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0
篇文章
<
1
2
…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黑龙江地区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
1
作者
王琳
张慧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9-12,共4页
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
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可杀得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已达不到防治指标要求。在田间进行施药试验显示40%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3次后的第3 d调查显示,防治效果达到77.2%,施药后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好于其它处理。3%中生菌素、90%新眚霉素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达到74.4%和74.2%,而且生物制剂具有无毒,无化学残留的特点,对人、植物、环境都有安全性。而6%春雷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防效较差,防治效果为66.1%和65.3%。3000亿孢子/g荧光假单胞杆菌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54.4%。生物制剂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与40%喹啉铜悬浮剂联合使用,用于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2
作者
季梦婷
陈长江
+3 位作者
朱玲
詹梦琳
肖顺
蔡学清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7-1106,共10页
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
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6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为病原菌。菌株在N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微隆起。细菌菌体呈短杆状,极生1~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对菌株开展的27项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对照菌株——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DC3000菌株一致,在金氏B(KB)培养基平板上可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过氧化氢酶反应和淀粉水解的测试结果为阳性,精氨酸双水解、硝酸钾还原反应、吲哚反应、果聚糖利用和氧化酶反应的测试结果为阴性,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为葡萄糖、甘露醇、丙二酸钠和丙三醇。基于16S rDNA序列,及gyrB、rpoD和cts的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yringae pv.syringae)聚为一支。综上,将分离到的细菌菌株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多粘芽孢杆菌WP防治油麦菜细菌性叶斑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红明
杨制业
+1 位作者
何开彩
麻纯文
《云南农业》
2024年第2期79-81,共3页
在生菜主产区选用生物农药50亿CFU/g多粘芽孢杆菌WP开展药效试验,以探索最佳施用量,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多粘芽孢杆菌WP随施用量的增加防效提高,极显著提高至92.59%;1 500倍液3次药后7 d防效比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液极...
在生菜主产区选用生物农药50亿CFU/g多粘芽孢杆菌WP开展药效试验,以探索最佳施用量,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多粘芽孢杆菌WP随施用量的增加防效提高,极显著提高至92.59%;1 500倍液3次药后7 d防效比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液极显著提高,750倍液防效与1.5%噻霉酮As防效差异微小,并且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与其他生物农药轮换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芽孢杆菌
细菌性叶斑病
防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RPA检测技术
被引量:
19
4
作者
魏梅生
田茜
+2 位作者
赵文军
李桂芬
孔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从10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3个参试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株。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为75fg/μL,与PCR凝胶电泳相当。该方法扩增核酸时间短、效率高、对设备的要求低,适合于基层简易实验室的快速检测。本文为该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等温扩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
16
5
作者
严婉荣
肖敏
+3 位作者
赵志祥
陈圆
符尚娇
肖彤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5-209,共5页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
杀菌剂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采用16S rDNA鉴定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
被引量:
10
6
作者
李亚利
贾迎春
+2 位作者
蒲崇建
杨成德
陈秀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68,共4页
从甘肃河西、新疆阿勒泰甜瓜上分离获得的2株致病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序列同源性比较,结合病原菌落培养性状、菌体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等,初步确定当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
从甘肃河西、新疆阿勒泰甜瓜上分离获得的2株致病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序列同源性比较,结合病原菌落培养性状、菌体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等,初步确定当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et 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致病
性
测定
16S
rDNA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咖啡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
4
7
作者
白学慧
周丽洪
+3 位作者
胡永亮
姬广海
李锦红
张洪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742,共5页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性。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ITS序列分析(NCBI acc. no. JX876899),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arc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
BIOLOG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寄主范围测定
被引量:
8
8
作者
李亚利
贾迎春
+2 位作者
蒲崇建
薛莉
陈秀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报道了近年来在甜瓜种植中发生严重且分布广泛的甜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对所分离到的病原菌(Ps1,Ps2)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测定,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发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除能侵染葫芦科植物西瓜、黄瓜、甜瓜、西葫芦、苦瓜、冬...
