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1
作者 赵秀梅 颜敏敏 《上海蔬菜》 2025年第2期38-39,42,共3页
细菌性角斑病是苦瓜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病害,在各个种植区域均有发生。苦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后,叶片和茎蔓会出现软腐现象,瓜条也会腐烂,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菜农的种植效益减少。该文介绍了苦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症状、发... 细菌性角斑病是苦瓜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病害,在各个种植区域均有发生。苦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后,叶片和茎蔓会出现软腐现象,瓜条也会腐烂,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菜农的种植效益减少。该文介绍了苦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并提出种子处理、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及时有效防治苦瓜细菌性角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细菌性角斑病 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 综合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细菌性角斑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控技术
2
作者 张崇林 刘兆勇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3期59-60,62,共3页
杨树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杨树健康和生长的细菌性疾病,主要由特定的细菌病原体引起,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色或棕色的角形斑点,这种病害不仅影响杨树的美观和生长,还导致整棵树的死亡,对林业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系统地介绍了杨树... 杨树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杨树健康和生长的细菌性疾病,主要由特定的细菌病原体引起,表现为叶片出现黄色或棕色的角形斑点,这种病害不仅影响杨树的美观和生长,还导致整棵树的死亡,对林业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系统地介绍了杨树细菌性角斑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控技术,为杨树病害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细菌性角斑病 早期诊断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措施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综合防控策略
3
作者 赵新峰 《果农之友》 2025年第7期139-141,共3页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影响黄瓜产业的主要病害,需要通过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实践表明,通过产前预防、产中调控、产后辅助、生防协同、物理辅助等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基于农业措施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综合防控策略。介绍了黄瓜细菌性角斑...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影响黄瓜产业的主要病害,需要通过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实践表明,通过产前预防、产中调控、产后辅助、生防协同、物理辅助等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基于农业措施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综合防控策略。介绍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综合防控方法,探索黄瓜产业发展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农业措施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芒果抗细菌性角斑病SNP/In Del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思思 王露露 +6 位作者 胡芳丽 何红 柳凤 张国辉 普金安 张翠英 沐云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5,共8页
旨在挖掘与芒果抗细菌性角斑病紧密联系的SNP/InDel位点,以进一步揭示芒果抗细菌性角斑病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机理。试验材料为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热农1号’和高感品种‘凯特’,分别对两个品种接病菌后0d、2d、6d的果皮进行转录组分... 旨在挖掘与芒果抗细菌性角斑病紧密联系的SNP/InDel位点,以进一步揭示芒果抗细菌性角斑病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机理。试验材料为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热农1号’和高感品种‘凯特’,分别对两个品种接病菌后0d、2d、6d的果皮进行转录组分析,以基因组‘红象牙’作为参考,鉴定并分析芒果中SNP/InDel位点的特征。结果表明,‘凯特’和‘热农1号’分别获得32.77Gb和36.83Gb的数据量,每个样本过滤后的Q30均高于90%。将reads比对到芒果参考基因组上,两个品种共检测到1213112个SNP位点,62888个InDel位点,主要分布在内含子区、外显子区、基因间区和基因上下游区域。SNP中转换位点和颠换位点分别为751006个(61.91%)和462106个(38.09%),其中转换型中A->G略多,而A->T在颠换型中占多数;In Del位点插入和缺失分别每个样本平均有18769和25015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全部的SNP和InDel位点所在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分子功能有代谢途径、应答刺激和生物学调控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细菌性角斑病 转录组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 插入缺失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及其定殖规律
5
作者 於浩然 吴婧波 +4 位作者 詹儒林 柳凤 姚全胜 李国平 魏卿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研究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杧果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质粒pBBR1MCS2-Tac-EGFP导入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菌株Xcm003中,通过转化子生长表型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 为研究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在杧果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质粒pBBR1MCS2-Tac-EGFP导入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菌株Xcm003中,通过转化子生长表型和外源基因的PCR鉴定,成功获得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化子Xcm003-EGFP,采用室内刺伤和盆栽苗灌根接种试验,结合组织学观察法,追踪该病原菌在不同杧果器官组织中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杧果果实果皮外层细胞层,随着侵染时间推移,向内层果皮细胞层垂直扩散并定殖,后期病原菌在伤口处大量聚集,出现隆起开裂状病斑。在杧果叶片中,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叶片上表皮细胞层,随后迁移到叶肉细胞间隙,侵染后期,病原菌在气孔和伤口定殖,造成气孔和伤口堵塞,导致接种点出现黑褐色水浸病斑。盆栽苗灌根后发现,该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定殖,入侵杧果根部,但并不扩散至其他杧果组织,不会为害整株幼苗。说明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可在不同杧果组织中定殖,但仅表现为局部侵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 GFP标记 质粒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6
