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向扰动下裂隙砂岩的剪切力学性质与细观演化特征
1
作者 张洁 冯国瑞 +5 位作者 郭军 文晓泽 冯文明 张旭 张亮 DIAS Daniel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3,共16页
为探究裂隙岩体在扰动作用下的剪切力学行为和细观演化特征,开展了恒定作用下裂隙砂岩的直剪试验,采用PFC^(2D)建立了不同裂隙角度离散元模型,分析了法向恒定和扰动作用下试样的剪切强度和破坏特征;基于剪切过程中细观演化规律,揭示了... 为探究裂隙岩体在扰动作用下的剪切力学行为和细观演化特征,开展了恒定作用下裂隙砂岩的直剪试验,采用PFC^(2D)建立了不同裂隙角度离散元模型,分析了法向恒定和扰动作用下试样的剪切强度和破坏特征;基于剪切过程中细观演化规律,揭示了扰动作用下裂隙砂岩的裂纹扩展规律和能量耗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预制裂隙使岩石剪切强度显著降低,两种加载模式下不同裂隙角度的剪切强度降幅分别为9.79%~20.28%和11.12%~16.78%;随着裂隙角度增加,应力–应变曲线斜率降低,剪切强度和峰值位移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角度效应,剪切强度与裂隙角度成三次函数关系;法向扰动削弱了角度效应的影响,使岩石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减弱,破坏提前。②在剪切过程中,岩石内部力链呈现出与荷载方向一致的演化趋势,微裂纹主要从试样两端和预制裂隙两端萌生和发育;微裂纹倾角主要分布在20°~80°,破坏后剪切裂纹占比为78%~81%,扰动作用使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裂纹增多,起裂位移减小,剪切裂纹占比增大。③AE振铃计数的发展可分为平静期、缓增期、爆发期和稳定期,扰动作用下“平静期”较短,且在“缓增期”呈现出阶梯性增长趋势。④扰动作用下的剪切试验,试样失效点的总能量较低;直至试样破坏,大部分输入能都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存在试样中,且在扰动作用下的弹性能显著低于恒定作用下的,降幅达到9.87%~13.94%;扰动使试样储能能力降低,耗散能增加,更容易产生裂纹从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法向扰动 剪切特性 细观演化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加载过程中土体剪切带的细观演化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跃峰 肖志威 赵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9-83,共5页
为揭示土体在加载过程中剪切带的细观演化规律,以陕西宝鸡某原状黄土为对象,进行了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CT技术进行了实时监测扫描,得到不同应变条件下各断面的CT切片。基于CT重建技术分析了试样在受荷条... 为揭示土体在加载过程中剪切带的细观演化规律,以陕西宝鸡某原状黄土为对象,进行了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CT技术进行了实时监测扫描,得到不同应变条件下各断面的CT切片。基于CT重建技术分析了试样在受荷条件下局部裂隙扩展逐渐贯穿形成完整剪切带的过程,推导了CT值与密度的定量关系,发现了等压固结条件下试样的端部约束效应较明显,揭示了不同应变条件下的CT值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峰值强度前试样逐渐压密,在峰值强度后裂隙开始形成,并在接近残余强度时充分发育;各级应变下典型横剖面的局部CT值与密度均呈正态分布,随应变增加波峰位置下降,波形逐渐变宽。研究成果为岩土材料在受力过程的细观演化定量分析中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三轴试验 CT扫描 剪切带 裂隙 细观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显微CT的粘接界面细观损伤演化及变形场分析
3
作者 王玉峰 李高春 +4 位作者 李金飞 竺子翔 袁茂德 李旭 李永强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0-866,共7页
固体火箭发动机粘接界面是其薄弱部位,会发生界面脱湿和内聚破坏等,分析粘接界面细观损伤演化过程是开展发动机失效评估的基础。利用原位加载装置和高分辨显微CT系统,开展了绝热层/衬层/推进剂粘接界面的原位扫描成像试验,获得了其内部... 固体火箭发动机粘接界面是其薄弱部位,会发生界面脱湿和内聚破坏等,分析粘接界面细观损伤演化过程是开展发动机失效评估的基础。利用原位加载装置和高分辨显微CT系统,开展了绝热层/衬层/推进剂粘接界面的原位扫描成像试验,获得了其内部三维显微数字图像,分析了细观损伤模式和演化过程,采用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DVC)对原位拉伸条件下的粘接界面变形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粘接界面中衬层/推进剂附近的变形较其他位置大,当外界应变为6%时,由于颗粒和基体变形的不均匀,导致颗粒与基体界面发生脱湿,产生微孔洞;当外界应变达到20%时,微孔洞聚合导致界面的损伤破坏。DVC方法实现了粘接界面内部位移场和应变场的计算,给出了拉伸过程中粘接界面变形特点和应变分布,衬层/推进剂附近是拉伸过程中的应变集中区,也是损伤破坏发生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粘接界面 细观损伤演化 DV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单轴细观损伤演化特性的CT实时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任建喜 葛修润 +2 位作者 蒲毅彬 马巍 朱元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9-104,共6页
