粒径>1μm范围内冬季数浓度最低;0.25~0.5μm粒径段内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冬>春>夏>秋;0.8~2.5μm之间不同粒径段的粒子占粒子总数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夏>秋>春>冬;PM_(2.5)数浓度小时变化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非采暖期为不太明显的三峰型。(2)观测期间气象局和黑山头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1.77,43.42μg·m^(-3),日平均值超标率分别是30.81%和16.44%。采暖期气象局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呈现单峰,在19:00─21:00出现峰值;黑山头则呈现双峰,在6:00-8:00出现峰值,20:00出现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峰;非采暖期气象局与黑山头PM_(2.5)质量浓度小时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双峰型。两个站点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气象条件是导致PM_(2.5)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数浓度 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颗粒物(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工业区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慧星 关莹 +2 位作者 冯国会 黄凯良 杨婉凝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0-737,共8页
目的研究重工业城市住宅在夏季开窗条件下,室外细颗粒物PM_(2.5)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数值模拟得到细颗粒物PM_(2.5)的质量浓度、速度、温度分布云图及粒子轨迹.方法通过采用气溶胶检测仪对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实... 目的研究重工业城市住宅在夏季开窗条件下,室外细颗粒物PM_(2.5)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数值模拟得到细颗粒物PM_(2.5)的质量浓度、速度、温度分布云图及粒子轨迹.方法通过采用气溶胶检测仪对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实测,使用SPSS软件对测试得到的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进行拟合,并运用FLUENT模拟软件对室内细颗粒物运移及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位于重工业厂矿下风侧交通主干线一侧的A房间的室内与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比值(I/O)小于1,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较大;位于重工业厂矿下风侧小区内部的B房间的I/O大于1,说明受室内细颗粒物染物污的影响较大.并且两房间室内外细颗粒物具有较强的二次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 77、0.941 11.结论室内PM_(2.5)质量浓度随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建立的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相关性模型,可以分析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工业区 颗粒pm2.5 二次相关性 数值模拟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文香 黄凯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52-3354,共3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在2.5μm以下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是近年来备受全球关注的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由于PM2.5形态、组成非常复杂,再加上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几乎可以全部随人的呼吸进入气管、...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在2.5μm以下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是近年来备受全球关注的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由于PM2.5形态、组成非常复杂,再加上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几乎可以全部随人的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进入到肺泡和血液中,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1-2],累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还可造成生殖细胞的生殖毒性,增加癌症的发生率[3]等,每年世界各地将近320万人因PM2.5过早死亡[4],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2012年中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新标准增加了PM2.5和O38 h浓度限值检测指标,这是中国第一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开启了中国PM2.5监测管理的新时代。目前针对PM2.5的研究已是全球热门研究,本文拟对PM2.5来源、理化性质、主要致病机制以及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pm2.5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大气 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动力学 质量标准 血液系统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_(2.5))主要组分模拟溶液对发光细菌的光抑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成华 刘保献 +5 位作者 鹿海峰 张大伟 洪姗姗 刘康 常淼 杜泽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为明确NH_4^+、 NO_3^-、SO_4^(2-)及金属等组分在水溶性提取液对发光细菌的光抑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参照PM_(2.5)样品提取液浓度,模拟配制与3级以上PM_(2.5)样品提取液中主要组分: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相同浓度的溶液,同时选取与PM_(2... 为明确NH_4^+、 NO_3^-、SO_4^(2-)及金属等组分在水溶性提取液对发光细菌的光抑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参照PM_(2.5)样品提取液浓度,模拟配制与3级以上PM_(2.5)样品提取液中主要组分:硫酸盐、硝酸盐、氨盐相同浓度的溶液,同时选取与PM_(2.5)可溶性提取液发光抑制率相关性较强的铅、锌,配制不同浓度级别模拟溶液,测试各单一组分对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率及其混合溶液对发光细菌的联合影响效应。