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漆艳香 蒲金基 +4 位作者 张欣 陆英 张贺 张辉强 谢艺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4期663-667,共5页
根据黄单孢菌属LuxR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XF/XR,采用同源克隆法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a pv.mangiferaeindicae)中获得了约1.4kb的DNA片段。经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长1422bp含有一个完整... 根据黄单孢菌属LuxR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XF/XR,采用同源克隆法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a pv.mangiferaeindicae)中获得了约1.4kb的DNA片段。经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长1422bp含有一个完整的LuxR同源基因,并命名为XcmR。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XcmR基因完整ORF(开放阅读框)全长765bp,编码25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约为28.2ku和8.9,与GenBank中公布的Xanthomonas属LuxR或AhyR/AsaR氨基酸序列具有86%~99%相似性。系统聚类结果表明,XcmR与来源于柑桔溃疡病菌(X.axonopodis pv.citri)、番茄疮痂病菌(X.c.pv.vesicatoria)、水稻白叶枯菌(X.oryzae pv.oryzae)和甘蓝黑腐病菌(X.c.pv.campest如)的LuxR蛋白聚成一支。NCBI网站蛋白质保守结构域搜索表明,XcmR是LuxR蛋白家族的一员,具有LuxR蛋白相似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 群体感应 XcmR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复配剂对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蒲金基 张贺 +5 位作者 漆艳香 张欣 喻群芳 李小娟 赵丽 刘晓妹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2387-2389,2393,共4页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的复配剂,采用Horsfall法对6种复配剂进行室内增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链霉素与噻菌铜各配比、敌磺钠与中生菌素以1∶4、4∶1配比及噻菌铜与盐酸...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的复配剂,采用Horsfall法对6种复配剂进行室内增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链霉素与噻菌铜各配比、敌磺钠与中生菌素以1∶4、4∶1配比及噻菌铜与盐酸四环素以4∶1、3∶2、2∶3配比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的组合则表现协同或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 复配剂 抑菌效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峰 陈雯雯 +3 位作者 邓江丽 毛清黎 权文利 毛雅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5,共8页
旨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天然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白藜芦醇在农林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j)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白藜芦醇的亚抑菌浓度下,开展了以下实验... 旨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天然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白藜芦醇在农林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j)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白藜芦醇的亚抑菌浓度下,开展了以下实验:(1)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了Xaj生物膜的形成;(2)测定了胞外多糖的产生量;(3)用生物化学方法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上分析了Xaj胞外酶的分泌情况;(4)在swarming培养基上检测了Xaj的运动能力。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Xaj的MIC为20μg/mL,MBC为45μg/mL。在亚抑菌浓度为15μg/mL的条件下,白藜芦醇能够显著抑制Xaj生物被膜的形成;对该菌EPS的产生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Xaj蛋白酶的分泌,对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对纤维素酶的分泌没有影响;对Xaj运动性没有影响。白藜芦醇对核桃黑斑病菌有抑制作用,影响该菌的毒力因子,有望为核桃黑斑病的防治开发出合适的植物源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抑菌效果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祝友朋 韩长志 熊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5-301,共7页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着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是核桃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的分泌蛋白质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着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是核桃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的分泌蛋白质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303、NCPPB1447、Xaj417 7个菌株分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为基础数据,利用蛋白质数据库、PHD、Protscale、TargetP 1.1 Server、SMART等网站在线预测分析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转运肽及保守结构域等性质,明确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分泌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7个菌株520个分泌蛋白质中,分泌蛋白质的理论等电点集中在6.01~7.00,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26.92%;不稳定性系数集中在20.01~40.00,其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63.65%;亲水值小于0的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76.51%,亲水性最强的氨基酸残基中数量最多的是D,所占比例为13.64%,疏水性最强的氨基酸残基中数量最多的是L,所占比例为29.58%;分泌蛋白质均含有无规则卷曲、α螺旋、β折叠、TM(跨膜螺旋)二级结构,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56%、27.17%、26.45%、1.03%;转运肽集中在分泌通路,其所占比例为95.38%;每个菌株平均有16个分泌蛋白质具有保守结构域,所占比例为21.35%。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冗余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分泌蛋白 理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预测及其特性研究
5
作者 覃悦 韩长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7-1296,共10页
【目的】脂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其通过N端脂质结构锚定在膜中,并参与细胞膜结构构建、维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信号转导和转运等过程,同时在维持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危害着我国核... 【目的】脂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其通过N端脂质结构锚定在膜中,并参与细胞膜结构构建、维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信号转导和转运等过程,同时在维持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危害着我国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尚未见其脂蛋白信号肽相关研究报道。【方法】本研究基于11个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LipoP v1.0在线分析程序预测,从而实现对上述细菌中脂蛋白的预测。【结果】上述细菌中总共有1718个脂蛋白,所含脂蛋白范围为148~164个,所占比例为3.62%~4.02%,脂蛋白长度集中在150~450 aa,其中长度在100~200 aa的脂蛋白数量最多,氨基酸组成以丙氨酸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14.4%~14.8%,而天冬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最低。