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细菌双杂交文库筛选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中与外膜蛋白Opa22互作的蛋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一星 李芳 +2 位作者 周鑫兰 谢福莉 李友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共6页
为研究华癸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7653R外膜蛋白Opa22在共生固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细菌双杂交基因组随机文库,并以Opa22为诱饵,钓取与其相互作用的候选靶蛋白。结果获得12个与Opa22蛋白互作的阳性克隆,为后续研究Op... 为研究华癸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7653R外膜蛋白Opa22在共生固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细菌双杂交基因组随机文库,并以Opa22为诱饵,钓取与其相互作用的候选靶蛋白。结果获得12个与Opa22蛋白互作的阳性克隆,为后续研究Opa22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同时也为开展根瘤菌蛋白互作的研究构筑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 细菌双杂交文库 共生固氮 Opa22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克隆及细菌双杂交诱饵质粒构建
2
作者 杨文君 张雨良 +3 位作者 王健华 余乃通 林湛松 刘志昕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9-435,共7页
初步分析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结构,以Imp构建诱饵质粒,为研究植原体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理,探讨植原体传播、侵染及在寄主内的运输方式奠定基础。根据本实验室获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Imp-F/Imp-R,通过PCR... 初步分析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结构,以Imp构建诱饵质粒,为研究植原体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理,探讨植原体传播、侵染及在寄主内的运输方式奠定基础。根据本实验室获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Imp-F/Imp-R,通过PCR扩增获得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大小519 bp,编码蛋白含有172个氨基酸残基,与SPWB膜蛋白的核苷酸差异一个碱基,氨基酸序列相同。另外与WBDL膜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8%和70.2%。对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分析imp基因编码蛋白的跨膜区和疏水区。分析结果表明: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C端有一跨膜锚定区,N端主要为膜内亲水区,没有前导信号序列。预测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是一类C端跨膜的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将imp基因克隆到带有λcI基因的pBT质粒上,构建诱饵载体pBT-Imp,并通过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和自激活检验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诱饵载体pBT-Imp可用于细菌双杂交的进一步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丛枝植原体 免疫膜蛋白 细菌双杂交 诱饵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PA1早期基因gp22细菌双杂交诱饵载体与筛选文库的建立
3
作者 冯梦蝶 毛普加 +7 位作者 洪愉 许泽仰 赵继华 杨洪文 宋武战 黄芬 井申荣 曾韦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4-219,共6页
构建细菌双杂交系统中的诱饵载体p KT25-gp22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文库以便后续的筛选实验。PCR扩增获得gp22基因,插入p KT25构成诱饵质粒p KT25-gp22。提取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 UT18C质粒的Ba... 构建细菌双杂交系统中的诱饵载体p KT25-gp22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文库以便后续的筛选实验。PCR扩增获得gp22基因,插入p KT25构成诱饵质粒p KT25-gp22。提取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 UT18C质粒的Bam HⅠ位点,获得基因组DNA表达文库。用化转的方法将诱饵质粒与p UT18C共转入BTH101,检测诱饵质粒自激活作用,并检测诱饵蛋白对宿主菌的毒性。将文库质粒电转至JM109感受态,PCR鉴定文库的多样性。诱饵载体p KT25-gp22无自激活报告基因的能力且对细菌的生长无毒性。所构建的副甲基因组文库覆盖基因组达8倍,满足文库筛选需要。成功构建细菌双杂交系统中诱饵载体p KT25-gp22,筛选文库质量良好,可应用于细菌双杂交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双杂交 诱饵载体 基因组文库 早期基因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弛 王梁华 +6 位作者 罗以勤 张兴群 高云 史薇 包晨颖 球谊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tratagene BacterioMatch two hy-brid system,以pTRG构建编码TRAIL细胞外可溶性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以pBT构建编码DR4、DR5、OPG等的细胞外区域序列融合... 目的:探索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在细胞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tratagene BacterioMatch two hy-brid system,以pTRG构建编码TRAIL细胞外可溶性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以pBT构建编码DR4、DR5、OPG等的细胞外区域序列融合表达质粒。重组质粒分别相应共转化报告菌株XL1-Blue MRF,报道基因产物以抗羧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作为转录激活的指标。结果:pTRG-TRAIL与pBT-DR4,pTRG-TRAIL与pBT-DR5及对照组分别共转化后在高浓度羧苄青霉素(500μg/ml以上)筛选下宿主菌呈转录激活状态,pTRG-TRAIL与pBT-OPG组共转化后在低浓度羧苄青霉素(250μg/ml以下)筛选下宿主菌呈转录激活状态,用X-Gal-PETG平皿可以进一步验证阳性克隆。对照组pTRG-TRAIL与pBT-LGF2,pBT-DR4、pBT-DR5或pBT-OPG与pTRG-Gal114组共转化后呈阴性。结论:所用的双杂交序列皆为编码这些蛋白质的细胞外区域,而这些蛋白质本身的相互作用已有其他报道验证,所以细菌双杂交系统可以用于细胞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双杂交系统 细胞外蛋白质 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可行性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质粒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的构建