利用最新研制成功的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T)专用岩石三轴试验加载设备,完成了三轴(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得到非常清晰的岩石破坏全过程中从微孔洞被压密... 利用最新研制成功的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T)专用岩石三轴试验加载设备,完成了三轴(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得到非常清晰的岩石破坏全过程中从微孔洞被压密到微裂纹发生、发展、贯通、卸荷破坏等各个阶段的CT图象。引入了初始损伤影响因子及闭合影响系数,建议了一个新的损伤变量。从CT细观试验结果出发,给出了应力损伤门槛值,将准静态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分为5个阶段,得到了岩石损伤演化的初步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这套设备进行岩石细观损伤力学特性的研究是一种创新的方法,CT专用加载设备的研制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细观损伤演化 损伤变量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浓度耦合作用下可溶岩钙芒硝溶浸细观结构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晓琴 于艳梅 +3 位作者 张传达 梁卫国 徐素国 赵阳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0-466,共7页
岩石细观结构通常随外部环境变化而逐渐发展演化,为了研究不同溶浸条件下钙芒硝细观结构演化的规律。通过对特殊的钙芒硝可溶岩在不同温度与浓度溶液中溶蚀过程进行显微CT观测,以孔隙率为表征参数,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中... 岩石细观结构通常随外部环境变化而逐渐发展演化,为了研究不同溶浸条件下钙芒硝细观结构演化的规律。通过对特殊的钙芒硝可溶岩在不同温度与浓度溶液中溶蚀过程进行显微CT观测,以孔隙率为表征参数,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中,4mm×4mm×9mm长方体试样同一截面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条件下钙芒硝均由表及里进行溶解,孔隙发展具有明显的渐进过程;3种浓度条件下,钙芒硝在淡水中的溶浸速度及细观结构演化最快,孔隙率随时间呈线性规律急速增大。在常温淡水溶液中溶浸48h后,钙芒硝的孔隙率较初始孔隙率增大近10倍,而在半饱和与饱和盐溶液中仅增大1~2倍。不同温度条件下,95℃溶液比常温溶液作用下钙芒硝孔隙率演化速率提高了4~5倍。溶浸作用下钙芒硝可溶岩孔隙率演化存在显著温度与浓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芒硝 溶浸开采 显微CT 细观结构演化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和灰度共生矩阵理论研究不同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琳 党发宁 +2 位作者 丁卫华 薛熠 张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7-107,共11页
混凝土CT试验可以通过CT图像记录外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细观损伤演化信息。峰值强度前不同应力阶段同一断面的CT图像所对应的原始数字矩阵中存在细微差异,而这些不能被直观观察到的细微差异正是研究混凝土损伤萌生、演化的关键。为... 混凝土CT试验可以通过CT图像记录外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细观损伤演化信息。峰值强度前不同应力阶段同一断面的CT图像所对应的原始数字矩阵中存在细微差异,而这些不能被直观观察到的细微差异正是研究混凝土损伤萌生、演化的关键。为了深度挖掘数字矩阵中的细微差异信息,文章建立了一套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理论的分析程序来研究混凝土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并分别应用混凝土试件在单轴静力压缩和拉伸荷载作用下的CT试验结果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评估混凝土试件的初始细观损伤分布及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演化过程,预测试件的断裂位置,确定最大损伤断面,而且能通过统计特征值建立细观损伤变量表达式来定量表征细观损伤。不同应力阶段的4个统计特征值(对比度、能量、相关性、同质性)的变化显示静压试件在应力达到峰值强度的96.2%时,试件内部第42-235幅混凝土横断面位置处损伤有明显发育,且这与试件破坏后的裂缝位置一致,静拉试件在峰值强度前其内部细观损伤未见发育,试件破坏后裂缝出现在89-116幅混凝土横断面CT图像之间。另外,混凝土试件破坏前后的CT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对应的彩色热图的对角线分布、峰值个数及带宽与细观损伤发育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CT试验 CT图像 灰度共生矩阵 初始细观损伤 细观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DM推进剂的非线性粘弹损伤本构及其细观损伤演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琪琪 王春光 +2 位作者 张恺宁 李群 郭振宇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了研究新型高能推进剂力学性能,开展了以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为基体,高能固体颗粒为氧化剂的HEDM推进剂非线性粘弹损伤本构研究工作。首先,基于粘弹性本构理论,设定HEDM推进剂的细观损伤分布满足Weibull分布函数,推导其非线性损伤... 