作者 林航航 赵昕宇 +4 位作者 王林惠 陈旭升 万三连 王秋霞 滕春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9-1446,共8页
为探明有效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技术,本研究采用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对三亚市崖州区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植株喷雾和土壤灌根处理评价了几种药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结... 为探明有效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技术,本研究采用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对三亚市崖州区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植株喷雾和土壤灌根处理评价了几种药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致病菌为柑橘黄单胞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ritis pv.mangiferaeindicae。室内毒力试验表明,30%氰烯·丙硫菌唑和25%寡糖·乙蒜素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具有良好的毒力作用,EC_(50)值分别为0.28和0.38 m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株喷雾处理30 d后,50%氯溴异氰尿酸+25%寡糖·乙蒜素混配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仍达到71.02%;土壤灌根处理30 d后,10%丙硫唑+25%寡糖·乙蒜素和50%氯溴异氰尿酸+25%寡糖·乙蒜素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分别为87.68%和85.57%。本研究结果为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 分离鉴定 毒力测定 叶面喷雾 土壤灌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晓娟 马永强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筛选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分别选用3种药剂对这两种病害进行试验,测定药效。结果表明: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施药后防效分别是97.49%和96.16%,且... 为筛选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分别选用3种药剂对这两种病害进行试验,测定药效。结果表明: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施药后防效分别是97.49%和96.16%,且对黄瓜安全无药害,可作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药剂推广使用;三唑酮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92.37%,阿米西达次之,防效为83.75%,两种药剂均不产生药害,在实际生产中,三唑酮与阿米西达可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 白粉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8
作者 梁理论 田禾 《西北园艺》 2024年第8期31-32,共2页
西咸新区草莓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是西安地区草莓生产发源地,现有面积5300余亩,草莓产品曾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但由于多年连作,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生较重(2020年大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西咸新区草莓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是西安地区草莓生产发源地,现有面积5300余亩,草莓产品曾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但由于多年连作,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生较重(2020年大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规律,总结了综合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细菌性角斑病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吉光 陈璐 +2 位作者 张管曲 胡小平 王保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3-187,共5页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陕西的危害严重,发病率在50%以上。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证病律从杨凌地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标样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香...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陕西的危害严重,发病率在50%以上。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证病律从杨凌地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标样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estrain)CP001。初步确定适合丁香假单胞杆菌CP001菌株生长的最佳pH为6~8,最适温度为2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丁香假单胞杆菌 病原菌鉴定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大智 詹儒林 +3 位作者 柳凤 李国平 赵艳龙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5-593,共9页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叶片组织浸出液的电导率,并观测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结果】病原菌在改良的Marcus培养液和罹病组织中均能产生6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较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β-葡萄糖苷酶次之,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较低。病原菌接种杧果叶片后,6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在病菌侵染前期(0-4 d),PMG接种后2 d达到最大活性高峰,酶活值为8.470 U·mg^-1,以未含致病菌株的培养基接种杧果叶片作为对照,此时接种处理酶活值是对照的3.805倍;β-葡萄糖苷酶接种后4 d酶活性值最大,为15.190 U·mg^-1,是对照的4.388倍。在病菌侵染后期(4-14 d),Cx、PG、PMTE和PGTE均在接种后的10 d达到最高峰,酶活性值分别为25.941、14.605、0.009、0.014 U·mg^-1,是对照的2.672、14.634、12.571和4.121倍,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对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此外,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具有浸解作用,且浸解损伤程度与酶浓度成正比。