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细菌和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
15
1
作者
黄兰婷
倪浩为
+2 位作者
李新宇
孙波
梁玉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8-1027,共10页
土壤表层及深层的微生物互作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物质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特征,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运用CoNet分析方法,构建上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下层(60~100 cm...
土壤表层及深层的微生物互作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物质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特征,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运用CoNet分析方法,构建上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下层(60~100 cm)土壤细菌、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沿土壤剖面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网络拓扑参数,如连通度、群聚系数和网络密度等均明显增加,表明微生物互作随深度增加而增强。与细菌和真菌界内网络互作特征相反,界间的网络互作随深度减弱。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是影响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关键因素;沿土壤剖面碳对微生物互作的贡献逐渐增加,由上层的3.58%增加到下层的32.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深度
网络
分析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界内互作
界间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共现网络的关键微生物对秸秆还田土壤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邱丽丽
李丹丹
+1 位作者
张佳宝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1-502,共12页
秸秆施用对作物产量影响效应不一致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秸秆施用诱导的土壤关键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丰度变化对产量影响的机理挖掘不够深入有关。选择红壤和黄褐土进行小麦盆栽实验,设置不同秸秆施用水平(S0、S10、S30,分别为0、10、30...
秸秆施用对作物产量影响效应不一致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秸秆施用诱导的土壤关键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丰度变化对产量影响的机理挖掘不够深入有关。选择红壤和黄褐土进行小麦盆栽实验,设置不同秸秆施用水平(S0、S10、S30,分别为0、10、30 g·kg^(-1)土),基于细菌-真菌共现网络评估微生物生态集群、酶活性、化学性质对秸秆施用下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显著提升了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酶(淀粉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但红壤上小麦产量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显著增加,而黄褐土上则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与S0相比,红壤中S10和S30处理的籽粒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升33%~44%和73%~85%,黄褐土中则分别降低22%~25%和55%。共现网络中两个关键生态集群的丰度、酶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共同正效应影响了红壤小麦产量变化,而关键生态集群丰度对黄褐土小麦产量变化有更大的正效应。秸秆施用显著增加了红壤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Aspergillus丰度,显著降低了黄褐土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Bacillus、Burkholderia、Basidiobolus丰度。综上,秸秆施用后红壤中关键有益微生物丰度增加、酶活性增强、化学性质改善叠加作用使小麦产量提升;而黄褐土上小麦产量降低主要与关键有益微生物丰度降低有关,其效应超过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改善。以上结果暗示关键微生物丰度的改变对秸秆还田土壤上作物产量变异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关键微生物
酶活性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关键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9
3
作者
郭伟
周云鹏
+4 位作者
陈美淇
李丹丹
王青霞
周谈坛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4-1146,共13页
秸秆与化肥和鸡粪配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种变化与小麦产量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5个施肥处理:不施化肥+秸秆离田(N0S0)、不施化肥+秸秆还田(N0S)、常规施化肥+秸秆离田(NS0)...
秸秆与化肥和鸡粪配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种变化与小麦产量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5个施肥处理:不施化肥+秸秆离田(N0S0)、不施化肥+秸秆还田(N0S)、常规施化肥+秸秆离田(NS0)、常规施化肥+秸秆还田(NS)和施化肥+秸秆还田+鸡粪替代20%氮肥(NSM),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及关键微生物与小麦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N0S0处理相比,NS0、NS和NSM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升539.20%、611.56%和676.56%,而N0S处理无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均可分成显著不同的3组,分别为N0S0+N0S、NS0以及NS+NSM,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是否施用化肥之间显著不同;相同施用化肥情况下,在是否有施用有机物料之间显著不同。将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导致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是有效磷(AP)、电导率(E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导致不同处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是EC、MBN、ROC、POC、AP和SOC。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两个关键模块(模块1和模块4)与小麦产量变化显著相关。NS+NSM处理提升了模块4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Pir4_lineage、金孢子菌属(Chrysosporium)、无茎真菌属(Acaulium)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它们可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促进养分转化和循环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并显著降低了模块1中与小麦产量负相关的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和Fusicolla的相对丰度,它们为不利于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的植物病原真菌。因此,化肥配施秸秆及化肥配施秸秆和鸡粪利于关键有益微生物增加及病原真菌减少,关键微生物的功能和相对丰度对小麦产量具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关键微生物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细菌和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
15
1
作者
黄兰婷
倪浩为
李新宇
孙波
梁玉婷
机构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8-102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856,416221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9)资助。
文摘