5
作者 熊生良 杨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细菌双杂交系统是新近建立的一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分别以pBT、pTRG诱饵质粒构建编码WSSV基因组DNA随机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pBT-wssv、pTRG-wssv.重组质粒共转化双杂交报告菌株XLl-Blue MRF′,通过LB-TCK... 细菌双杂交系统是新近建立的一种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应用细菌双杂交系统,分别以pBT、pTRG诱饵质粒构建编码WSSV基因组DNA随机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pBT-wssv、pTRG-wssv.重组质粒共转化双杂交报告菌株XLl-Blue MRF′,通过LB-TCK平板筛选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中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WSSV基因组细菌双杂交系统,用于筛选WSSV中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该病毒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细菌双杂交 pBT诱饵质粒 pTRG诱饵质粒 共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CFTR基因特异性锌指核酸酶的筛选与鉴定
6
作者 王瑞 王令 +2 位作者 林娟 张存芳 张智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2,共8页
【目的】获得靶向猪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的特异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ZFN),为建立CFTR基因敲除猪细胞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开源式(Oligomer... 【目的】获得靶向猪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的特异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ZFN),为建立CFTR基因敲除猪细胞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开源式(Oligomerized pool engineering,OPEN)方法筛选,首先以已知三锌指蛋白为框架,随机突变单个锌指关键位点氨基酸编码序列,建立人工三锌指蛋白随机库;然后应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从库中筛选出能够结合CFTR基因靶位点的三锌指蛋白;最后将获得的锌指蛋白与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组装成特异ZFN,通过酵母验证体系,检测ZFN靶向切割其识别序列的效率。【结果】获得3个人工三锌指蛋白随机库,每个库约含有2×106个单克隆,通过2轮细菌双杂交筛选,分别获得48个针对CFTR基因左右两侧靶位点的三锌指蛋白。ZFN活性验证结果表明,约90%的ZFN能够在酵母细胞内实现靶向切割,获得了高效特异的ZFN。【结论】获得了猪CFTR基因高效特异的Z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核酸酶 囊性纤维化疾病 开源式方法 锌指蛋白 细菌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PBP2a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6
7
作者 原薇薇 杨杰 +7 位作者 王冬梅 胡珍 朱军民 陈志瑾 张俊磊 王嘉丽 刘佳 饶贤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9-75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细菌双杂交技术,筛选MRSA中与PBP2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利用PCR扩增,获得PBP2a蛋白转肽酶活性区(TPase)的编码基因,插入pRBR构建成诱饵质粒pBR-PBP2a。提取MRSA N315株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RAC质粒的BamH... 目的通过建立细菌双杂交技术,筛选MRSA中与PBP2a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利用PCR扩增,获得PBP2a蛋白转肽酶活性区(TPase)的编码基因,插入pRBR构建成诱饵质粒pBR-PBP2a。提取MRSA N315株基因组DNA,经Sau3AⅠ部分酶切后连接到pRAC质粒的BamHⅠ位点,获得基因组DNA表达文库;将文库质粒转化入含诱饵质粒pBR-PBP2a的报告菌株KS1,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进行筛选,获得与诱饵质粒编码的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猎物,对猎物中编码序列进行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与PBP2a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结果成功构建了pBR-PBP2a诱饵质粒,可表达PBP2a TPase与大肠埃希菌RNA聚合酶α亚单位N端序列的融合蛋白。所构建的MRSA N315株基因组文库覆盖率达9倍,满足文库筛选的需要。将文库转化含诱饵质粒和报告基因的KS1宿主菌,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经3次筛选,共获得9个猎物克隆,其报告基因的活性均升高2倍以上,对9个猎物质粒进行了测序,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均来自于MRSA N315株基因组,插入片段最长者648 bp,最短者334 bp,9个插入片段中含14个编码基因,其中10个功能未知,1个编码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1个编码二氢吡啶二羧酸还原酶,2个编码染色体解离稳定(SMC)蛋白。9个克隆中介导与PBP2a相互作用的多肽由14~46个氨基酸组成。