【结论】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的入侵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果胶酶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最早分泌并起作用,纤维素酶主要降解次生壁,致病作用发生在后期,并且果胶酶比纤维素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细胞壁降解酶 酶活 致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孔维文 李云龙 +4 位作者 王敬琦 刘婷婷 陈南 金一 何晓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5,共6页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为黄瓜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害,其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型。目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于PMA染料能够区分细胞死活的特性将其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1)通过比对分析Gen Bank中该菌种不同...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为黄瓜常见的一种细菌病害,其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型。目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于PMA染料能够区分细胞死活的特性将其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1)通过比对分析Gen Bank中该菌种不同株的gap1基因序列,找出gap1基因的保守区并根据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Dxf1和Dxr1,以其他5种非丁香假单胞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只有丁香假单胞菌有扩增曲线,证明引物非常特异。(2)以gap1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其克隆载体,将克隆载体导入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培养,使其大量复制。再将质粒提取,以提取的质粒作为标准品,根据其浓度将其稀释为5×101-5×107 7个梯度绘制标准曲线,获得的扩增效率为96.6%,并做组内重复和组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在2%内,证明标准曲线重复性良好。(3)将构建好的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得到的Ct值为27.99,根据标准曲线所得的起始模板与Ct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公式,检测到100 mg患病叶片中含有的菌体为7.69×102拷贝。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鉴定并检测实际样品中的活的致病菌的数量,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PMA-qPCR 丁香假单胞菌 检测 有活力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叶片细菌性角斑病侵染初期cDNA文库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关君 王丽娟 +1 位作者 秦智伟 孟令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42-1048,共7页
文章以接种细菌性角斑病原菌48h的抗病品种‘D0462’黄瓜叶片为材料,构建了黄瓜叶片cDNA文库,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为0.45~2.1kb之间,平均长度为1kb。随机选取2966个克隆进行测序,共拼接出2352个假定独立转录本(TUTs),其中包括282个重叠群(... 文章以接种细菌性角斑病原菌48h的抗病品种‘D0462’黄瓜叶片为材料,构建了黄瓜叶片cDNA文库,文库插入片段大小为0.45~2.1kb之间,平均长度为1kb。随机选取2966个克隆进行测序,共拼接出2352个假定独立转录本(TUTs),其中包括282个重叠群(Contigs),2070个单拷贝EST(Singlets)。经BlastX分析共获得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基因1848个,无序列相似性新基因504个。文库中含有大量防御/抗病基因,如金属硫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泛素、β-1,3-葡聚糖酶、锌指蛋白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这些基因很可能参与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叶片 CDNA文库 细菌性角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现行推广黄瓜品种及种质资源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柏壮 李莹 +2 位作者 张艳菊 秦智伟 周秀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9X期72-80,共9页
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对我国现行推广的222个黄瓜品种和5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细菌性角斑病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22个黄瓜栽培品种中,3个品种D07194(金满田黄瓜)、D07207(绿丰园8号青瓜)和D07251(新津春4)表... 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对我国现行推广的222个黄瓜品种和5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细菌性角斑病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22个黄瓜栽培品种中,3个品种D07194(金满田黄瓜)、D07207(绿丰园8号青瓜)和D07251(新津春4)表现为高抗,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4%;56个品种表现为抗病,125个品种表现为中抗,30个品种表现为感病,8个品种表现为高感。从52份黄瓜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3份高抗细菌性角斑病的材料,分别为D0618、C05-056、F02-07.04、C05-36、D0327、C04-02、D0463、D0435-3、D0328、D0462、D2009-1、129和北进,未发现对细菌性角斑病免疫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人工接种鉴定 抗病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唑与溴菌腈对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协同作用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火春 张静 +2 位作者 朱发娣 闫超 冯岗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38,共4页
测定了丙硫唑和溴菌腈对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唑与溴菌腈对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EC50值分别为2.869和0.206μg/mL,当质量比为1∶2混配时毒力增效作... 测定了丙硫唑和溴菌腈对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唑与溴菌腈对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EC50值分别为2.869和0.206μg/mL,当质量比为1∶2混配时毒力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1.595,其EC50值为0.187μg/mL;二者以75 g/hm^2与150 g/hm^2(有效成分质量比1∶2)进行田间桶混处理15 d,防效达80%以上,显著高于单剂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唑 溴菌腈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 杀菌活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和甜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鉴定及药敏测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金潜 徐兴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2期68-70,共3页