为了研究新型高能推进剂力学性能,开展了以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为基体,高能固体颗粒为氧化剂的HEDM推进剂非线性粘弹损伤本构研究工作。首先,基于粘弹性本构理论,设定HEDM推进剂的细观损伤分布满足Weibull分布函数,推导其非线性损伤本构的表达形式;其次,对HEDM推进剂进行应力松弛实验以及单轴拉伸实验,获得其非线性本构的相关材料参数,构建了HEDM推进剂的非线性本构关系;最后,建立了HEDM推进剂的RVE模型,引入内聚力法则对HEDM推进剂的细观损伤演化进行模拟分析,并验证仿真曲线以及理论本构曲线的准确性。研究表明,HEDM推进剂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材料,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明显的双折线形式,构建的非线性本构能较好地描述HEDM推进剂的力学性能,同时HEDM推进剂的细观损伤首先从颗粒的“脱湿”开始,之后基体微裂纹扩展,最终推进剂失效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M推进剂 非线性本构 拉伸实验 细观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结合SiC耐火陶瓷裂纹萌生细观数值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虎 杨自春 +1 位作者 赵爽 孙文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6,152,共6页
将复合球模型导入损伤力学模型中,模拟了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受拉和受压损伤时的细观演化过程;推导了材料损伤参数与界面相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当外加载荷小于材料损伤临界值、介于材料损伤临界值和最大承载值之间时,不论材料承... 将复合球模型导入损伤力学模型中,模拟了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受拉和受压损伤时的细观演化过程;推导了材料损伤参数与界面相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当外加载荷小于材料损伤临界值、介于材料损伤临界值和最大承载值之间时,不论材料承受拉载还是压载,都存在无损伤演化的线弹性阶段和微裂纹扩展区逐渐增大的损伤强化阶段;若应力达到最大承载值后仍继续增大,材料损伤将过渡到损伤局部化阶段,损伤局部化的连续也就是材料宏观裂纹萌生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陶瓷 细观演化 受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的CT实验 被引量:8
9
作者 尹光志 代高飞 +1 位作者 皮文丽 李东伟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6-100,共5页
冲击地压是煤岩体损伤破坏的特殊表现形式 ,为了弄清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利用CT机及其配套专用加载设备 ,进行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动态CT试验 ,得到了单轴荷载作用下各个应力阶段煤岩在从微孔洞压密... 冲击地压是煤岩体损伤破坏的特殊表现形式 ,为了弄清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利用CT机及其配套专用加载设备 ,进行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动态CT试验 ,得到了单轴荷载作用下各个应力阶段煤岩在从微孔洞压密到微裂纹萌生、分叉、发展、断裂、破坏以及峰值后各个阶段清晰的CT图像和CT数。通过对CT数和方差等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了单轴荷载作用下各个应力阶段煤岩的损伤演化规律 ,为从细观尺度探讨微裂纹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损伤 CT试验 细观损伤演化 冲击地压 单轴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纹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面内剪切细观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洪宝 王波 +1 位作者 贾普荣 杨成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1-368,共8页
采用约西佩斯库(Iosipescu)纯剪切试件,研究了平纹编织Si C/Si C和C/Si C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应力-应变行为和细观损伤特性.通过试验获得了材料不同方向上的单调和迟滞应力-应变行为,对比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剪切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材料的剪... 采用约西佩斯库(Iosipescu)纯剪切试件,研究了平纹编织Si C/Si C和C/Si C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应力-应变行为和细观损伤特性.通过试验获得了材料不同方向上的单调和迟滞应力-应变行为,对比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剪切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材料的剪切损伤演化规律受热残余应力水平影响严重.由试件断口电镜扫描结果发现剪切加载状态下桥连纤维承受显著的弯曲载荷和变形,据此提出了纤维弯曲承载机制,并结合裂纹闭合效应分阶段阐释了材料的剪切迟滞环形状.基于材料的剪切细观损伤机制,通过两个损伤变量表征了材料的剪切损伤演化进程,得到了材料的面内剪切细观损伤演化模型.对比发现2D-C/Si C复合材料45?方向基体裂纹的起裂应力明显小于2D-Si C/Si C复合材料,而两者0?/90?方向裂纹的起裂应力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平纹编织 面内剪切 纤维弯曲承载机制 细观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近似法的S-RM细观损伤过程研究