报道了近年来在甜瓜种植中发生严重且分布广泛的甜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对所分离到的病原菌(Ps1,Ps2)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测定,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发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除能侵染葫芦科植物西瓜、黄瓜、甜瓜、西葫芦、苦瓜、冬瓜、瓠瓜、丝瓜等外,还能侵染番茄、玉米、茄子、辣椒、菜豆等非葫芦科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致病
性
接种
寄主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上升中的玉米病害
被引量:
5
9
作者
张小利
王晓鸣
何月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8,共5页
2003-2008年,从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材料,先后分离并保存了187株病原物,根据病原物在NA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可将病菌分为黄色圆形菌落、白色圆形菌落和乳白色不规则形菌落3类。根据调查数据和初步研究结果,...
2003-2008年,从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材料,先后分离并保存了187株病原物,根据病原物在NA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可将病菌分为黄色圆形菌落、白色圆形菌落和乳白色不规则形菌落3类。根据调查数据和初步研究结果,将目前我国发生的玉米细菌性叶斑病归纳为4种主要症状类型:枯死斑型、褪绿斑型、条斑型和褐斑型。鉴于我国玉米细菌性叶斑病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玉米生产具有潜在威胁,本文对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提出了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菌性叶斑病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
4
10
作者
黄江华
曾永三
游春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25,I0001,共3页
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及感病品种的推广,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丽格海棠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介绍了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田间和室内识别诊断方法,以及具体防治关键技术。
关键词
丽格海棠
细菌性叶斑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超分支滚环扩增快速检测技术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念武
王婷
+1 位作者
沈建国
胡方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4,122,共6页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菌
超分支滚环扩增
锁式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加工型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
2
12
作者
盛强
罗明
张祥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77,共5页
由黄褐假单胞Pseudomonas fulva侵染引起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近期在新疆北疆加工辣椒生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为评估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调查,鉴定了生产中13个主栽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
由黄褐假单胞Pseudomonas fulva侵染引起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近期在新疆北疆加工辣椒生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为评估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调查,鉴定了生产中13个主栽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细菌性叶斑病均无免疫性,但不同辣椒品种对辣椒叶斑病抗性差异较大,‘改良佳线1号’和‘丰力红冠’为抗病品种;‘佳线4号’、‘新丰6号’、‘秦椒王’、‘陕早红’、‘宝丰2号’为耐病品种;‘红安6号’、‘朝天椒’为感病品种,高感品种为‘金塔’、‘铁皮椒’、‘红龙13’和‘超级韩国甜椒’。研究结果为辣椒的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加工辣椒
抗病
性
鉴定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
1
13
作者
符贤英
谭志琼
+2 位作者
宋卡魏
王晓娟
张荣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62-64,共3页
描述了海南省姜种植地发生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Ren et Fang 1981)Br...
描述了海南省姜种植地发生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Ren et Fang 1981)Bradbury 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
1
14
作者
张慧丽
张建成
+2 位作者
顾建锋
徐瑛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8-199,201,共3页
[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
[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其综合风险值R为2.18,具有高度危险性。[结论]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品红
细菌性叶斑病
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种农药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
1
15
作者
梁萍
韦广天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46-46,共1页
:用 4种药剂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 (Pseudomonassyringae)进行防治试验 ,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增长率及防治效果 ,结果为 :5 3 .8%可杀得 10 0 0倍的防治效果最好 ,为 87.1%;2 5 .9%植保灵 5 0 0倍防效为 79.7%,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 5 ...