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了混合体系联合影响的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与3~6级PM_(2.5)可溶性提取液中硫酸氨、硫酸氢氨、硝酸氨、硫酸锌和硝酸铅浓度相同的模拟溶液对发光细菌的发光没有抑制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PM_(2.5)主要组分混合体系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硫酸氨、硝酸氨、硫酸氢氨混合溶液中,对发光细菌的光抑制均为硫酸氢氨的独立作用,硫酸锌与硝酸铅的混合体系,锌和铅对发光细菌的联合影响效应表现为协同,硫酸氨、硝酸氨、硫酸氢氨与硫酸锌、硝酸铅的多元混合体系呈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2.5) 联合影响效应 发光抑制率 组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兰州两所医院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昱彤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武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空气污染物 颗粒 pm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林对细颗粒物(PM2.5)的阻滞作用解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浩栋 陈亚静 +5 位作者 李清殿 肖茂 郭慧玲 申卫星 谭亚军 李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的动态变化格局及城市道路林对其的阻滞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何种配置的林带所发挥的防尘抑霾效果最佳。【方法】选取了3种结构共12种配置模式的城市道路林,首先分析了林带内外PM2.5的日动态、年际动态和水平空间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减尘率评价不同模式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最后通过减尘率和小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植被减尘率的可能因素。【结果】PM2.5日动态变化呈早晚高中间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00和18:00,10:00和14:00最低;年动态规律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M2.5在林带内水平空间中的变化规律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季节,林缘至林内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冬季节,林缘至林内25 m处呈递增趋势,在25~30 m处下降且低于林外林缘处。对PM2.5减尘率最高的是乔灌草结构,其次是针阔混交乔木结构,单排乔木结构的减尘率最低;春夏季,12种道路林对PM2.5阻滞率为正值,秋冬季只有A5(针阔混交乔木)、B1~B3(单排乔木)和C2、C3(乔灌草)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小气候因子与PM2.5关系存在季节差异,PM2.5浓度在春秋冬季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P<0.05),春夏季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冬季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林地PM2.5阻滞率在秋季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秋冬季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阻滞率和风速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城市道路林建设中合理增加林带宽度及加大常绿针叶乔木和灌草的比例对于降低PM2.5质量浓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2.5) 城市道路林 配置模式 时空变化特征 阻滞作用 小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2.5复合团聚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海英 张春奇 +2 位作者 刘东 程欢 胡秋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1,共5页
综述了电场联合其他单一方法的复合团聚技术、声场联合其他单一方法的复合团聚技术,分析了不同复合团聚技术方法的实验研究、影响因素以及优缺点,对未来复合团聚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和展望,同时为复合团聚技术的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 颗粒pm2.5团聚 复合团聚技术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相关细颗粒物PM2.5诱导大鼠脾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14
作者 王丹 乔果果 张志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讨交通相关细颗粒物PM2.5免疫损伤机制。方法用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在交通路口采集PM2.5,滤膜浸入去离子水中超声振荡洗脱PM2.5,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PM2.5干粉。雄性SD大鼠气管滴注PM2.5混悬液1.5,6.0和24.0 mg·kg^-1,隔... 目的探讨交通相关细颗粒物PM2.5免疫损伤机制。方法用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在交通路口采集PM2.5,滤膜浸入去离子水中超声振荡洗脱PM2.5,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PM2.5干粉。雄性SD大鼠气管滴注PM2.5混悬液1.5,6.0和24.0 mg·kg^-1,隔天染毒共6次。HE染色观察肺和脾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脾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凋亡细胞核DNA断裂,TUNEL法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测定脾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JNK)和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各PM2.5染毒组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气肿、支气管炎症和肺泡腔萎陷等病变;脾组织红白髓分界不清,结构紊乱,且淋巴细胞密度不同程度降低。电镜观察显示,PM2.56.0和24.0 mg·kg^-1组淋巴细胞核膜断裂,形成大量凋亡小体,并可见胞浆空泡化和染色质边集。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M2.56.0和24.0 mg·kg^-1组大鼠脾细胞核DNA出现梯形条带样改变,且脾细胞凋亡率随PM2.5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M2.56.0和24.0 mg·kg^-1组大鼠脾细胞JN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PM2.524 mg·kg^-1组大鼠脾细胞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交通相关PM2.5可引起脾细胞凋亡,JNK和P38 MAPK信号分子可能与其诱导脾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pm2.5 胞凋亡 C-JUN氨基端激酶 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污染物现状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雪雁 高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9期299-299,301,共2页
阐述了我国及安徽省PM2.5污染现状,分析了PM2.5主要污染源,并提出PM2.5污染防控对策,包括加大监测网布控密度、严控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走绿色经济低碳发展之路等,以期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pm2.5 颗粒污染物 现状 监测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城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132