11
作者 章涵 胡新丽 吴爽爽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55-1965,共11页
为了明确土石混合体(S-RM)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基于现场水平推剪试验,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S-RM水平推剪数值实验研究,分析S-RM的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基于傅里叶近似法,提出微裂纹各向异性定量评价方法.根据S-RM变形破... 为了明确土石混合体(S-RM)的细观损伤演化过程,基于现场水平推剪试验,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S-RM水平推剪数值实验研究,分析S-RM的力学特性和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基于傅里叶近似法,提出微裂纹各向异性定量评价方法.根据S-RM变形破坏过程中微裂纹各向异性演化特征,划分了S-RM水平推剪细观损伤阶段,通过分析各细观损伤阶段的裂纹扩展特征及发展规律,揭示了S-RM剪切滑动面形成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微裂纹各向异性程度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而增强,当主裂纹形成后不再有明显变化,微裂纹主要分布在0°~45°与135°~180°;微裂纹的产生主要由于颗粒间的拉应力导致,拉裂纹的各向异性程度明显大于剪切裂纹;土体中微裂纹的贯通导致多条宏观裂纹的形成,由于块石的翻转宏观裂纹逐渐扩展形成一条绕石宏观主裂纹,S-RM沿着主裂纹滑移形成绕石剪切滑动面;滑动面的倾角为34°,与主裂纹倾角和微裂纹在0°~90°的平均角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S-RM) 傅里叶近似法 水平推剪试验 离散元方法 微裂纹 细观损伤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丽辉 周跃进 +2 位作者 张雷鸣 毛东桂 马永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2-229,共8页
为有效控制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矸石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矸石为基材,研发新型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基于聚合物的性能分析选取了3种聚合物,采用PF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矸石充填体模型数值压实试验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 为有效控制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矸石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矸石为基材,研发新型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基于聚合物的性能分析选取了3种聚合物,采用PF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矸石充填体模型数值压实试验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及力链、裂纹演化。采用自制承载压缩装置对不同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进行了瞬时及蠕变压缩特性实验,分析了不同聚合物及不同聚合物掺量对材料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在承载过程中的瞬时与蠕变压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级配的矸石承载压缩率最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最大粒径为40 mm的平均级配矸石充填体抗变形能力最好;不同聚合物的种类及掺量对充填体压实效应影响较大,承载有益效果丁苯乳液>丙烯酸酯>氯丁胶乳;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蠕变性能主要表现为衰减蠕变压缩阶段与稳定蠕变压缩阶段,未出现明显的加速蠕变压缩阶段。丁苯乳液聚合物掺量为0.096 kg时,矸石聚合物充填体的蠕变性能最优。当应力大于10 MPa时,随着加载应力的增加,其瞬时变形和蠕变变形的改变量所占其相应变形的比值则越来越小,矸石聚合物充填材料的蠕变性能较为稳定。该充填材料适用于大多数我国东部400 m以下、地压大于10 MPa的采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材料 矸石聚合物 颗粒级配 细观演化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集料承载力学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科 魏祯 +3 位作者 何祥 周光华 陈登红 张继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7-1097,共11页
