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罗红燕 蒋先军 +2 位作者 谢德体 李楠 曹良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88-4594,共7页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FPF)... 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真菌生物量 细菌生物量 耕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西北部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洁 时瑶 +1 位作者 宋亮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2-596,共5页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68和6.20 mg/m3。4个季节表层细菌生物量分布均呈现出从辽东半岛近岸区域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春、秋季除浮游植物Chla外各生态因子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夏、冬季与温度、盐度和Chla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西北部 浮游细菌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地沙尘对南海东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瑞 白洁 +2 位作者 高会旺 赵阳国 张晓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7-463,共7页
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海洋异养细菌的意义十分重大。为研究沙尘沉降对于海洋异养细菌的作用过程,于2013年3月对A1、A2两个站位的海水进行了源地沙尘添加培养,探讨大、小两种粒径沙尘对南海东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 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海洋异养细菌的意义十分重大。为研究沙尘沉降对于海洋异养细菌的作用过程,于2013年3月对A1、A2两个站位的海水进行了源地沙尘添加培养,探讨大、小两种粒径沙尘对南海东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海水营养物质的浓度和异养细菌生物量水平较低;而两种沙尘的添加在短期内都可以溶出DOC和DIN,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一部分营养限制;其中小粒径沙尘在短期内溶出的营养物质较多,平均使系统中DOC和DIN浓度增加了0.65倍和0.36倍。添加沙尘后,两个站位的培养系统中异养细菌生物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长,沙尘的单独添加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增长;其短期内,小粒径沙尘的添加使得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增加比原位沙尘更明显;而在添加氮和磷的情况下,两种沙尘的添加并不能明显促进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增长,在长期内甚至起抑制作用。通过对A1在添加两种沙尘7 d前后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培养后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并且群落结构趋于简化,其中小粒径沙尘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两种不同沙尘添加后细菌群落结构的更替情况基本一致,能够利用外源营养的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成为培养结束后的优势菌群,而叶绿体(chloroplast)等自养菌在培养结束后的优势度消失,细菌群落偏向于异养。研究发现源地沙尘能够促进海洋异养细菌生长,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源地沙尘 异养细菌生物量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4
作者 郑天凌 王斐 +1 位作者 徐美珠 洪华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23,共9页
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 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量 ,并研究了细菌对葡萄糖的吸收。结果表明 ,1 .夏季台湾海峡南部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9μgC/(L·h) ,冬季海峡北部各站位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4 7μgC/(L·h) ,比夏季北部海区低约 5 0 %。 2 .夏季各站位表层水有相对较高的细菌生物量 ( 9.97— 2 3.1 6μgC/L)。 3.夏季海峡南部细菌生物量受水团的影响显著 ,冬季北部海区上层水体的生物量比夏季南部海区生物量高 ( 1 1 .40— 2 5 .77μgC/L)。 4.细菌产量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5 .细菌对葡萄糖的最大潜在吸收能力较低 [Vmax=0 .0 0 1 8μgC/(L·h) ],对葡萄糖的周转率 (Tr)为 0 .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细菌产量 细菌生物量 微食物环 夏季 葡萄糖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呼吸抑制技术在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启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21-926,共6页
放线菌酮和链霉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葡萄糖诱导呼吸作用,但抑制效果仅50% 左右。二者的最适用量每克土分别为8~12m g 和4~8m g,培养时间以低于4h 为好。在两个土壤上选择性呼吸抑制方法测定的结果... 放线菌酮和链霉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葡萄糖诱导呼吸作用,但抑制效果仅50% 左右。二者的最适用量每克土分别为8~12m g 和4~8m g,培养时间以低于4h 为好。在两个土壤上选择性呼吸抑制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直接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的结果相当,但是,加入链霉素时,一个粘性土壤的葡萄糖诱导呼吸量不但不被抑制,反而随链霉素加入量的增加,诱导呼吸量增加,是否与其高的粘粒含量有关乃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另还详细地讨论了应用此方法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量 真菌生物量 诱导呼吸抑制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湿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平究 梁川 +3 位作者 陈芳 俞姗姗 周利 张金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47-4759,共13页
土壤细菌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以菜子湖原始湿地、不同退耕年限湿地(3a、7a、11a和21a)和仍耕作油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 土壤细菌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以菜子湖原始湿地、不同退耕年限湿地(3a、7a、11a和21a)和仍耕作油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生物量,探讨它们在退耕还湿后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湿后土壤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酸杆菌门(酸杆菌纲和全噬菌纲)、Nitrospinae(Nitrospinia纲)和硝化螺旋菌门(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先增高后降低;这些参与氮循环的土壤细菌对退耕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关联的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和梭菌纲)和放线菌门(放线菌纲)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在退耕初期(3—7a)上升达到最大,退耕中后期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各类群细菌生物量逐渐升高,亚表层土壤各类群细菌生物量则先降后升再降。水分条件和容重是与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土壤因子,而全氮是与土壤细菌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土壤因子。研究从生态过程视角解析了土壤细菌群落较详细的演变信息及其生态意义,有助于丰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湿 湿地土壤 细菌生物量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可提取性磷脂表征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物量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进才 林庆梅 +3 位作者 郑天凌 李玉桂 黄玉山 谭凤仪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07-412,共6页