:用 4种药剂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 (Pseudomonassyringae)进行防治试验 ,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增长率及防治效果 ,结果为 :5 3 .8%可杀得 10 0 0倍的防治效果最好 ,为 87.1%;2 5 .9%植保灵 5 0 0倍防效为 79.7%,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 5 0 0倍为 73 .6%,2 0 %叶青双 667倍为 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药效试验
扶桑
细菌性叶斑病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条件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
1
16
作者
高振江
彭秀芝
+2 位作者
张冬梅
郭小军
王晓燕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年第3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症状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
3
17
作者
陈勇兵
胡丽秋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23-124,共2页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8.91%、61.83%、63.22%,第2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4.44%、72.06%、76.28%。同时在试验过程中,20%噻菌铜SC各剂量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噻菌铜SC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噻唑锌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试验
被引量:
1
18
作者
冷鹏
董慧颖
+2 位作者
范永强
张永涛
刘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125-1126,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后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50%和67.5%。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噻唑锌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及防治
被引量:
4
19
作者
杜广平
张立仁
《植物医生》
2006年第3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大豆
防治
发生面积
直接经济损失
栽培作物
种植面积
常见病害
生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
2
20
作者
高振江
郭引弟
池禧
《长江蔬菜》
1999年第8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叶斑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黑龙江地区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
1
作者
王琳
张慧
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出处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9-12,共4页
基金
“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CARS-24-G-05)。
文摘
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可杀得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已达不到防治指标要求。在田间进行施药试验显示40%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3次后的第3 d调查显示,防治效果达到77.2%,施药后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好于其它处理。3%中生菌素、90%新眚霉素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达到74.4%和74.2%,而且生物制剂具有无毒,无化学残留的特点,对人、植物、环境都有安全性。而6%春雷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防效较差,防治效果为66.1%和65.3%。3000亿孢子/g荧光假单胞杆菌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54.4%。生物制剂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与40%喹啉铜悬浮剂联合使用,用于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
药效
Keywords
Bacterial leaf spot of pepper
Pepper
Medicinal effect
分类号
S436.418.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2
作者
季梦婷
陈长江
朱玲
詹梦琳
肖顺
蔡学清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福建天禾绿宝农资有限公司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7-1106,共10页
基金
福建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与土肥岗位(闽农科教[2023]16号)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KTP19128A,KTP21267A)。
文摘
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6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为病原菌。菌株在N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微隆起。细菌菌体呈短杆状,极生1~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对菌株开展的27项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对照菌株——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DC3000菌株一致,在金氏B(KB)培养基平板上可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过氧化氢酶反应和淀粉水解的测试结果为阳性,精氨酸双水解、硝酸钾还原反应、吲哚反应、果聚糖利用和氧化酶反应的测试结果为阴性,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为葡萄糖、甘露醇、丙二酸钠和丙三醇。基于16S rDNA序列,及gyrB、rpoD和cts的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yringae pv.syringae)聚为一支。综上,将分离到的细菌菌株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关键词
无花果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Keywords
Ficus carica bacterial leaf spot diseas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分类号
S432.42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粘芽孢杆菌WP防治油麦菜细菌性叶斑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红明
杨制业
何开彩
麻纯文
机构
昆明市呈贡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涉农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出处
《云南农业》
2024年第2期79-81,共3页
文摘
在生菜主产区选用生物农药50亿CFU/g多粘芽孢杆菌WP开展药效试验,以探索最佳施用量,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多粘芽孢杆菌WP随施用量的增加防效提高,极显著提高至92.59%;1 500倍液3次药后7 d防效比6%春雷霉素WP 1 000倍液极显著提高,750倍液防效与1.5%噻霉酮As防效差异微小,并且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与其他生物农药轮换施用。
关键词
多粘芽孢杆菌
细菌性叶斑病
防效试验
分类号
S4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RPA检测技术
被引量:
19
4
作者
魏梅生
田茜
赵文军
李桂芬
孔君
机构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疫研究所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基金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007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1B02)
文摘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从10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3个参试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株。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为75fg/μL,与PCR凝胶电泳相当。该方法扩增核酸时间短、效率高、对设备的要求低,适合于基层简易实验室的快速检测。本文为该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等温扩增
检测
Keywords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分类号
S436.4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
16
5
作者
严婉荣
肖敏
赵志祥
陈圆
符尚娇
肖彤斌
机构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5-209,共5页