为探究矸石集料的承载特性与破裂演化规律,采用液压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与破碎矸石压实装置,开展了不同矸石粒径(0~5,5~10,10~15,15~20,20~25,25~30 mm)、轴向应力(2.5,5.0,7.5,10.0 MPa)、加载速率(0.05,0.10,0.50,1.00 mm/s)影响下... 为探究矸石集料的承载特性与破裂演化规律,采用液压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与破碎矸石压实装置,开展了不同矸石粒径(0~5,5~10,10~15,15~20,20~25,25~30 mm)、轴向应力(2.5,5.0,7.5,10.0 MPa)、加载速率(0.05,0.10,0.50,1.00 mm/s)影响下破碎矸石集料压实试验,研究各因素对矸石集料压缩变形与分形特征的影响;基于PFC^(3D)数值软件建立考虑矸石形状与粒径分布的颗粒流模型,探讨了矸石集料承载过程中能量耗散、力链演化等规律,揭示颗粒形状与粒径级配对矸石集料压实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矸石集料压缩变形分为孔隙压密、结构调整和弹塑性变形3个阶段,随着轴向应力逐渐增大,矸石集料的大颗粒骨架破坏、中等颗粒滑动移位、小颗粒填充孔隙,颗粒间的接触方式由锐角接触转变为钝角或球面接触;不同加载速率下,矸石集料轴向应力与应变呈幂函数分布,轴向应力和加载速率与破碎矸石分形维数呈对数函数关系;相同载荷下大粒径矸石易发生挤压破碎,矸石颗粒克服变形消耗摩擦能,有利于强化整体的摩擦效应;矸石集料的力链长度随载荷的增大逐渐增长,覆盖范围逐渐增大,高应力范围自上而下逐渐扩展,随外载荷的增大,矸石颗粒网状结构断裂失效,岩块发生滑动、移位、重组,小粒径矸石颗粒具有弱化断裂失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集料 力学特性 粒径级配 分形维数 细观结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0-755,共6页
提出了一类混凝土细观损伤物理模型 ,用于解释高性能混凝土在本构层次上的细观损伤演化特征 .建立了混凝土单轴受拉、单轴受压与双轴拉压组合条件下的随机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利用混凝土单轴受拉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实验数据 ,引入随机建... 提出了一类混凝土细观损伤物理模型 ,用于解释高性能混凝土在本构层次上的细观损伤演化特征 .建立了混凝土单轴受拉、单轴受压与双轴拉压组合条件下的随机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利用混凝土单轴受拉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实验数据 ,引入随机建模理论 ,确立了细观损伤单元的极限破坏应变随机场分布参数 .通过与一批高性能混凝土本构关系试验数据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损伤本构关系 细观损伤演化 声发射 随机建模 随机场 受力分析 破坏机理 混凝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amage evolution in splitting test of asphalt mixtures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页开 虞将苗 张肖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28-634,共7页
A methodology was presented rel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asphalt mixtures to their damage behavior. Digital imag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apture the asphalt mixtur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A methodology was presented rel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asphalt mixtures to their damage behavior. Digital imag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apture the asphalt mixtur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amage evolution of asphalt mixture through splitting test. Aggregates were modeled to be linearly elastic, and the mastics were modeled to be plastically damaged. The splitting tes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terial heterogeneity, the properties of aggregates and air void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amage evolution approach. The damage behavior of asphalt mixture considering material heterogeneit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hypothesis of homogeneous materi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numerical analysis for the other micr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asphalt concr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mixture digital image techniques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finite element method damage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