上述菌株所含脂蛋白氨基酸长度较小,推测与脂蛋白较为灵活地实现其行使功能有关;同时,对上述蛋白特性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明确脂蛋白具有1次以上跨膜结构域不多,多数脂蛋白定位在线粒体核胞外,并且在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以及总平均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上述菌株中的脂蛋白在理化性质方面具有趋同的特性,此外,少数蛋白不具有信号肽序列,不属于典型分泌蛋白,具有转运肽的脂蛋白数量较少,且预测可靠性不高。进一步对信号肽切割位点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上述1718个脂蛋白中,A(丙氨酸)所占比例最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3、-2、-1、1、2处,A(丙氨酸)、A(丙氨酸)、C(天冬氨酸)、A(丙氨酸)、P(脯氨酸)的含量最高,且氨基酸的组成在-3和-1割位点上相对比较保守,属于A-X-C类型,即丙氨酸-任意氨基酸-天冬氨酸。最后,通过遗传关系分析发现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序列之间在具有较高同源性以及较近亲缘关系。【结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在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以及转运肽等方面具有趋同性特征,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此外,通过遗传关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与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之间的关系,为深入探索脂蛋白在细菌性黑斑病菌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系统中SPaseI和SPaseII等不同信号肽类型的外泌蛋白在同源关系上、功能类别上是否保守,是否都具有上述研究结果的(种内、种间的)独特生物学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病菌rep-PCR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漆艳香 张贺 +5 位作者 蒲金基 张欣 谢艺贤 陆英 喻群芳 张辉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1,共4页
采用REP、ERIC和BOX引物对22株从海南、四川、广西芒果产区采集的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菌株和1株源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的标准菌株进行rep-PCR分析,并根据DNA指纹特征,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组引物共扩增出463条带,其... 采用REP、ERIC和BOX引物对22株从海南、四川、广西芒果产区采集的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菌株和1株源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的标准菌株进行rep-PCR分析,并根据DNA指纹特征,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组引物共扩增出463条带,其中有30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65.23%。综合分析3组引物组合的指纹图谱数据,以相似系数0.65为阀值时,供试的23株菌株可以分为A和B 2个遗传相似组,其中来自四川米易县的2株菌株与标准菌株ATCC11637聚在A组,而来自海南省、广西省的所有菌株均聚在B组。取相似系数为0.87时,A组群又可分为2个亚组,而B组群则进一步分为6个亚组。研究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和较大的遗传变异,但各遗传聚类组群菌株来源广泛,与地理来源及芒果品种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 遗传多样 REP ERIC B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不同品种(系)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孙俊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8-1060,共3页
选取辽宁地区12个核桃(Juglans regia)主栽品种(系)的两年生嫁接苗,采用5种方法分别接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进行抗病鉴定,并比较各品种(系)苗期抗性差异,同时比较及筛选接种方法。
关键词 核桃(Juglans regia) 细菌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十字花科检疫性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于璇 魏霜 +1 位作者 姜子德 王卫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62-1971,共10页
【目的】人工构建一段随机序列并作为扩增内标(Internal amplification control,IAC)添加进实时荧光PCR体系中,建立含有扩增内标的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 【目的】人工构建一段随机序列并作为扩增内标(Internal amplification control,IAC)添加进实时荧光PCR体系中,建立含有扩增内标的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上述2种检疫性病菌,旨在在提高检测通量的同时,指示PCR假阴性问题。【方法】通过对实时荧光PCR体系中各个引物及探针比例进行优化,从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实际样品检测等多个方面对该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在20.0μL体系中加入1.114×10^(3)拷贝的IAC不影响靶目标的扩增,特异性强,对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菌及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灵敏度分别为6.9×10^(-4)、1.6×10^(-4)ng/μL。应用该方法对52批进口油菜籽和十字花科蔬菜种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以实现上述2种检疫性病菌的快速检测,同时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结论】两种检疫性病菌含IAC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不仅能提高检测准确性而且能防止漏检,在口岸进口种子检疫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引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细菌性黑斑病菌 扩增内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CPP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楠 孙瑞青 +6 位作者 孙宇 夏煜琪 刘志鑫 高庆远 蒲金基 党志国 张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2-1462,共11页
为了探索杧果(Mangifera indica L.)CPP(cysteine-rich polycomb-like protein)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与表达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CPP基因家族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 RT-PCR技术研究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Xanthomonas campestr... 为了探索杧果(Mangifera indica L.)CPP(cysteine-rich polycomb-like protein)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与表达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CPP基因家族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 RT-PCR技术研究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和胶孢炭疽菌(Cg,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过程中杧果CPP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和组织特异性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从杧果基因组中鉴定了10个CPP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保守的CRC结构域,均为不稳定疏水蛋白。与梨、长春花、胡杨、水稻、葡萄和拟南芥等6个物种69个CPP转录因子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分为7个进化分支,杧果的10个CPPs基因分布在5个进化分支中,多和梨的CPP家族成员聚类在一起。qRT-PCR分析表明,在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侵染过程中,MiCPP1和MiCPP2在侵染3 h、6 h、12 h时上调表达;杧果胶孢炭疽菌(Cg)侵染的0~72 h时,MiCPP8呈上调表达,而MiCPP9则为下调表达;为后续开展杧果CPP基因家族成员响应病原菌侵染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qRT-PCR分析表明,MiCPP8在幼叶、花、芽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很高,而MiCPP7在幼叶、花、芽中的相对表达量很低,MiCPP4与MiCPP9在幼叶、花中的相对表达量高而在芽中的表达量却很低,MiCPP6在花中的相对表达量很低,说明杧果MiCPPs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CPP转录因子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菌 杧果胶孢炭疽菌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