基金
海南省科学事业费项目(KYYS-2014-3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9B06)
文摘
2012-2015年,在海南省辣椒主产区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叶斑病,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选用8种杀菌剂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病原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其中6种药剂对该病原有抑菌效果,效果最好的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次之,2%春雷霉素水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没有抑菌效果,不同药剂之间或同一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抑菌效果差异较大。病原鉴定和药剂筛选可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
杀菌剂
药剂筛选
Keywords
pepper bacterial leaf spot
pathogenic bacteria
bactericide
bactericide screening
分类号
S436.418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采用16S rDNA鉴定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
被引量:
10
6
作者
李亚利
贾迎春
蒲崇建
杨成德
陈秀蓉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甘肃省植保植检总站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68,共4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CS042-B41-011)
文摘
从甘肃河西、新疆阿勒泰甜瓜上分离获得的2株致病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序列同源性比较,结合病原菌落培养性状、菌体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等,初步确定当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et al.]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致病
性
测定
16S
rDNA鉴定
Keywords
bacterial leave spot
pathogenicity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16S rDNA
分类号
S436.421.69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咖啡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
4
7
作者
白学慧
周丽洪
胡永亮
姬广海
李锦红
张洪波
机构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中心
出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742,共5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No.200903024-01)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No.2011FZ308)
文摘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性。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ITS序列分析(NCBI acc. no. JX876899),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arcae)。
关键词
咖啡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
BIOLOG
ITS
Keywords
Coffea arabica
Bacterial bligh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Pseudomonas syringae pv.garcae
Biolog
ITS
分类号
S432.1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寄主范围测定
被引量:
8
8
作者
李亚利
贾迎春
蒲崇建
薛莉
陈秀蓉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甘肃植保植检总站
出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CS042-B41-011)
文摘
报道了近年来在甜瓜种植中发生严重且分布广泛的甜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对所分离到的病原菌(Ps1,Ps2)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测定,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发现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除能侵染葫芦科植物西瓜、黄瓜、甜瓜、西葫芦、苦瓜、冬瓜、瓠瓜、丝瓜等外,还能侵染番茄、玉米、茄子、辣椒、菜豆等非葫芦科植物.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致病
性
接种
寄主范围
Keywords
bacterial leave spot
pathogenicity
inoculation
host plant
分类号
S432.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上升中的玉米病害
被引量:
5
9
作者
张小利
王晓鸣
何月秋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8,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8A06-05)
文摘
2003-2008年,从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材料,先后分离并保存了187株病原物,根据病原物在NA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可将病菌分为黄色圆形菌落、白色圆形菌落和乳白色不规则形菌落3类。根据调查数据和初步研究结果,将目前我国发生的玉米细菌性叶斑病归纳为4种主要症状类型:枯死斑型、褪绿斑型、条斑型和褐斑型。鉴于我国玉米细菌性叶斑病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玉米生产具有潜在威胁,本文对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
玉米
细菌性叶斑病
调查
Keywords
maize
bacterial leaf spot
investigation
分类号
S435.13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432.42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
4
10
作者
黄江华
曾永三
游春平
机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4-25,I0001,共3页
基金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粤农[2009]380号)
文摘
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及感病品种的推广,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丽格海棠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介绍了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田间和室内识别诊断方法,以及具体防治关键技术。
关键词
丽格海棠
细菌性叶斑病
防治
分类号
S436.8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超分支滚环扩增快速检测技术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念武
王婷
沈建国
胡方平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4,122,共6页
基金
国家质检总局项目(20011K1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463)
福建省发改委项目(KY0030060)
文摘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菌
超分支滚环扩增
锁式探针
Keywords
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hyperbranch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padlock probe
分类号
S436.4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加工型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
2
12
作者
盛强
罗明
张祥林
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农林有害生物监测与安全防控重点实验室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77,共5页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1154106)
新疆农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xjaucxy-yjs-20141031)
文摘
由黄褐假单胞Pseudomonas fulva侵染引起的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近期在新疆北疆加工辣椒生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为评估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调查,鉴定了生产中13个主栽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细菌性叶斑病均无免疫性,但不同辣椒品种对辣椒叶斑病抗性差异较大,‘改良佳线1号’和‘丰力红冠’为抗病品种;‘佳线4号’、‘新丰6号’、‘秦椒王’、‘陕早红’、‘宝丰2号’为耐病品种;‘红安6号’、‘朝天椒’为感病品种,高感品种为‘金塔’、‘铁皮椒’、‘红龙13’和‘超级韩国甜椒’。研究结果为辣椒的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加工辣椒