应用GC-MS技术,分析了深圳大亚湾大鹏澳及厦门岛南岸海域沿岸几个站位沉积物中可提取性磷脂酯结合态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成份;同时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计数法测定了这些沉积物中细菌的丰度、生物量。结果表明,在这些沉积物中细菌... 应用GC-MS技术,分析了深圳大亚湾大鹏澳及厦门岛南岸海域沿岸几个站位沉积物中可提取性磷脂酯结合态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成份;同时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计数法测定了这些沉积物中细菌的丰度、生物量。结果表明,在这些沉积物中细菌的生物量与磷脂酯结合态脂肪酸的组份(nC16∶0)的含量有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环境生态研究中,可提取性磷脂作为海洋和河口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脂酯结合态 脂肪酸 细菌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诚刚 宁修仁 +2 位作者 蔡昱明 郝锵 乐凤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浮游细菌 细菌生产力 细菌生物量 细菌丰度 南海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侯瑞 白洁 +2 位作者 刘小沙 高会旺 赵阳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108,共6页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分析发现,外源营养物在促进异养细菌生长的也同时也提高了异养细菌的物质转换效率,使异养细菌的异养程度进一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异养浮游细菌 外源营养物 细菌生物量 细菌呼吸速率 细菌比生长速率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季山东南部近岸浮游细菌生态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慧 张喆 +2 位作者 张艳 于庆云 唐学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2-656,共5页
分别于2007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了该海区浮游细菌丰度、生物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溶解氧(DO)、总氮(N)、总磷(P)、硝酸盐(NO3-)、铵盐(NH2+)及活性磷酸盐(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分别于2007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了该海区浮游细菌丰度、生物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溶解氧(DO)、总氮(N)、总磷(P)、硝酸盐(NO3-)、铵盐(NH2+)及活性磷酸盐(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要高于秋季,2个季节近岸细菌数量高于远岸区域;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与温度、DO、总P、NO3-、NH2+及PO4-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上述因子可能是该海域浮游细菌数量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细菌丰度 细菌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流河水库细菌现存量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东升 赵文 +2 位作者 李杰 徐锋 朱莹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本文采用AODC法研究了碧流河水库2008年4~11月水体中细菌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密度变化在6.09×107~13.9×107cell·mL-1之间,平均值为10.4×107±6.30×107cell·mL-1,其中5月份最高,6月... 本文采用AODC法研究了碧流河水库2008年4~11月水体中细菌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密度变化在6.09×107~13.9×107cell·mL-1之间,平均值为10.4×107±6.30×107cell·mL-1,其中5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下游右侧中层(5.32×108cell·mL-1),是其它采样位点测定值的3~10倍,细菌数量水平、垂直分布无规律,细菌总数与高猛酸钾指数呈正相关;细菌生物量为4.94±2.37mg·L-1。杆菌长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杆菌宽与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细菌体积与细菌数量、温度分别呈显著的正、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流河水库 细菌密度 细菌生物量 细菌大小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
12
作者 侯瑞 白洁 +2 位作者 刘小沙 高会旺 赵阳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9,共7页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异养浮游细菌 外源营养物 细菌生物量 细菌呼吸速率 细菌比生长速率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mortar corrosion by an acidophilic sulfur-oxidizing microorganism A.thiooxidans
13
作者 WANG Dong-sheng FENG Chao +4 位作者 GUAN Fang SAND Wolfgang KRISHNAMURTHY Mathivanan WAN Fei ZHANG Rui-y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423-3434,共12页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acidophilic sulfur-oxidizing microorganism(ASOM)Acidithiobacillusthiooxidans(A.thiooxidans)on mortar was investigated for changes of medium and mortar,as well as for weight lossand surfac...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acidophilic sulfur-oxidizing microorganism(ASOM)Acidithiobacillusthiooxidans(A.thiooxidans)on mortar was investigated for changes of medium and mortar,as well as for weight loss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mortar specimens.Weight loss analysis showed that mortar weight was reduced by(15.1±2.2)%after 56 d.Morphological surface analysis of mortar specimens showed weakly structured fibrous substances with2−100μm in size.The pH variations of the mortar surface and medium indicated that biogenic sulfuric acid had beenproduced by A.thiooxidans.The results prove that A.thiooxidans accelerated concrete corrosion and caused concrete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MORTAR CORROSION biogenic sulfuric acid mass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去除氨及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潜力和局限性
14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1,共2页
为了揭示用于改善海水再循环系统水质的臭氧处理的潜力和局限性,我们对臭氧去除海水中的亚硝酸盐,氨,海水溶解性有机物质和总细菌生物量的能力进行了测试,所考虑的方面包括:效率,对pH值的依赖,以及由臭氧生成的有毒氧化物的形成等。
关键词 臭氧处理 亚硝酸盐 有机物质 除氨 再循环系统 细菌生物量 水溶解性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ulfur addition/solids content ratio on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mine tailings by bioleaching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仲兵 廖婷 +3 位作者 刘云国 肖玉 李婷婷 王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40-3545,共6页
The effect of sulfur addition/solids content(SA/SC)ratio on heavy metals(e.g.copper,zinc and lead)obtained from mine tailings by indigenous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was studied,and the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forms o... The effect of sulfur addition/solids content(SA/SC)ratio on heavy metals(e.g.copper,zinc and lead)obtained from mine tailings by indigenous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was studied,and the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forms of heavy metals after bioleaching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ubilization of metals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A/SC ratio,and SA/SC ratio of 2.50 is found to be the best for 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tal solubilization among six SA/SC ratios tested(such as 1.00,1.33,1.50,1.67,2.00 and 2.50)under the chose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pH decreases fast and the maximum solubilizations of copper and zinc are respectively 81.76% and 84.35% while that of lead only reaches 40.36%.After bioleaching,the chemical forms of heavy metals have changed.The metals remained in mine tailings are mainly found in residual fractions,which is harmless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mine tailings sulfur addition solid content heavy met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