土壤表层及深层的微生物互作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物质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特征,通过16S rRNA和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运用CoNet分析方法,构建上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下层(60~100 cm)土壤细菌、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沿土壤剖面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网络拓扑参数,如连通度、群聚系数和网络密度等均明显增加,表明微生物互作随深度增加而增强。与细菌和真菌界内网络互作特征相反,界间的网络互作随深度减弱。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是影响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关键因素;沿土壤剖面碳对微生物互作的贡献逐渐增加,由上层的3.58%增加到下层的32.67%。
关键词
土壤深度
网络
分析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界内互作
界间互作
Keywords
Soil depth
Network analysis
Bacteria
-
fungi co
-
existence pattern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 and fungi communities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共现网络的关键微生物对秸秆还田土壤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邱丽丽
李丹丹
张佳宝
赵炳梓
机构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楚雄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1-50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311)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3)共同资助。
文摘
秸秆施用对作物产量影响效应不一致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秸秆施用诱导的土壤关键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丰度变化对产量影响的机理挖掘不够深入有关。选择红壤和黄褐土进行小麦盆栽实验,设置不同秸秆施用水平(S0、S10、S30,分别为0、10、30 g·kg^(-1)土),基于细菌-真菌共现网络评估微生物生态集群、酶活性、化学性质对秸秆施用下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显著提升了两种土壤的速效养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酶(淀粉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但红壤上小麦产量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显著增加,而黄褐土上则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与S0相比,红壤中S10和S30处理的籽粒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升33%~44%和73%~85%,黄褐土中则分别降低22%~25%和55%。共现网络中两个关键生态集群的丰度、酶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共同正效应影响了红壤小麦产量变化,而关键生态集群丰度对黄褐土小麦产量变化有更大的正效应。秸秆施用显著增加了红壤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Aspergillus丰度,显著降低了黄褐土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Bacillus、Burkholderia、Basidiobolus丰度。综上,秸秆施用后红壤中关键有益微生物丰度增加、酶活性增强、化学性质改善叠加作用使小麦产量提升;而黄褐土上小麦产量降低主要与关键有益微生物丰度降低有关,其效应超过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改善。以上结果暗示关键微生物丰度的改变对秸秆还田土壤上作物产量变异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关键微生物
酶活性
小麦产量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Bacterial
-
fungal co
-
occurrence network
Key microorganisms
Enzyme activity
Wheat yield
分类号
S154.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关键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9
3
作者
郭伟
周云鹏
陈美淇
李丹丹
王青霞
周谈坛
赵炳梓
机构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4-1146,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71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XDA24020104-2)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3)共同资助。
文摘
秸秆与化肥和鸡粪配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种变化与小麦产量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5个施肥处理:不施化肥+秸秆离田(N0S0)、不施化肥+秸秆还田(N0S)、常规施化肥+秸秆离田(NS0)、常规施化肥+秸秆还田(NS)和施化肥+秸秆还田+鸡粪替代20%氮肥(NSM),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及关键微生物与小麦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N0S0处理相比,NS0、NS和NSM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升539.20%、611.56%和676.56%,而N0S处理无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均可分成显著不同的3组,分别为N0S0+N0S、NS0以及NS+NSM,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是否施用化肥之间显著不同;相同施用化肥情况下,在是否有施用有机物料之间显著不同。将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导致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是有效磷(AP)、电导率(E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导致不同处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是EC、MBN、ROC、POC、AP和SOC。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两个关键模块(模块1和模块4)与小麦产量变化显著相关。NS+NSM处理提升了模块4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Pir4_lineage、金孢子菌属(Chrysosporium)、无茎真菌属(Acaulium)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它们可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促进养分转化和循环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并显著降低了模块1中与小麦产量负相关的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和Fusicolla的相对丰度,它们为不利于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的植物病原真菌。因此,化肥配施秸秆及化肥配施秸秆和鸡粪利于关键有益微生物增加及病原真菌减少,关键微生物的功能和相对丰度对小麦产量具有影响。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细菌-真菌共现网络
关键微生物
小麦产量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Organic fertilizer
Bacterial
-
fungal co
-
occurrence network
Key microorganisms
Wheat yield
分类号
S154.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典型红壤水稻土剖面细菌和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特征研究
黄兰婷
倪浩为
李新宇
孙波
梁玉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共现网络的关键微生物对秸秆还田土壤小麦产量的影响
邱丽丽
李丹丹
张佳宝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秸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关键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郭伟
周云鹏
陈美淇
李丹丹
王青霞
周谈坛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