抗病
性
鉴定
种质资源
Keywords
pepper bacterial leaf spot
processing pepper
resistance evaluation
germplasm
分类号
S436.418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
1
13
作者
符贤英
谭志琼
宋卡魏
王晓娟
张荣意
机构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62-64,共3页
基金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Hj200626)
文摘
描述了海南省姜种植地发生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Ren et Fang 1981)Bradbury 1986〕。
关键词
姜
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Keywords
Zinbier officinale Roscoe
bacterial leaf spot
pathogenic 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S432.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
1
14
作者
张慧丽
张建成
顾建锋
徐瑛
李斌
机构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8-199,201,共3页
基金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资助项目(甬K14-2008)
文摘
[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其综合风险值R为2.18,具有高度危险性。[结论]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一品红
细菌性叶斑病
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Keywords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oinsettiicola
Risk analysis
Risk management
分类号
S681.4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种农药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的药效试验
被引量:
1
15
作者
梁萍
韦广天
机构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46-46,共1页
文摘
:用 4种药剂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 (Pseudomonassyringae)进行防治试验 ,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增长率及防治效果 ,结果为 :5 3 .8%可杀得 10 0 0倍的防治效果最好 ,为 87.1%;2 5 .9%植保灵 5 0 0倍防效为 79.7%,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 5 0 0倍为 73 .6%,2 0 %叶青双 667倍为 71.6%。
关键词
农药
药效试验
扶桑
细菌性叶斑病
药剂防治
分类号
S888.71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S481.9 [农业科学—农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条件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
1
16
作者
高振江
彭秀芝
张冬梅
郭小军
王晓燕
机构
内蒙古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年第3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症状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分类号
S436.418.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
3
17
作者
陈勇兵
胡丽秋
机构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出处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23-124,共2页
文摘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8.91%、61.83%、63.22%,第2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4.44%、72.06%、76.28%。同时在试验过程中,20%噻菌铜SC各剂量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20%噻菌铜SC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田间药效
分类号
S436.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噻唑锌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试验
被引量:
1
18
作者
冷鹏
董慧颖
范永强
张永涛
刘林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莒南县壮岗镇农技站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125-1126,共2页
文摘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后期喷施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50%和67.5%。
关键词
番茄
细菌性叶斑病
噻唑锌
防效
分类号
S436.41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及防治
被引量:
4
19
作者
杜广平
张立仁
机构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延寿县一中
出处
《植物医生》
2006年第3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细菌性叶斑病
大豆
防治
发生面积
直接经济损失
栽培作物
种植面积
常见病害
生长过程
分类号
S435.65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
2
20
作者
高振江
郭引弟
池禧
机构
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包头市土右旗良种场
包头市农垦集团种苗中心
出处
《长江蔬菜》
1999年第8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叶斑病
叶斑病
防治
分类号
S413.1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黑龙江地区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
王琳
张慧
《中国林副特产》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季梦婷
陈长江
朱玲
詹梦琳
肖顺
蔡学清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多粘芽孢杆菌WP防治油麦菜细菌性叶斑病药效试验
马红明
杨制业
何开彩
麻纯文
《云南农业》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RPA检测技术
魏梅生
田茜
赵文军
李桂芬
孔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严婉荣
肖敏
赵志祥
陈圆
符尚娇
肖彤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采用16S rDNA鉴定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
李亚利
贾迎春
蒲崇建
杨成德
陈秀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咖啡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白学慧
周丽洪
胡永亮
姬广海
李锦红
张洪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寄主范围测定
李亚利
贾迎春
蒲崇建
薛莉
陈秀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玉米细菌性叶斑病—上升中的玉米病害
张小利
王晓鸣
何月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江华
曾永三
游春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超分支滚环扩增快速检测技术
王念武
王婷
沈建国
胡方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加工型辣椒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盛强
罗明
张祥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姜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符贤英
谭志琼
宋卡魏
王晓娟
张荣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张慧丽
张建成
顾建锋
徐瑛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四种农药对扶桑细菌性叶斑病的药效试验
梁萍
韦广天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发生条件与防治技术
高振江
彭秀芝
张冬梅
郭小军
王晓燕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陈勇兵
胡丽秋
《上海农业科技》
201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噻唑锌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试验
冷鹏
董慧颖
范永强
张永涛
刘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及防治
杜广平
张立仁
《植物医生》
200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高振江
郭引弟
池禧
《长江蔬菜》
199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