结论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从MRSA基因组文库中成功筛选到与PBP2a相互作用的多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文库 PBP2a蛋白 细菌双杂交系统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锌指蛋白随机库的构建及其在锌指核酸酶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战伟 王昕 +3 位作者 任刚 王令 杨涵江 张智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开源式(Oligomerized pool engineering,OPEN)方法筛选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性的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以已知三锌指蛋白为框架,使单个锌指关键位点氨基酸编码序列产生随机突变,构建3个人工锌指蛋白随机库,建立和完... 利用开源式(Oligomerized pool engineering,OPEN)方法筛选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性的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FP)。以已知三锌指蛋白为框架,使单个锌指关键位点氨基酸编码序列产生随机突变,构建3个人工锌指蛋白随机库,建立和完善应用人工锌指蛋白随机库筛选特异性锌指蛋白的技术平台。以人DYRK1A基因为例,测试和验证该技术平台的可行性和效率,分别获得对DYRK1A基因靶序列中左侧和右侧位点具有较高亲和性的50个三锌指蛋白;然后将得到的锌指蛋白与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FokⅠ连接,构建DYRK1A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应用酵母验证系统测试DYRK1A锌指核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90%的组装锌指核酸酶能够在靶位点进行切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式方法 锌指蛋白 细菌双杂交 锌指核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cD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分析
9
作者 肖业 王婷婷 向双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3,共5页
采用Stratagene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大肠杆菌的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与RNaseⅢ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研究RNaseⅢ蛋白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奠定基础.用Trizol试剂提取大肠杆菌的总RNA,在E.coli poly(A)Polymerase作用下给mRNA特... 采用Stratagene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大肠杆菌的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与RNaseⅢ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研究RNaseⅢ蛋白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奠定基础.用Trizol试剂提取大肠杆菌的总RNA,在E.coli poly(A)Polymerase作用下给mRNA特异性地加上poly(A)尾,分离纯化mRNA,利用mRNA作为模板反转录合成双链DNA.经pfx酶补平双链末端,在两端加上EcoRⅠ接头,XhoⅠ酶切消化产生粘性末端.用CHROMA SPIN-400column分级分离纯化cDNA片段,与p TRG XR载体连接后,电击转入XL1-BLUE MRF'菌电转感受态中.得到原始文库,经计算文库的容量达到3×10^6个克隆.用PCR方法测得文库的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基本位于300 bp以上,测定放大文库的滴度为:3.15×10^10pfu/m L.说明构建的大肠杆菌cDNA文库质量比较高,适合用于筛选目的基因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细菌双杂交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持留相关PaaX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互作鉴定
10
作者 朱玥 杨玉玛 +6 位作者 张殊铭 陈阔阔 林希婷 岳太云 古秀敏 夏世成 杨延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5年第8期838-844,共7页
目的 旨在预测和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分泌蛋白PaaX的结构及功能,并筛选其互作蛋白,进一步明确PaaX在菌体内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和分析PaaX蛋白的结构特征及互作蛋白,再将其编... 目的 旨在预测和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分泌蛋白PaaX的结构及功能,并筛选其互作蛋白,进一步明确PaaX在菌体内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和分析PaaX蛋白的结构特征及互作蛋白,再将其编码基因及潜在的互作蛋白基因,分别克隆至细菌双杂交载体中,并将载体共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TH101)的感受态细胞中,利用细菌双杂交技术鉴定蛋白互作,对菌液进行梯度稀释,分析不同浓度下PaaX与互作蛋白的结合亲和力,最后通过AlphaFold 3预测PaaX与互作蛋白互作模型的可信度和互作位点。结果 PaaX蛋白含有24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6.54kDa,分子式为C_(1158)H_(1866)N_(354)O_(334)S_(14),无跨膜结构域,但存在信号肽,二级结构中主要为α-螺旋,占比53.33%,其余为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分别占比36.25%、10.42%,其空间结构为同源四聚体。与PaaX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包括Rv0406c、EchA4、EchA5、HsaE、FadE8、LpqP和End。构建所有基因的细菌双杂交载体后,经菌落PCR、测序验证,表明重组细菌双杂交载体序列正确。共转化后进行滴板,结果表明PaaX与EchA4、HsaE、FadE8、LpqP存在相互作用,梯度稀释实验结果表明,PaaX与EchA4的结合亲和力最强,而与其他蛋白的结合较弱,最后使用AlphaFold 3预测其互作的可信度及结合位点。结论 对M.tb持留相关分泌蛋白PaaX的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到PaaX的互作蛋白,主要包括EchA4、HsaE、FadE8和LpqP。本研究为PaaX蛋白在M.tb持留及致病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并为结核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PaaX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细菌双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