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弛 王梁华 +6 位作者 罗以勤 张兴群 高云 史薇 包晨颖 球谊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tratagene BacterioMatch two hy-brid system,以pTRG构建编码TRAIL细胞外可溶性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以pBT构建编码DR4、DR5、OPG等的细胞外区域序列融合... 目的:探索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tratagene BacterioMatch two hy-brid system,以pTRG构建编码TRAIL细胞外可溶性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以pBT构建编码DR4、DR5、OPG等的细胞外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重组质粒分别相应共转化报告菌株XL1-Blue MRF,报道基因产物以抗羧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作为转录激活的指标。结果:pTRG-TRAIL与pBT-DR4,pTRG-TRAIL与pBT-DR5及对照组分别共转化后在高浓度羧苄青霉素(500μg/ml以上)筛选下宿主菌呈转录激活状态,pTRG-TRAIL与pBT-OPG组共转化后在低浓度羧苄青霉素(250μg/ml以下)筛选下宿主菌呈转录激活状态,用X-Gal-PETG平皿可以进一步验证阳性克隆。对照组pTRG-TRAIL与pBT-LGF2,pBT-DR4、pBT-DR5或pBT-OPG与pTRG-Gal114组共转化后呈阴性。结论:所用的双杂交序列皆为编码这些蛋白质的细胞外区域,而这些蛋白质本身的相互作用已有其他报道验证,所以细菌双杂交系统可以用于细胞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双杂交系统 细胞外蛋白质 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可行性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质粒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PBP2a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6
2
作者 原薇薇 杨杰 +7 位作者 王冬梅 胡珍 朱军民 陈志瑾 张俊磊 王嘉丽 刘佳 饶贤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9-75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细菌双杂交技术,筛选MRSA中与PBP2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利用PCR扩增,获得PBP2a蛋白转肽酶活性区(TPase)的编码基因,插入pRBR构建成诱饵质粒pBR-PBP2a。提取MRSA N315株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RAC质粒的BamH... 目的通过建立细菌双杂交技术,筛选MRSA中与PBP2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利用PCR扩增,获得PBP2a蛋白转肽酶活性区(TPase)的编码基因,插入pRBR构建成诱饵质粒pBR-PBP2a。提取MRSA N315株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RAC质粒的BamHⅠ位点,获得基因组DNA表达文库;将文库质粒转化入含诱饵质粒pBR-PBP2a的报告菌株KS1,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进行筛选,获得与诱饵质粒编码的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猎物,对猎物中编码序列进行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与PBP2a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结果成功构建了pBR-PBP2a诱饵质粒,可表达PBP2a TPase与大肠埃希菌RNA聚合酶α亚单位N端序列的融合蛋白。所构建的MRSA N315株基因组文库覆盖率达9倍,满足文库筛选的需要。将文库转化含诱饵质粒和报告基因的KS1宿主菌,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经3次筛选,共获得9个猎物克隆,其报告基因的活性均升高2倍以上,对9个猎物质粒进行了测序,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均来自于MRSA N315株基因组,插入片段最长者648 bp,最短者334 bp,9个插入片段中含14个编码基因,其中10个功能未知,1个编码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1个编码二氢吡啶二羧酸还原酶,2个编码染色体解离稳定(SMC)蛋白。9个克隆中介导与PBP2a相互作用的多肽由14~46个氨基酸组成。结论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从MRSA基因组文库中成功筛选到与PBP2a相互作用的多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文库 PBP2a蛋白 细菌双杂交系统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