从黄瓜和甜瓜上分离到的细菌性角斑病H_1,H_2和T_1,T_4菌株,经致病性测定、革兰氏染色、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均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属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药敏测定表明,此4菌株对波尔多液、链霉素、敌克松、代森锰锌... 从黄瓜和甜瓜上分离到的细菌性角斑病H_1,H_2和T_1,T_4菌株,经致病性测定、革兰氏染色、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均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属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药敏测定表明,此4菌株对波尔多液、链霉素、敌克松、代森锰锌、细菌灵(CT)等均有较大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甜瓜 细菌性角斑病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致病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大智 詹儒林 +3 位作者 柳凤 赵艳龙 何衍彪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3-734,共12页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细菌性角斑病 毒素 酶活 致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下的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令波 刘关君 +2 位作者 李淑敏 徐丹丹 秦智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0,共6页
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是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小分子脂类结合蛋白,具有抗菌防御功能。分析黄瓜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基因nsLTP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对其应用于黄瓜等农作物转基因工程,增强作物抗病... 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是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小分子脂类结合蛋白,具有抗菌防御功能。分析黄瓜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基因nsLTP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对其应用于黄瓜等农作物转基因工程,增强作物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黄瓜叶cDNA文库中,获得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cDNA序列,命名为CsnsLTP;该基因全长566 bp,编码12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N端信号肽,具有nsLTP家族共有的典型保守区域,属nsLTP家族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nsLTP在黄瓜叶中有表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下,该基因在黄瓜叶中表达增高,并随浸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明显受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诱导,推测该基因在抵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非特异脂质转移蛋白 细菌性角斑病 序列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五十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多样性与综合防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焕玲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25,I0005,共4页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就有了发生记载,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和北京郊区的大发生,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上人们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叶片上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就有了发生记载,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和北京郊区的大发生,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上人们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叶片上的多角形病斑,对茎部和果实上的症状认识不清。近年来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气候条件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 综合防治 症状 多样 博士 北京郊区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兆良 袁忠林 罗兰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07-111,共5页
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 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当浓度为400 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61.7%~63.1%和57.1%~65.0%。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杀菌剂 MIC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菌后的生理代谢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磊 詹儒林 +4 位作者 柳凤 李国平 赵艳龙 常金梅 何衍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67-72,共6页
为探讨杧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与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以感抗杧果品种红杧6号(抗病品种)、贵妃杧(感病品种)为材料,采用刺伤接种法,测定杧果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 为探讨杧果对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与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以感抗杧果品种红杧6号(抗病品种)、贵妃杧(感病品种)为材料,采用刺伤接种法,测定杧果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杧果受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侵染后,其体内O2-·、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MDA、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抗性呈负相关。X.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侵染杧果后,O2-·、H2O2、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杧果抗性密切相关,初步确定为抗性生理指标,可作为该病防控与育种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细菌性角斑病 生化物质 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