16
作者 李名升 任晓霞 +1 位作者 于洋 周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为分析中国大陆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2014年开展PM2.5常规监测的161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仅8.1%的城市年评价结果达标,日均质量浓度超标天数占26.6%.夏季及春末、秋初PM2.5污染相对较轻,冬季污... 为分析中国大陆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2014年开展PM2.5常规监测的161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仅8.1%的城市年评价结果达标,日均质量浓度超标天数占26.6%.夏季及春末、秋初PM2.5污染相对较轻,冬季污染较重.PM2.5的日变化曲线呈现不太明显的双峰分布,最低值出现在16:00前后,最高值出现在10:00前后,而凌晨至清晨保持相对较高的污染水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PM2.5污染较重,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污染相对较轻.PM2.5的空间分布与风速、相对湿度、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591,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南方高于北方的格局,时间上除1、2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外,其余月份基本稳定在0.550.6.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宏观上认识中国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格局,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2.5) 时空分布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比值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懿华 段玉森 +4 位作者 高松 魏海萍 沙斐 蔡艳 沈丽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5-1121,共7页
采集了上海城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样品,在对污染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了污染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4日的灰霾过程主要由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二次转化形成,PM2.5占PM10比重超过... 采集了上海城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样品,在对污染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了污染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4日的灰霾过程主要由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二次转化形成,PM2.5占PM10比重超过60%且PM2.5中离子组分含量高.17~19日的浮尘过程中,受北方沙尘影响本市粗颗粒浓度上升,PM2.5所占比重下降,二次离子组分从细颗粒物向粗颗粒物转移且Ca2+浓度上升,同时受到长江三角洲区域秸秆焚烧的影响,细颗粒物中K+,EC和OC含量高.因此,应在控制本地源排放的同时,加强对细颗粒尤其是二次细颗粒污染及其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pm2.5 水溶性离子 碳组分 灰霾 浮尘 秸秆焚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及降雪中的汞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章玮 张晓山 +1 位作者 张逸 权建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PM10及降雪中的汞.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中汞的浓度为024—179ng·m-3,PM10中汞的浓度为038—302ng·m-3,冬季PM25和PM10中汞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汞均以细粒子(≤25... 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PM10及降雪中的汞.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中汞的浓度为024—179ng·m-3,PM10中汞的浓度为038—302ng·m-3,冬季PM25和PM10中汞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汞均以细粒子(≤25μm)为主,冬季细粒子中汞的浓度高是细粒子多且其汞含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夏季则是细粒子中汞的含量高.降雪中汞的浓度在106—162ng·l-1之间,降雪中可溶性汞为总汞的一半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 pm2.5 pm10 大气污染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PM_(2.5)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 被引量:25
19
作者 刘芳盈 丁明玉 +1 位作者 王菲菲 李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4-690,共7页
采用MTS法评价燃煤PM2.5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的细胞毒性.以大同散煤为样品煤,在实验室采用固定源稀释通道采集燃煤PM2.5,提取燃煤PM2.5全颗粒物、无机组分及有机组分,分别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进行染毒,采用MTS法检测P... 采用MTS法评价燃煤PM2.5不同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的细胞毒性.以大同散煤为样品煤,在实验室采用固定源稀释通道采集燃煤PM2.5,提取燃煤PM2.5全颗粒物、无机组分及有机组分,分别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进行染毒,采用MTS法检测PM2.5不同组分对EA.hy92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PM2.5全颗粒物、无机组分及有机组分均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在相同染毒剂量组内,有机组分的活性抑制影响显著高于全颗粒物和无机组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全颗粒物和无机组分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M2.5的来源和组分是影响其细胞毒性的重要因素,燃煤PM2.5不同组分均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内皮损伤是PM2.5致心血管毒性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颗粒 pm2.5 血管内皮 EA.hy926 胞毒性 M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采暖期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程水源 刘超 +3 位作者 韩力慧 李悦 王志娟 田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6-591,597,共7页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来源解析 正矩阵因子分解(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